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鵬 石 巖 何莉輝 張國春
(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2)
市場經濟建設新時期,社會競爭越發激烈,對當代人才培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對樹立學生正確認知、培育學生良好精神意義重大,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基于微信應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適應了時代發展潮流,以更加新穎的方式,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相關研究備受關注。
新媒體時代,微信作為重要的信息互動工具,在高校學生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并日漸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陣地。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高校學生對微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表示認同,同時其娛樂作用的發揮,有效觸發了學生參與興趣。整體而言,河北省高校微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情況良好。但仍有部分教育者對此項工程存有疑慮,思維模式滯后不前,缺乏系統謀劃與專業化運作能力,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其最終工作成效。另外,高度開放、自主的網絡環境下,微信集合了大量信息資源,其中優劣并存,加重了教育者的擔憂,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造成了巨大困擾。目前來講,高校對微信傳播信息的監管尚存薄弱之處,部分負面言論擾亂了學生認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造成了沖擊。
信息化環境背景下,運用微信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激發學生學習活性作用顯著。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結合河北省高校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實況,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以下幾種優化策略,以供參考和借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新媒體視域下,運用微信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成時代發展的必然,在此過程中,必須要更新理念、端正態度、明確目標,搶占教育新高地。對于當代學生而言,微信已然成為一種日常行為方式和思維習慣,發揮著重要的教化功能,同時由此引發的“蝴蝶效應”也可能對學生三觀培育造成阻力。因此,高校教育隊伍要充分認識到網絡互聯的作用,緊抓機遇,迎接挑戰,不斷革新自我思想理念,扎實素質技能基礎,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影響。對此,高校亦需加緊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及時更新他們的思想理念,夯實其理論水平及政治素養,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同時,組織微信等信息化技術運用能力培訓,邀請學術專家、業務能手廣泛參與,引導轉變教師傳統思維,鼓勵他們創新創造,繼而發揮微信教育功能。
如上分析,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應用,進一步促進了師生角色轉化,有效發揮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同時其娛樂功能,又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在具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教師要注重“微課堂”建設,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重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緊密地將之與生活聯系在一起,進而觸發學生深刻的認知及感悟。同時,教師亦可利用微信朋友圈功能,發送圖文并茂的紅色宣傳活動,并鼓勵學生積極評論,延展思想政治教育范圍,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深化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另外,高校教師還應建立微信互動群組,以亦師亦友的身份與學生進行深度交流,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行為動態,關注其身心健康發展,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幫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高度自由開放的網絡環境下,各種思潮交互影響,并形成了新的文化生態,微信中流通的信息質量參差不齊。緣于較晚的起步發展,我國對微信信息的監管力度和篩選技術相對落后,輿情引導方面存在薄弱環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造成了不利影響。對此,政府及高校應充分發揮自有職能,加強對微信信息的監管和篩選,凈化網絡傳播環境,弘揚主流精神,樹立學生正確的三觀認知。對于政府職能部門而言,要逐步完善相關法制建設,形成問責機制,規范微信信息傳播行為,并建成一套完善的反饋體系,保障公民良好的上網環境,維護其合法權利不受侵害。而對于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成立微信思想政治教育督導小組,明確其權責范圍及職能,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對微信教育的監管,及時屏蔽不良信息,并就微信信息傳播行為進行規范,鼓勵師生積極參與,全方位保障微信正確的輿論導向。
參考文獻:
[1]夏博藝,于濱,嚴進.高校微信公眾號的推文解讀及其發展路徑[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0(01):77-82.
[2]王靜.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挑戰研究——以校園微信公眾平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實踐與探索為例[J].山西農經,2017(24):145-146.
[3]李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新途徑:微信[J].現代商貿工業,2016,37(11):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