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平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所謂工匠精神,實質是追求極致的一種精神,核心在于將工作凌駕于職業之上,將其作為一種事業,端正對工作的態度,提高對職業的敬畏。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也需要注重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發揮學生主體,發揮企業、學校等共同的作用。基于此,加強對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研究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第一,高職學生為了能夠在今后工作中占據主動,必須掌握一技之長,同時還應該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在高職院校期間,以工匠精神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讓學生能夠提前養成對職業的敬畏,對工作的認真態度,對產品的精益求精。
第二,現階段,高職生源緊張,學校在學生培養工作中,不僅需要培養其專業技能,同時更需要幫助學生塑造職業精神。同時,工匠精神的培養,也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只有高職院校畢業生在社會中具有較高的認可度,才代表學校具有較高的育人水平,也才能增加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促進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
第三,對品質的極致追求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工匠精神是中華民族制造業振興的關鍵。諸多發達國家,包括美國、德國、日本等,其工業產品做工精細、質量過硬,這無一不是體現工人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而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術性人才的出發點,從源頭開始培養,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素養,灌輸職業精神教育,對國家民族發展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第一,必須樹立良好班風。在班級中,應該以嚴謹治學為手段,團結拼搏、求實創新,讓學生身處這樣的班風中,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也提升對自身的要求。作為班主任,更需要做好班級管理工作,通過班會、班級討論等活動,讓學生認識工匠精神,體會工匠精神意義。
第二,組織學生觀看《大國工匠》紀錄片,每播放一集,需要組織學生寫觀后感并進行交流。幫助學生樹立以大國工匠為榜樣的精神,并向榜樣學習。
第三,在日常班級活動中,包括集體勞動、值日,都需要嚴格的要求自己,讓平時的活動作為檢驗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對于在日常活動中表現優異的學生,應該給予肯定與表揚,讓其成為其他學生的榜樣。
第一,開設書法繪畫、手工制作等選修課程,或者成立相關社團,對社團或課程學習中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獎勵。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相關技能時,能一心一意,力求精益求精,并意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第二,學校還應該舉辦以工匠精神為主題的一系列比賽活動,包括演講比賽、書法比賽、辯論賽、手工精品制作比賽等,通過學校的廣播站、公示欄等,加強宣傳,在整個學校中營造一種氛圍,并在長期實踐中形成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
第三,在全校范圍內,進行工匠精神學生評比活動,評比出優秀的學生,在全校樹立榜樣與典型,具體體現在專業課、學習成績、技能訓練等各個方面。
第一,學生必須形成健康積極的就業觀。目前,很多高職學生對未來就業充滿擔憂,或多或少都存在很大的擔憂,在內心中也容易出現自卑感。還有一部分學生存在眼高手低的問題,認為在學校學習到了一技之長,到社會中肯定會大展宏圖。針對這些問題,必須加強對學生價值觀、就業觀的培養,讓學生認清形勢,端正自我。
第二,讓學生積極的參與課外社會實踐活動。相對于普通教育,高職教育特點在于實踐,學校會安排或要求學生進入社會工廠實習。面對這一實習機會,學生應該積極參與,同時了解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意義,將自身所學的知識與實踐聯系起來。
第一,組織學生參觀當地著名企業,了解這些企業經營理念,了解這些著名企業對員工的要求、對產品質量的要求,讓學生獲得更加直觀的親身體驗。
第二,邀請從本校畢業的優秀畢業生,讓其返校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分享其畢業后一路心路歷程,以鮮活的案例感染學生,消除直接教育帶來的代溝感。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高職院校是我國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高職學生也是國家重要的人才儲備。在現代化社會發展中,工匠精神是各行各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加強對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不僅是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對高職人才培養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李晶.以"工匠精神+創新精神"的社團活動為媒介構建學生職業素質培養體系[J].課程教育研究,2015,23(8):25-26.
[2]劉偉,楊秀民.打造實用技能,塑造工匠精神——高職院校建筑鋼結構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立的研究與分析[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28(8):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