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琛
(內蒙古科技大學,內蒙古 包頭 014010)
鄉鎮領導干部作為我國基層政權組織帶頭人,其地位比較特殊,直接與人民群眾密切接觸,其言行舉止代表著黨和政府的形象。鄉鎮領導干部在處理社會矛盾、行政問題上需要運用法治思維,公平正義的解決問題。我國逐步走上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道路,培養基層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有利于推進依法治國,實現法治國家建設。
部分鄉鎮領導干部法治觀念、法治能力等不強,導致各類社會矛盾問題不斷產生,通過培育鄉鎮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提升其綜合素質,更好的化解社會矛盾,建立起領導權威。帶動全民守法,全面推行依法治國,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培養鄉鎮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提升其行政管理工作的水平,實現平等、公平、正義、民主的核心價值。
國家積極開展法治宣傳、警示教育等措施,著力培養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然而對于鄉鎮領導干部來說并沒有完全達到培養的目的,部分鄉鎮領導干部還在法治思維表層,學習熱情不夠,尚未建立對法律的信仰,難以做到尊法、守法、執法。
通過課程學習、視頻講解,讓鄉鎮領導干部了解法律,明白作為一個領導干部,刑法行政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其法治思維的能力。然而,在這種培訓下,鄉鎮領導干部并未真正認識、理解所講的法律知識、制度等相關內容,學習到的僅僅是一些理論知識的皮毛。學習內容廣泛,加上不理解,學習過程會顯得枯燥乏味,鄉鎮領導干部對于培訓也就興趣不大,難以達到法治思維培養的目的。
鄉鎮領導干部行政辦事過程中,多數鄉鎮領導干部認為自身懂法,已經具備法治思維,并且在日常工作中能夠運用法治思維進行決策和處理問題。村民老百姓認為鄉鎮領導干部并不具備法治思維,處理社會矛盾上并不能運用法治思維,解決矛盾糾紛多事依照過去的經驗和公權力的威懾力,面對領導干部的權力,老百姓很難維護自己的利益。兩者之間認識上的差異,導致鄉鎮領導干部與村民百姓之間的隔閡意見很大,阻礙了法治社會建設的進程。
群眾法制觀念、權利意識的不斷增強,對領導干部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鄉鎮領導干部工作壓力很大。當領導干部依法辦事,遵照法律處理工作、社會矛盾時,會觸及到百姓利益,不可能完全做到讓其滿意,一些村民百姓便會到處肆意宣傳詆毀鄉鎮領導干部,讓其工作很難實施。
我國目前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時期,改革發展進入深水區,對基層領導干部所承擔的責任、要求越來多,壓力也隨之越來越大。一些地區盲目追求GDP,認為政績考核決定其未來發展,忽略法治培養、法律信仰的重要性,“不出事”就是“有本事”,“擺平”就是“有水平”。在執政過程中出現問題時,鄉鎮領導干部往往選擇壓制事件肆意做決定,應急不顧法治、維穩大于法治,地方保護思想嚴重,面對考核、檢查,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應付心理。工作過程中,有選擇性的進行執法,不注重法治思維的培養,運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天高皇帝遠”,小地方沒人巡查,不受監管的錯誤思想時有存在。
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大力開展普法教育。然而,鄉鎮領導干部滿足于大眾化教育,相關法律理論知識只是短暫性記憶,對鄉鎮領導干部這一群體而言,缺乏針對性,內容太過廣泛,對其日常工作幫助不大,出現“學而用不上”、“想用又學不到”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和鄉鎮領導干部的學習積極性。農村居住分散、生產季節性強、管理相對松散,要有針對性的對鄉鎮領導干部進行定期培訓,保證鄉鎮領導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連貫性。
鄉鎮地區文化傳統的影響。鄉鎮地區地域面積小,大多數領導干部生活在群眾中,直接與鄉村居民接觸,關系也就日漸熟悉。鄉鎮領導干部為了得到村民百姓的支持,獲得上級領導干部的認可,動用各種人脈資源,將人情世故帶到工作中。部分鄉鎮領導干部信關系而不信法律,在處理問題時重情輕理,依人情關系徇私枉法,處理社會矛盾時由于怕承擔責任而有所選擇,有利于自己的就辦,不利于自己的就不辦,即便自身有理也認為找人好辦事。鄉鎮領導干部行政辦事考慮人情世故,從而取代法律成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有些并非人情,僅僅是權力利益的驅使。
