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羽
(貴陽中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早期的粗放式發展的惡果逐漸顯現,工業污染、資源緊缺等一系列問題陸續出現,對社會環境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不僅降低了人民的生活質量,也對我國社會經濟的長遠發展形成一定的制約,所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加快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就成為當前我國保護自然環境、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
當今社會,生態問題已成為關乎人類共同利益與世界未來發展的共同難題,國內外學者分別就生態問題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所能造成的不良影響進行了分析,并對當前生態文明已成為全人類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達成了共識。我國最早于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這一重大戰略決策,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保護生態環境需要我們這一代人共同努力”,所以,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需要在生態保護中實施有力措施,更要在高校中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提升當今大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培養具有生態文明意識的新時代人才。
高校思政教育是提升大學生道德修養,促使其形成正確價值理念的主要方式,能夠幫助大學生盡早了解社會、融入社會。而隨著時代發展理念的變革,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建設中,也應當盡早將生態文明教育形成科學體系,形成具體的教學環節,讓大學生學會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并從中了解到生態文明保護是當前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以保證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運行,隨后產生更為積極的現實價值。
就當前而言,生態文明教育在高校還處于起步的階段,并未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圍。總體上來說,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缺乏不僅是因為其自身生態文明教育的缺失,還因為相關部門的領導不夠重視,沒有及時推進其相關教育活動的開展,所以就造成了生態文明教育難以在學生中宣傳開來的現象。
從全國來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也缺乏地方政府在環境教育立法方面的支持,相比發達國家而言,我國不僅在環境教育條例上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規章制度,對于一些環境教育立法以及相關的執法規范也還不夠成熟。而對于高校來說,生態文明教育由于其政治性等特殊原因,其實施也是主要以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等相關專業為主,沒有在各專業各學科中普及開來,難以符合社會發展對于高校人才的需求。
就當前我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而言,政府及其相關文件是生態文明相關理論的主要載體,政府單方面的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缺乏對于學校和家庭及社會指導與推動,也缺乏對于相關專業人才的培訓與引導,各級高校不同程度的存在教育力度的差異,從而造成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效果不夠明顯,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對于高校來說,生態文明教育的快速推進需要對國家戰略積極響應、并切實加強對于生態文明教育的管理。就生態文明教育的宣傳而言,高校應該針對相關宣傳部門建立專門的部門并形成協同配合、共同推進的宣傳工作格局。并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進行統一管理,建立健全完整的管理者量化考核機制,自上而下的形成行之有效的宣傳教育體系,不斷地規范和完善高校生態文明教育。
就長遠來看,形成完善的法律保障有利于生態文明教育的平穩發展。立法部門應當充分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選取部分環境教育專門條例,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高校進行法規試行,最終形成具有普適性的法律法規體系。而各級政府應當結合其區域實際與文化特色,對環境教育相關條例進行一定的調整,最終實現我國生態文明教育法治建設不斷推進,實現生態文明教育的有序穩定發展。
首先,政府應當充分的認識自身在生態文明教育當中的主體地位,合理調配、整合資源、協調處理多方利益,最終形成各部門各地方各區域利益的一致性,這對于推進生態文明教育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其次,政府應當發揮自身的領導作用,使高校盡早承擔生態文明理論教育的主要責任,并通過高校與學生及其所在家庭產生具體聯系,形成政府主導、高校教育、社會輔助的多元協同創新機制,保障生態文明的順利施行。
參考文獻:
[1]安彥彥,姜艷文.論生態文明教育與高職思政課課程體系的有效融合[J].教育與職業,2017(12):82-84.
[2]何京玲,楊小軍.綠色發展理念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創新[J].環境教育,2017(Z1):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