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與漁業》記者 廖靜/文
深圳市海斯比浮島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斯比”)專注復合材料移動浮島產品技術開發,在國內首次提出復合材料移動浮島概念。該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施軍稱,該產品將革命性的改變人類與海洋的存在關系,打造出世界級的“中國制造”品牌。
據了解,其母公司深圳市海斯比船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坐落于深圳蛇口,是一家海洋科技集團公司,經營業務以新材料為基礎,涉及船艇制造、海洋工程、智能控制、工程設計等多方面。
“公司造船出身,我們專門研究高速船。”施軍表示,這樣的基礎也奠定了海斯比對兩個技術指標不斷追求:第一,舒適性。在惡劣海況之下,高速船能不能讓人舒服。第二,高速度。不僅船的阻力要小,還采用了質輕高強的高性能混雜復合材料。
施軍介紹說,海斯比五六年前基于南海開發的需要,提出了移動浮島研發的概念。海斯比從海上SUV的締造者、海洋科技集團一路蛻變,凝練出了全新的四個海洋發展戰略——宜居海洋、智慧海洋、歡樂海洋和綠色海洋,未來將成為一家國際化的海洋平臺制造商、運營商、服務商。
人工移動浮島核心的技術正是他們的船艇技術和新材料技術全新融合貫通。“移動浮島項目到現在的階段,已經不再是科幻的構思,當前我們建立了聯合的核心團隊,其中航天建筑設計院主要承擔浮島的上層建筑設計,現在全國差不多有10個大學、科研院所和企業參與了聯動設計。”
究竟什么是他們概念中的移動浮島?據施軍介紹,移動浮島,是一種區別于船舶和海工平臺的、長寬尺度以百米至千米計、高度以數米至數十米計的新型超混雜復合材料海洋浮式結構物。漂浮在海上的移動浮島可以營造出與陸地環境相似海上的生存、活動和工作空間,是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的基礎型裝備,是世界船舶及海洋工程領域的重大前瞻性產品。
施軍表示,“我們現在是從較小尺度浮島的開始做起。”
對應四個海洋戰略,海斯比移動浮島產品主要分成四類:第一,宜居浮島。第二,安防浮島。第三,歡樂群島。第四,風電浮島。

據施軍介紹,他們曾給中國海監設計了雙島方案:人居浮島——包含警營、兵營、執勤、碼頭功能;生態能源浮島站——就是把人居需要配套的能源、后勤補給、海水淡化融合在一起,提供服務功能。目前,移動浮島的設計工作,已經完成了概念設計、模型測試和專家評審,進入CCS審圖環節了。
施軍提出,宜居浮島的第二個主要應用是浮式碼頭。“跟傳統碼頭相比,我們的浮島碼頭穩定性好,受力小,在海浪中不容易被破壞。”該公司最近溝通洽談的若干項目,均是圍繞浮島碼頭開發進行。
基于傳統浮碼頭抗風浪性差的缺點,海斯比提出一種有利于抵抗惡劣風浪的新型浮碼頭。這就是他們概念中的安防浮島。主船體型式借鑒于海斯比擁有專利技術的浮島,在此基礎上結合碼頭需求進行優化設計。產品包括沿海小型碼頭、回型碼頭、浮島式碼頭和多用途碼頭,可根據需要布置在岸邊或者離岸。
根據深圳海防“十三五”科技規劃,該公司提出在整個深圳設置6個浮島,形成海上安保島鏈,就是智慧海洋的典型應用。“這6個浮島可以把整個海岸線全部監控起來。”據施軍分析,其中每個海島之間間隔30公里,而每一個島都可以是一個綜合島。它可以是直升機救援的平臺,可以是一個科研的平臺、雷達的站點、光電的站點等,同時也可以是無人艇和有人艇的綜合基地。
施軍介紹,海斯比目前設計的浮島可抗16級臺風,安全系數很高。這樣的島鏈設計概念可免去在陸地建設雷達站。在深圳,由于現在海上通訊還不能完全實現,在這樣的島上架設60米高的天線,這樣浮島之間借助于光纜通訊,就可以跟陸上直接連起來了。
由于單個浮島的載荷是有限的,需要裝得東西越重,需要浮力就越大,它的造價也不同。于是,海斯比歡樂群島的概念誕生。海斯比歡樂海洋主要指的是旅游群島,這個概念是基于建設一個面積大的浮島不如建設數個相臨的小型浮島群。“一個這樣的島就等同于一個游艇俱樂部,周邊可以停上100條或者200條的游艇。”施軍說。
《深圳市海域利用規劃(2016-2020)》研究報告指出,要挖掘創新海洋文化,提升海洋特色,要通過合理規劃海域利用功能,統籌協調各專項用海,確保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利用,至2020年努力實現建設海洋地標(海上浮臺、海上文化地標等)至少一處。海上旅游浮島是未來產業和幸福產業有機結合的產物。海斯比邊研發邊跟深圳市有關部門積極互動。旅游群島的設計雛形也呼之欲出。
海上風電已經成為廣東建設海洋經濟強省、能源結構調整優化的重要抓手。2017年,《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到2020年,海上風電力爭建設投產100萬千瓦以上。還提出鼓勵在深遠海建設離岸式海上風電。依靠科技進步降低海上風電成本,大力發展海上風電裝備制造業,形成加強海上風電研發設計、制造施工、運維等一體化上下游產業鏈。
海斯比應用浮島技術提出了第五代浮式風機基礎(HFI-E型綜合型風電浮島和HFI-W型獨立型風電浮島),具有極限海況適應能力強、近海深海都適用的綜合優勢,風電浮島呼之欲出。
施軍指出,隨著項目的不斷深入開發,也發現這樣新興產業將面臨的一些新問題:第一個是建設標準無法可依的問題;第二個是海域使用的問題;第三個是產品未來運營監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