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汕尾品清湖
10月23日,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副廳長屈家樹上線“政府工作話你知”微訪談,圍繞“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經濟強省”話題,和網友展開交流。屈家樹透露,《廣東省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即將印發實施。
此外,數據顯示,2016年廣東省海洋三次產業比例為1.8∶41.8∶56.4,相較于2012年的1.7∶48.9∶49.4,其海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先進制造業、新能源等新興產業規模逐漸壯大。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省海洋與漁業廳結合實際情況,研究決定以五大海洋產業為抓手,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即把海洋生物、海洋裝備制造、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海上風電建設、海洋公共服務業五大產業作為當前重點突破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抓手,加以重點扶持。
(南方日報)
截至9月24日,首批6個國家海洋督察組已完成遼寧、河北、江蘇、福建、廣西、海南6個省(自治區)的海洋督察進駐工作。
督察進駐一個月來,督察組針對當前圍填海管理方面存在的“失序、失度、失衡”等突出問題,重點督察黨的十八大以來省(自治區)政府貫徹落實國家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決策部署、解決突出資源環境問題、落實主體責任情況。
進駐期間,督察組共計與824名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進行談話溝通,其中省級領導53人。共計調閱資料14173卷,對756個項目進行現場核查,組織飛機、船舶開展立體巡查79次。
(國家海洋局網站)
汕尾市海洋與漁業局組織召開品清湖整治工程公眾征詢會,廣泛征詢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科學有序地實施品清湖藍色海灣整治、品清湖避風錨地、小島生態保護與修復等項目,確保整治后的品清湖達到“水清、岸綠、灘凈、灣美、島麗”效果。
會上主要形成了兩方面意見:一是多數代表認為造成避風塘水質發臭、淤泥堆積的主要原因是陸域污染源、城市建筑垃圾及之前大面積養殖,而防波堤不是影響品清湖水動力的主要因素,反而避風塘作為汕尾、馬宮、鲘門、遮浪等地區漁船不可或缺的避風場所,保障了廣大漁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絕不能拆除。二是一些代表認為造成品清湖大面積淤積、避風塘水質發臭、淤泥堆積的主要原因是防波堤阻礙水動力循環,建議拆除防波堤,在防波提原址建設小島的景觀橋。
最后,專家組針對是否拆除防波堤的焦點問題進行專題論證和闡述,他們認為根據現代漁港建設“占一補一、先補后占”的原則,為保障漁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必須在馬宮中心漁港建成后,方可考慮申報拆除品清湖避風塘。
(汕尾市海洋與漁業局辦公室)
10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十八大以來經濟領域成就新聞發布會上表示,5年來,經濟發展新常態特征更加明顯,在動能轉化方面,沿海地區“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經濟增加值比重攀高。
寧吉喆概括了過去5年經濟領域發展最重要的特征,即經濟發展新常態特征更加明顯。國家統計局初步測算了“三新”(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數據,2015年“三新”的經濟增加值相當于全國GDP的14.8%,沿海地區的比重還要高一些,比如上海、廣東、深圳等。
(中國海洋報)
日前,被網友譽為“造島神器”的亞洲最大絞吸挖泥船“天鯤號”將在江蘇啟東下水。它完全是國內設計制造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設計者中船集團708所等國內單位。
據了解,現役亞洲第一大絞吸挖泥船“天鯨號”在執行吹填作業時,能以每小時4500立方米的速度將海沙、海水的混合物排放到最遠6000米外。而“天鯤號”性能更強,它能以每小時6000立方米的速度將海沙、巖石以及海水混合物輸送到最遠15000米的地方,成為建設中國海疆的國之重器。該船監造組船體工程師孔凡震曾用過一個形象的比喻:“挖掘填滿一座‘水立方’,只需要6天半。”
不僅如此,該船配置通用、黏土、挖巖及重型挖巖4種不同類型的絞刀,相比于“天鯨號”,可以開挖海底硬度更高的巖石。
(法制晚報)
當地時間23日晚,正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暨中國大洋46航次科考的“向陽紅01”船在南大西洋成功獲取了海底熱液硫化物。據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大西洋航段領隊孫永福介紹,探查海底熱液活動及其形成的硫化物是本次環球科考航次在南大西洋海域的重要工作。海底熱液硫化物是一種富含金、銀、銅、鐵、鋅的多金屬資源,其噴口俗稱“海底黑煙囪”,由洋殼內高溫熱液噴發至海底冷卻沉淀形成,被噴出的高溫熱液流體看似“黑煙”。
(南方日報網絡版)
目前,中國海軍新一代導彈驅逐艦——055型導彈驅逐艦已經下水。作為人民海軍排水量超過萬噸的首型導彈驅逐艦,它自鋪設龍骨開始,就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高度關注。055型導彈驅逐艦裝備有先進的武器和雷達系統,具備高度的信息化和自動化水平,在世界同級艦中,處于領先地位。
水面戰斗艦艇是海軍的兵力基礎。055型導彈驅逐艦服役后,依靠其強大的綜合作戰能力,無論是以其為核心組建水面艦艇戰斗群,或是加入航母戰斗群作為護航艦艇,都可大幅提升中國海軍的整體作戰能力。
(中國青年報)
近日,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參加中國—馬來西亞馬來半島周邊海域季風期海洋地質聯合調查的6名科學家圓滿完成任務,回到青島。
此次聯合調查所獲樣品數據將用于深入開展南海南部及東北印度洋“源—匯”過程、陸海相互作用、氣候與環境演變以及減災防災研究,并為亞洲大陸邊緣動力學與全球變化研究提供支撐。
(中國海洋報)
10月16日,99只國內首批全人工繁殖的綠海龜,在位于惠東的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產卵場集中放流。同日,海龜學術交流中心在保護區正式揭牌成立。
據悉,保護區成立至今,基本每年都會有雌海龜光臨產卵,通過識別海龜身上攜帶的電子芯片,工作人員發現不少海龜曾多次來到保護區。今年6月,一只曾在2007年和2012年兩度來到保護區的雌海龜產下6窩共817枚海龜卵。
(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