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沛佳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0)
人類對于視覺化標識與文字標識的辨識程度是不同的。圖片以其直觀、明確的呈現特點,省去了文字聯想的二次轉化,更容易被人接受記憶。圖片是文字的形象化描述,相比于文字閱讀,人們更傾向于圖片瀏覽。以洋蔥華大SNS平臺發布內容為例,大部分發布內容均有配圖,瀏覽量在2300左右;而部分缺少配圖的發布內容瀏覽量則在1400左右。受眾對于洋蔥華大的圖片新聞瀏覽量普遍偏高,正是利用了圖片的視覺感官沖擊,形象化闡釋新聞內涵,使得受眾生成形象記憶進而大范圍傳播推廣。
與此同時,此類可視化形象語言還可成為作者情感的寄托,將文化意義與社會意義賦予新聞本身,使得新聞內容更加具有情緒感染力。洋蔥華大在發表有關華師流浪貓狗死亡的內容時,采用了手繪流浪貓靈魂的配圖,放棄了現場照片的配圖,采用概念式配圖更能將作者對于流浪貓的情感表達出來。
人類接受圖片信息的效率遠遠高于文字信息,圖片新聞的使用使得受眾閱讀速度大大提高了。除此之外,一張圖片就可以包涵一整個故事,傳播效率也大大提高。因此,在網絡新聞傳播中充分發揮圖片的優勢,通過圖片來描述事件、傳播事件,將會帶來不可忽視的傳播效果。
但同時帶來的理解偏差也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問題。過快的閱讀速度導致了對細節信息的忽略性閱讀,視覺盲點的產生也使得圖片需要表達的內容易產生偏差誤解。以迎新晚會后洋蔥華大的發布內容為例,配圖為散場后的一片清冷狼藉之態,本意是為將散場后的冷清與晚會進行時的熱鬧進行對比,卻被誤讀為對圖中未將垃圾自行帶走的觀眾的批判。可視化元素以其直觀便捷聞名,同時帶來信息誤解的問題也不可小覷。
網絡新聞圖片不僅代表了高效的傳播,更是真實的代表。因其“形似”的特點,“有圖有真相”已成為眾多網民判斷事件真實性的重要標準。
但隨之而來的是網民對于新聞圖像是否經過處理的質疑。隨著圖片編輯技術的不斷發展,圖片的再編輯門檻降低使得受眾對于圖像本身是否經過處理產生懷疑。因此,網絡圖片權威性較弱也是目前圖像新聞存在的問題。
圖片的呈現是對新聞內容進行形象思維加工的結果。基于圖像形象化與符號化的特征,無論是敘事圖像還是概念圖像的使用,給人們帶來的視覺沖擊力可以達到令人過目不忘的效果。除此之外,圖片能直接激發受眾的感官思維,進而使得受眾產生認知興趣,在與發布者進行評論互動的過程中思考新聞本身。在洋蔥華大的運營過程中,發布有關校園網無法連接的內容時,常會采取無法連上校園網的手機截圖作為配圖,簡單直觀地表達了新聞內容,從而引發受眾對于新聞本身的探討。
但與此同時帶來了受眾過分依賴圖片,進而略過了事件真相直觀表達閱讀感受。接觸圖像后,受眾并不需要花費過多心思進行思考,只需被動接受即可。因此,把大量的時間消耗在讀圖上,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受眾對于新聞本身的理解能力。例如洋蔥華大在發布斷水斷電消息時,通常采用將文字通知內容制作成便簽的形式作為配圖,圖片內容與文字內容相同,而讀者卻更傾向于閱讀圖片而非文字,這在很大程度上削減了文字的傳播內容與傳播效應,由此導致了對于新聞細節忽視的問題。
媒介定位中,角色定位是根本,受眾定位是核心,內容定位是關鍵。通常情況下,媒介定位的實現往往要通過圖片使用來實現。洋蔥華大的主要媒介定位為貼近學生生活的非官方校園媒體,不僅在新聞發布內容的選擇上多為校園生活,且大部分新聞配圖采用的是私信人隨手拍的照片內容,及時高效同時帶有明顯的高校學生生活氣息。圖片在很大程度上輔助了新聞定位的形成,也使得媒介本身的其他定位更加明確。
但這樣的定位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圖片的選取與使用。圖片為媒介定位服務,使得媒介定位更準確,不符合媒介自身定位的圖片會被舍去,潛在新聞價值缺乏挖掘。
圖片與文字的相互結合形成了多模態話語形式,典型的多模態話語形式是由于一種模態或符號系統無法完整表達作者的意圖而采用另外一種或幾種模態來進行補充的話語形式,二者互相補充,相輔相成。文字內容的簡單描述輔以圖片加以說明,這一新聞發布形式已成為互聯網時代眾多媒體的首要選擇。從洋蔥華大近年來發布的內容上看,幾乎所有內容均采用了“文字+圖片”的呈現形式。圖片作為文字內容的形象性補充,使文字內容可視化;文字也成為了圖片的內容說明,二者以互補形式相互依存。
圖片和文字的互動表達著同一種內容,相互支持印證;除此之外,圖片和文字還可呈現出互相強化遞進的關系。前者意義在于增強新聞本身的傳播效率,而后者則是將圖像中未表現出來的信息進行補充解釋。
互聯網時代的視覺化閱讀為“讀圖時代”提供了技術基礎,而受眾對于圖片的高接受度也成就了圖片在網絡新聞報道中極高的地位。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新聞傳播資源,圖片的使用不僅可以增強報道的勸服效果,更能達到潛移默化地引導社會認知和輿論走向的效果。但圖片在網絡新聞傳播過程中仍然存在著權威性難以保障、影響受眾思考能力等問題,這些需要媒體工作者認真對待并予以改進。
參考文獻:
[1]柴繼軍.圖片報道:網絡時代新聞攝影的實踐[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張英.網絡娛樂新聞圖片編輯的問題與策略分析[J].編輯之友,2010(10).
[3]田飛.視覺語言與新聞發現[J].中國記者,2000(11).
[4]朱永明.圖像時代的視覺語言形態與傳播探討[J].中國出版,2010(22).
[5]劉建明.對“議程設置”論的修正——關于傳播學未來走向的個案研究[J].國際新聞界,2000(2).
[6]劉世鑄,韓金龍.新聞話語的評價系統[J].外語電化教學,2004(4):17-21.
[7]王天華.新聞語篇隱性評價意義的語篇發生研究[J].外語學刊,2012(1):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