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德貴
石成全是我國清代頗具影響的養生學家,又名天基,號醒巷愚人,世居江蘇揚州,生活于康熙時代,他幼年和少年時期贏弱多病,幾乎殞命,成年后終身不仕,畢生在民間潛心于養生學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石氏撰著頗豐,其主要著作除了《長生秘訣》之外,尚有《長壽譜》《救命針》《食鑒本草》《食愈方》《延壽丹方》。
在養生保健諸要素中,石成全首先重視的是思想情志因素,在他的代表著作《長生秘訣》里,就強調攝生當以心思為第一,故將“心思部”列在首位。在《長壽譜》中,亦首列心思部。在《救命針》里,他明確指出:“凡欲身之無病,必須先正其心,令其心不亂求,心不妄念,不貪嗜欲,不著迷惑。則心先無病矣。”這樣,即使患了病,也容易治療,重病可以轉輕,輕病可以很快痊愈。
石成全認為,一個人必須有善心,不應有邪念。也就是說,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情操,不能干損人利己的缺德之事。這樣才有利于養生。他說:“舉一念,出一言,行一事,先有心。”還說:“此念可利益于人乎?此言此事可無損于人乎?有利于人者,即毅然措之實際;尚無益而損于人者,念即勿起,言即勿說,事即勿行。時刻存心,反躬刻責,惟恐有不善,行善始力。大抵只要本念無惡,即橫來直去,總歸于善。人邪我正,人惡我良,人生事,我息事,人害人,我為人,赤心白意……善之一字,真生生世世受用不盡,譬如意寶珠,何求不得?非獨祈壽一事而已。”石氏所強調的實際上是思想品德修養,認為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利于健康長壽,是非常正確的,因為一個心存善良的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處處給人以有益幫助,那么從他人那里反饋來的自然也都是投桃報李的有益幫助,“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這樣自己就能時時處處均可得到精神安慰,能夠得到那些損人利己的人所根本不可能得到的許多快樂。
石成全指出:“心思之切忌者,莫若憂愁惱怒,傷人最烈。”因為憂愁惱怒有三害:“傷肝則氣昏脅痛而成脹滿,傷肺則氣逆吐血而成虛損,傷脾則氣結減食而成鼓膈。”他要求人們善于自處,始終保持樂觀的情緒。“凡遇急暴事,以安靜心應之;遭拂逆事,以謙虛意受之”,既往勿究。總之要沉著冷靜、處變勿驚,更不能自尋煩惱。
石成全很贊賞“知足之人常樂”的觀點,他說:“人若知足,雖貧如乞丐,賤似輿隸,亦安然自在而有許多樂處。人若不知足,雖富可敵國,貴為天子,他心中偏有圖謀爭占,憂慮不了,得隴望蜀,有東想西,以有限之精神,逐天涯之嗜欲,境雖極樂,自己反尋出許多苦惱來。”由此可知,多欲和貪心,常常是產生許多無謂煩惱的根源。因此要想保持樂觀情緒,就必須抑制嗜欲和除去貪心。
石氏在《救命針》有載:清代康熙年間,揚州有一位老壽星,名叫李應麟,享年144歲。當李氏滿百歲時,須發皓白,而精神健康如50歲人。石成全專程拜訪了這位同鄉老壽星,并向他請教養生之術,李應麟回答說:“我法極是簡易。曾于壯年只依家叔李九成詞內三句,遂得利益到今,未嘗一日暫離。三句謂何?‘一生快樂且隨緣,窮也欣然,通也欣然。’此十五字,實僅快樂隨緣四字:要知隨緣,則知窮通得失諸事俱有定數,既不過憂,又不強求,日日皆得自在快樂矣。”也就是說,一切順其自然,凡事不可強求,淡泊相待,不為得喜,不為失憂,始終保持坦然樂觀情緒。
石氏具體提出了食宜早些、食宜緩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暖些、食宜軟些等原則,有很好的實際參考價值。
“食宜早些”是指早餐或晚餐的時間應當提早,認為清晨食白粥最能“暢胃氣、生津液、和五臟,大補于人”;晚餐太晚,食后不久即睡,則脾胃不甚運動,飲食自然停滯于胃脘間,使脾胃大傷,擬“晚食常宜申酉前,向夜須防滯胸膈”。
“食宜少些”。每餐不要吃的太飽,脾胃消化食物應留有余地,用膳宜少食多餐,絕不可少餐多食,這是預防肥胖病的有效方法,粘硬難消之物宜少食,葷腥油膩之物宜少食,厚味香燥炙烤之物宜少食,避免損傷脾胃,酒少飲則陶性情,和血脈,頗為有益。
“食宜淡些”。淡食最能滋補人體。五味各有所傷。如咸多則傷心,酸多則傷脾,苦多則傷肺,辛多則傷肝,甘多則傷腎。其中咸味能凝血滯氣,傷人更甚,所以食鹽過多,常導致高血壓和心臟病;甘味不能過多,如吃糖太多不僅傷骨壞齒,而且很容易患糖尿病、肥胖癥,故言甘多傷腎。總之,飲食清淡,不嗜厚味,自然疾病少生。
“食宜暖些”“食宜軟些”,因脾胃喜暖而惡寒,故生冷瓜果宜少食,恐傷脾胃而成腹痛嘔吐,泄痢諸疾,飲食溫度要適中,不可過高,亦不可過低,老年人脾胃虛弱者,極易生病,就連米飯也不能煮得太硬。石氏認為早晚均以食干粥(比較濃稠稀飯)為好,最能滋補臟腑,即使飽食,脾胃也不會損傷。石氏從小患疳積病,脾胃素來虛弱,后因長期堅持食粥而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