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 周德生 陶文強
消化性潰瘍是指胃腸道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的慢性潰瘍,根據發生部位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胃空腸吻合口附近和胃黏膜憩室的潰瘍。一般將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統稱為消化性潰瘍。
多數消化性潰瘍以上腹疼痛為主要表現,有以下特點:慢性反復發作,發作呈周期性,與緩解期相互交替,病程長,幾年到幾十年不等。上腹痛有節律性,多與進食有關。主要并發癥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門梗阻和癌變。
本病與祖國醫學“胃瘍”相似,可歸屬于中醫學“胃脘痛”“反酸”等范疇,病機主要是由于七情刺激,特別是憂思惱怒,引起肝胃不和,氣滯血瘀,以及長期飲食不節,勞倦內傷,病久不愈,導致脾胃虛弱,氣血失調。
1.錢進經驗:鮮甘藍500克,絞取汁液,取汁略加熱,亦可稍加麥芽糖。每次200毫升,飯前服用,每日2次。有緩急止痛的作用,適用于消化性潰瘍的患者。也可將250克甘藍洗凈后加水煮,煮到剛剛熟就撈起來,控干水分,將控干水分的甘藍加入檸檬蜜中拌勻,一天分數次服用。可治療消化性潰瘍以及各種胃痛,有一定的療效。
2.中醫單方全書編寫組經驗:雞內金100克。微炒,研細末,每次5克,溫開水加入蜂蜜送服,早、晚餐前1小時服,每日2次。對治療消化性潰瘍有一定的療效。
3.陳秀芳經驗:出血期予三七粉20克,口服,每日2次,血止后予三七粉3克,口服每日2次治療。消化性潰瘍有病程較長、反復發作的特點,最常見并發癥為出血。病理改變主要為炎癥滲出等。現代藥理證明:三七能對抗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炎癥滲出,促進組織創面修復。
4.冉小峰經驗:白及540克,薏苡仁250克。將白及、薏苡仁用水洗凈,于100℃以下溫度干燥,研為細粉,過60目篩,瓶貯即得。每服3~6克,每日3~4次,溫開水送下。
5.章次公經驗:余創制一張治療胃潰瘍的驗方,廣為流傳,治驗甚多。
鳳凰衣、玉蝴蝶各30克,輕馬勃、象貝母各20克,血余炭、琥珀粉各15克。共為細末。每服2克,1日3次,食前服。
6.祝伯權經驗:以芍藥甘草湯為主,擬定一個潰瘍病合劑。只對肝胃氣痛的潰瘍患者療效較好,臨床表現為胃脘疼痛,牽及兩脅,胸滿腹脹,噯氣口苦,或伴泛酸嘔惡,發病多與情志有關,舌苔淡黃或薄白,脈弦或沉弦、弦滑。
杭白芍15克,甘草3克,香附15克。
7.陳樹森經驗:我對消化性潰瘍屬于中焦虛寒者,常用黃芪建中湯加減。
炙黃芪15克,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炙甘草9克,煅瓦楞子15克,高良姜9克,紅棗6個,飴糖30克(沖服),每天l劑,煎2次,和勻,分3次于食前1小時或痛發前服。
8.何任經驗:常用生地黃24克,北沙參9克,枸杞子12克,當歸9克,麥冬9克,川楝子9克,玫瑰花3克,綠萼梅4.5克,治肝胃陰虛、肝氣犯胃型消化性潰瘍,收效頗為理想。若有吐酸,加海螵蛸9克、煅瓦楞子12克;若脘脹納差者,又加砂仁、蔻仁各2克。
(溫馨提示:以上方劑均應在醫師指導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