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純 陳丁薇 邢秋琦 宋寶志
(河北工業大學,天津 300000)
互聯網普及程度的提高,加速了中國民眾思想開放的進程。隨著網絡社交平臺的多樣化,越來越多的事件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借助于網絡媒介的迅速傳播而備受關注。網絡作為一種媒介,已成為廣大民眾了解社會熱點,發表個人見解的重要途徑。網絡與民主,似乎變得越來越不可分割。但與此同時,網絡的溫床也隱藏著許多問題。當正義被扭曲,當民主被誤解,當民眾把虛擬的網絡空間當成發泄情緒的途徑時,“網絡暴力”就產生了。本研究以天津市某3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旨在反映天津市大學生參與網絡暴力的現狀,并深入剖析其產生的原因,創新性地提出相關對策。
本研究主要通過問卷調查法,隨機抽取341名天津市的在校大學生,針對其參與網絡暴力事件的程度,發表攻擊性言論等情況進行調查,并做出相關分析。
大學生作為網民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和推動著網絡暴力事件的進展。據調查,62.49%的大學生會對自己感興趣的網絡事件發表言論,僅有35.16%的大學生未曾在網絡事件中發表評論??梢哉f,大學生或已成為網絡輿論的主力軍。
而針對天津市大學生對網絡事件的了解意愿,73.90%的大學生持愿意了解的態度,21.11%的大學生表示要看具體網絡事件的情況??梢钥闯觯蠖鄶荡髮W生參與網絡事件并非是盲目跟風,而是具備一定的責任意識,但仍存在部分大學生網絡言論偏離事實的情況。
首先,大學生的現實情緒和心理因素或影響其參與網絡暴力事件的程度。數據表明,2.93%的大學生認為現實情緒對其網絡行為的影響很大,72.73%的大學生偶爾會將自己的情緒摻入到網絡暴力事件的參與過程中,而僅有24.34%的大學生會保持理性,不會將現實情緒帶入網絡中。分析可得,部分大學生依托網絡尋求認同感,當遇到與自己認知相違背的評論時,其往往表現出強烈的“抗爭意識”,從而成為積極的網絡輿論推動者。
其次,網絡環境的復雜性是大學生參與網絡暴力事件的重要因素。據調查,74.78%的大學生從未參與過網絡暴力,24.34%的大學生會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言論,而僅有0.88%的大學生習慣參與到匿名制的網絡環境中,充當網絡暴力的鍵盤俠,成為網絡暴力行為產生的催化劑。
網絡暴力看似隱形,但卻有其獨特的殺傷力。作為重要的網民群體組成部分,大學生在網絡中發表自己的觀點時,卻往往無心成為了網絡暴力的參與者。由于特殊的年齡階段和心理特征,部分大學生的社會經驗不足,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其控制和調節情緒的能力較弱,尚存在知識和經驗的盲區,加上網絡時空維度的復雜性,部分大學生在某些事件中易受到輿論導向的影響,并不能做出正確的評判。基于以上分析,筆者將進一步分析天津市大學生參與網絡暴力的原因。
大學生網絡暴力行為的產生受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的影響。復雜的網絡環境是其網絡暴力行為產生的外部構成要素,而心理機制則是其網絡暴力行為產生的內部原因。
第一,網絡環境具有開放性和隱匿性。網絡環境的開放性使得各種信息不加過濾,而直接出現在社交媒體上。而匿名制又使得個人信息具有一定的隱蔽性,網民在這種“無拘無束”的語言環境中容易忽視自身的責任和應承擔的后果。
第二,網民群體的非理性。網絡暴力的行為主體越來越趨于年輕化,使得不少網民在面對網絡事件時難以進行全面、客觀地分析,容易沖動地表達自己非理性、不負責任的言論。他們也很容易受到輿論思潮的煽動,從而易盲目跟風,自以為在“維護正義”,殊不知已成為網絡暴力主力軍中的一員。
第三,網絡媒體輿論導向的扭曲。不少網絡媒體為增加所謂的“賣點”和點擊率,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忽視了其應承擔的社會責任,通過煽動性的標題或具有情緒化的言論來吸引網民的眼球。由于年齡階段和性格特點,大學生很容易在錯誤的輿論導向下失去理性思考,從而“被動”地卷入到網絡暴力事件中。
第四,法律法規的不健全與網絡監管的缺失。我國雖陸續出臺了關于網絡和信息安全的法律制度,但或過于籠統或相對原則化,缺乏具體的可操作性,導致網絡主體在發表評論與觀點時,對其權利與義務沒有清楚的認知。另外,由于網絡監管的缺失,相關部門在對網絡治理中缺乏健全的預警機制和有效的約束力。
