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渡祥
(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意大利曾經在1915年4月26日同英法俄三國在倫敦簽訂秘密條約,就領土問題達成一致意見。答應戰后將南蒂羅爾、特蘭提諾和達爾馬提亞等大片領土并入意大利版圖,也就是以占領塞爾維亞領土為條件。正是這樣,意大利才于5月24日對奧匈帝國宣戰。在巴黎和會期間,英法等國又秘密簽訂條約,由此背棄意大利,拒絕了之前曾經許諾滿足意大利領土的要求,這就引起了意大利國內的強烈不滿和抗爭。出現了很多起沖突和局部戰爭,由此也引發了政治危機。同時加之戰爭中,意大利本身就是入不敷出,無法承擔高額的戰爭負擔,債臺高筑。加之作為戰勝國參加巴黎和會又遭到英法等國的操控,首相奧蘭多悻悻而歸。巴黎和會的分贓結果傳入意大利后,國內各個階層都不滿意,作為戰勝國,他們覺得并沒有的得到應有的利益,墨索里尼敏銳的政治嗅覺察覺到了這樣一個契機,結合當前國內外的政治局面和本國人民的心理,墨索里尼很快的在意大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法西斯政權。
德國也是繼意大利之后建立起了法西斯政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巴黎和會確定了凡爾賽體系,德國的發展各個方面都受到很大的壓制。和意大利一樣,傳統的民族特性使日耳曼民族“鐵血”的團結在一起。20世紀30年代爆發了資本主義世界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這一危機也使德國徹底的走向法西斯化,法西斯主義思潮在德國完全蔓延開來。
德國的納粹黨經過1924年到1928年這期間的緩慢發展,1929年開始迎來了一個迅猛式的發展以及奪權階段。納粹黨勢頭發展的如此迅速與當時的世界經濟危機密不可分,因為這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同樣嚴重的影響了德國經濟。嚴重的經濟危機和統治階級所采取的轉嫁危機措施使國內各個階級矛盾不斷深化,同時期工人運動高漲,罷工頻繁。僅1930—1932年間就發生了大大小小上千次罷工。與此同時德國的共產黨也在積極的領導人民群眾進行斗爭。20世紀30年代初,德國政局動蕩不安,政府更迭頻繁,加之德國共產黨頻繁活動,工農運動的高漲使得德國壟斷資產階級擔心爆發革命,為了擺脫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德國壟斷資產階級、容克貴族和國防軍等新舊貴族傾向于消滅魏瑪共和國這樣一個軟弱無能的政府,同時對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從持觀望態度到個別支持后到全面支持的政策。經濟危機爆發后,希特勒本人也加快了腳步與壟斷資產階級靠攏。1932年的杜塞爾多夫會議后,許多銀行家、大地主聯名給當時的德國總統興登堡寫請愿書,請求將希特勒任命為總理。1933年1月30日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總理,成立了多黨聯合內閣。杜塞爾多夫會議也為確立希特勒法西斯政權作了初步準備。
納粹黨上臺后采取一系列措施來維持統治以及轉嫁國內危機,發動了有名的“國會縱火案”嫁禍共產黨;取消參議員,將德國由聯邦制國家變成中央集權制國家;不斷發動對外擴張戰爭。直至興登堡死后,通過《國家元首》法將總統總理合二為一,整個德國以希特勒為首的法西斯統治建立起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日本政黨政治獲得短期發展而夭折,經過一系列改變,軍部法西斯勢力逐漸控制了日本政局。1936年,法西斯統治正式確立。
日本和意大利、德國建立起法西斯統治同樣的地方在于受到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日本國內經濟蕭條,整個經濟受到嚴重打擊。經濟的蕭條自然而然引發的是國內民眾的不滿和反抗的情緒高漲。同時,在對中國的戰爭中,隨著張學良的東北軍“易幟”,日本在對外戰爭中的原策略也受挫,在同一時期內國內國外矛盾一同激發,導致日本法西斯勢力日益猖獗。
日本軍部法西斯中的統制派非常尊崇北一輝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綱》,“必須擴充軍事實力”、“改造國家”、“限制私有財產”①等1936年3月5日廣田弘毅受命組織內閣。這一內閣完全是按照日本軍部的意愿組織起來的。它以“加強國防”、“明證國體”、“穩定國民生活”、“刷新外交”②四項為國策之后進行行政改革,進行“五相會議”,制定《國策基準》、近衛內閣頒布《國家總動員法》,使全國經濟軍事化。全面擴大侵華戰爭。廣田內閣這一系列的內政外交政策表明,由軍部控制的法西斯政權已經建立起來。整個國民經濟體制完全軍事化。隨著侵華戰爭和盧溝橋事變,日本法西斯主義也完全建立,二戰的亞洲策源地形成了。
20世紀30年代,除了德、意、日三國法西斯建立政權外,西班牙也建立了法西斯政權,拉美國家法西斯勢力也十分猖獗,英、法、美等國內法西斯勢力也有相當的影響。這樣,法西斯主義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世界范圍內的政治力量,影響整個世界的政治格局,也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伏筆。
注 釋:
①北一輝.《日本改造法案大綱》,載《北一輝著作集》水篤書房,1979,2:291-348.
②崔新京.略論日本法西斯思想的形成[J].日本研究,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