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與漁業》記者 廖靜/文
“未來,在海上搜索位置就能像現在利用搜索引擎直接搜索陸地位置一樣?!痹谌涨罢匍_的廣東省海洋科技創新聯盟成立大會上,來自邦鑫勘測的專題報告暢想了海洋地理信息未來應用場景。
作為廣東省海洋信息技術的重要龍頭企業,廣東邦鑫勘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邦鑫勘測”)在海洋地理信息領域具有較強的優勢,經過多年探索整合與外聯合作,形成了較完整的“海洋大數據”鏈條,為助力廣東建設海洋經濟強省奠定了技術基礎。
海洋約占地球總面積的71%,人類為了認識和利用海洋,通過航天、航空、地面、水體和海底五位一體的觀測手段對海洋進行觀測和調查,形成了非常龐大的立體海洋觀測體系,積累了海量的海洋觀測數據。

據介紹,邦鑫勘測是一家以海洋大數據運營(涵蓋海洋地理與海洋生態、水文、地球物理、海洋地質等信息采集、管理、挖掘及應用)為核心業務的綜合甲級地理信息服務商,主要面向海洋、港口、水利等領域,提供地理信息數據采集儲存、加工運用、運營管理、數據挖掘等一體化解決方案。目前,整合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泛在通訊、聲吶探測、水下機器人、三維仿真、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對海域灣區近岸資源、港口碼頭設施、海底地形地貌、底質地質、潮汐潮流等進行三維數據建庫建設,先后開發了“智慧港口設施管理系統”、“海洋動態監管平臺”、“港口重大危險源在線監測預警與應急指揮綜合管理系統”等十多個海洋信息服務產品,為海洋港口管理部門、碼頭運營及涉海用海單位提供基礎空間數據、資源管理、應急指揮、安全通航、安全調度及監控、決策分析、規劃設計、運營維護等一體化智能管理服務。
在該公司典型案例“茂名港重大危險源在線監測與應急指揮系統”中,利用涉港、涉海數據,運用物聯網、GPS、地理信息、遙感等技術對港口地理信息、危險源監測數據、應急資源等建立統一的管理臺帳,并以此為基礎,將重大危險源要素在三維GIS地圖上統一標識,形成“一張圖”和可視化管理,從而實現對重大危險源“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的信息化動態監管。該系統作為廣東省港航系統首個危險貨物重大危險源管理系統,連續兩年在全省沿海港口局長座談會上演示,得到專家和港口管理部門的一致好評,并獲得2016年全國地理信息產業科技進步獎。日前,該系統亮相第三屆軍民融合發展高技術裝備成果展,受到多方關注。
在各行各業中,海洋勘測和海洋地理信息逐漸凸顯其廣闊的應用前景。近年來,邦鑫勘測在海洋生態、水文、海洋地球物理調查等方面積極探索,通過海洋信息數據關聯應用,為廣東省南澳島藍色海灣海洋業務管理提供數據支撐,未來有望實現海島、海灣數據的全覆蓋,助力海洋綜合管理和海洋經濟發展。
廣東憑海而立、因海而興,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建設樞紐?!敖ㄔO海洋經濟強省,打造沿海經濟帶,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已被確定為廣東省戰略性發展方針。值此特殊機遇,邦鑫勘測提出了建設全省海洋大數據的總體方案,該方案涵蓋廣東省所轄海域、海島及其岸線,并根據海洋管理和海洋經濟產業發展需要向內陸及遠海延伸。在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的領導和支持下,將集合多方力量,把廣東海洋大數據建成為全省海洋管理與海洋產業發展服務的大數據信息中心。

按照邦鑫勘測所策劃的方案,廣東海洋大數據中心將基于“云+網體系”,根據多樣化需求,提出云計算方案,實現動態資源分配與管理,同時實時接入陸海空天立體海洋物聯網,動態感知海洋環境信息與海洋資源,實現海上安全生產與指揮調度,科學助力海洋經濟發展。
如今,大數據已經成為新時代的基礎設施,海洋大數據則是海洋經濟發展的“引擎”。中國工程院王家耀院士曾表示,海洋數據經歷了四方面的轉變:從著重數據源獲取向著重數據集成、融合與同化并重轉變;從專業化、規范化向泛在化、多樣化轉變;從按尺度構建更新空間數據庫向多尺度時空數據庫自動生成轉變;從基于模型、算法等的海圖向基于人類自然智能與計算機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智能化海圖轉變。
“建設海洋大數據就是要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建共享?!卑铞慰睖yGIS事業部總經理黃斌說,可以預見,隨著海洋裝備、海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不久將出現“海洋服務機器人”等智能化海洋發展模式,海洋大數據將成為海洋經濟的“大腦”,為海洋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目前海洋大數據產業鏈已初步形成,市場也在發展培育中,前景廣闊。黃斌認為,廣東海洋創新聯盟成立是一個很好的契機,科技創新、產品創新、應用創新的產學研單位匯聚一堂,共同探尋廣東海洋經濟的爆發點。“讓我們共同期待這個拐點的到來?!彼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