隨著依法治國方略的不斷深入,民主步伐日益加快,而鄉鎮領導干部換屆選舉工作的民主程度滯后。選舉制度可操作性不強,選舉程序不規范,一些無關人員、因素干預選舉結果。鄉鎮領導干部存在不正當選舉行為,一些地區在臨近選舉時,基層領導干部候選人會主動聯絡百姓,采取送錢、送禮等賄賂方式為其拉票,但任職后,在其位不謀其事,出現矛盾、糾紛時,逃避責任置之不理,沒有做到其本職工作;選舉人的知情權未得到尊重,選民對提名人并不熟知了解,因此在選舉時都會選擇認識的人或者隨大流,選舉熱情不高,認為僅僅是一種形式;選舉制度監督體系不完善,導致暗箱操作時有發生,候選人與選舉工作人員串通一氣,投票過程并未進行選民一一登記和秘密劃票、投票。
鄉鎮領導干部所處地位特殊,直接接觸老百姓,關系到中國法治的基礎,夯實法治基礎,必須從基層領導干部轉變工作方式、思維方式開始,善于用法治方式解決矛盾,實現長治久安。因此,在課程選擇上,應更加有針對性。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別干部的實際需要,精心設計培訓班次和培訓內容。不同的培訓對象,不同的培訓時期應有不同的培訓內容,不同的培訓方法,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新時期的培訓工作的順利進行。
關于法治思維培養內容的選擇上,大段的法律理論知識學習,學習者并不能全部理解、接受,更主要的是不能夠學以致用,學法、懂法容易,但遵法、守法較難,但是學會法律理論并不能代表鄉鎮領導干部會正確的將其運用到工作當中。在講授法律、法治相關內容時,應首先明確培養哪些法律,結合典型案例現場教育,通過案例分析,來為鄉鎮領導干部進行警示教育,通過司法實踐,法院審判領導干部貪污腐敗、受賄,不依法辦事等違法犯罪行為,讓鄉鎮領導干部參與,讓其了解審判過程,以此警示鄉鎮領導干部。
鄉鎮領導干部妥善協調利益關系,保證鄉鎮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完善處理人民矛盾糾紛的工作機制。鄉鎮領導干部扎根基層,要時刻心系人民群眾,設身處地為人民辦事,辦好事、辦實事。要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防止鄉霸、村霸的出現,杜絕貪污腐敗、收受賄賂,讓權力在陽下運行。上級領導、巡視組多到基層考察,聽聽百姓心聲。
提高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通過各種法制宣傳教育,提升百姓運用法律保護自我的意識,尋求法治解決問題,樹立法治信仰,在這種情況下,人治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低,人民群眾從源頭上切斷鄉鎮領導干部獲取不正當利益的來源,倒逼象征領導干部依法行政,依照法律辦事,最終實現村民自治。認真組織實施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執行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決定,接受村民監督,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提供法治保障。
在“兩委”換屆期間,開展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鄉鎮政府通過召開換屆工作動員大會,聯合司法所以發放宣傳單、張貼宣傳標語等多種形式,做好法律、法規的宣傳工作,全面提升農牧民參與意識和依法選舉意識。要將候選人基本情況進行公示,保證人民群眾知情權,根據各候選人所陳述的個人事跡,讓群眾了解真實情況。
規范選舉制度,杜絕弄虛作假、“買官”、“賣官”的行為。一方面完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做好選舉監督工作,選舉期間對候選人進行考察,防止其賄賂百姓,在投票過程中嚴格把控,實行一人一票制,保證選舉公平、公正,重視選舉過程并做好保密工作。另一方面,加強選舉觀察制度。上級建立基層選舉外部監督體系,在鄉鎮領導選舉過程中,上級、人大代表“微服私訪”,到選舉鄉、鎮進行督察,有違法行為及時上報,選舉出一個好的村長、鄉長才能給村民百姓帶來更好的生活,為民辦實事,為其獲得更大的利益。上級領導干部需多配合鄉鎮領導干部選舉工作的開展,多聽多詢問百姓的意見,保證選舉工作順利開展。
鄉鎮領導干部作為基層領導干部,直接與廣大人民群眾接觸,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從鄉鎮基礎做起,培養其法治思維能力,使其做到依法行政,是民主制度、法治建設的基礎。學習培訓法律相關知識、理念,是鄉鎮領導干部法治思維培養的基礎,首先得有理念的形成,才能最后做到遵法、守法、依法行政、依法辦事。通過有效途徑解決鄉鎮領導干部法治思維缺失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鄉鎮領導干部的個人素質,提高國家行政機關的工作效率,更好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2年11月8日)[N].人民日報,2012,11(9):2.
[2]習近平.就深入推進平安中國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發揮法治的引領和保障作用 提高平安建設現代化水平[N].人民日報,2014,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