美國學者桑斯坦在其著作《網絡共和國》中提出:“網絡之中存
在著大量群體極化的現象?!笨梢缘贸?,網絡暴力事件頻發是現實生活中個體壓力長期淤積的直接后果。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方式中,人們承受了越來越多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而缺乏有效的話語表達平臺,又使得網民的情緒缺乏有效的發泄渠道。負面情緒的堆積,似乎讓人們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數據顯示,26.69%的大學生出于“從眾心理”,參與到網絡暴力事件當中。此類大學生尚未樹立堅定的價值觀,在參與網絡暴力事件時,他們幾乎是不加以深思的。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來看,這正是“集體無意識”的充分體現,看到網民群體發表觀點,于是就失去自我意識和理性判斷能力,一邊倒地對網絡暴力事件的當事人進行譴責,最終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持有相同意見的網絡群體,然后再借助這一群體“共識”,對當事人形成強大的社會壓力,最終將輿論推向極致。
除此之外,通過對他人隱私與不幸的窺探,使大學生網民群體獲得了心理上的滿足。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參與網絡暴力事件作為滿足其自身窺私欲和好奇心的不二選擇,通過咀嚼他人的不幸和過失,來獲得自我滿足感和優越感。這使得網絡暴力事件從最初對當事者的道德審判,逐漸呈現出娛樂化的傾向。
針對以上大學生的網絡暴力行為的產生原因,筆者提出了以下的治理對策:
首先,學校應當為大學生提供多樣化的線下發聲平臺。第一,學校應提供一個兼容并包的校園氛圍,鼓勵學生們進行思想碰撞,如定期發起“學生論壇”等線下活動,為學生們提供發表己見、暢所欲言的平臺,從而使其在交流互動之中,逐漸學會調節自身情緒,樹立正確價值觀。第二,積極依靠學生組織,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力量,通過其自發組織的活動,樹立大學生遵守道德規范的意識和自律能力。第三,加強校園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的建設。校園心理咨詢不應流于形式,應不斷提升其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滿足學生多層次的心理咨詢需求,并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為學生們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其次,防治“網絡暴力”,政府部門必須采取疏堵結合的措施。一是加強網絡信息監管,逐步推進網絡實名制,并通過提高相關網絡技術,對網絡信息進行有效過濾,在確保網絡信息的真實性的同時,嚴格控制非法信息的傳播,從而形成對廣大網民的正確引導。二是促進網絡法律法規的建設,全方面凈化網絡環境。為網絡執法和網絡司法提供依據,為廣大網民明確網絡言論的界限,為不守法紀的網民敲響警鐘。三是依法懲治網絡施暴者,并對其處理結果進行公示,從而提高大學生及廣大網民對歪曲的網絡輿論導向的辨識力和對網絡暴力的警惕度。
最后,治理網絡暴力應堅決依靠法律手段。一是通過制定和完善網絡法律法規,明確網絡主體的權利與義務界限。二是通過多樣化的法律法規宣傳途徑,提高網民群體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意識,培育理性的網民群體。三要鼓勵網民群體在遭遇網絡暴力時,積極使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參考文獻:
[1]侯玉波,李昕琳.中國網民網絡暴力的動機與影響因素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101-107.
[2]安麗梅.從網絡暴力談網民道德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6(2):92-95.
[3]毛婷婷,梁昌蓮.山西省大學生語言暴力行為調查及分析[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470-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