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銀屏
摘 要:漢英兩種語言的人稱指示詞既有相似性也有差異性。本文作者從漢英人稱指示語的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分別淺析漢英指示語在不同場合,不同語境下的異同。
關鍵詞:人稱;指示語
1 第一人稱對比研究
眾所周知,人稱指示語在語用學研究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理解人稱指示語將給語言學習者提供在實際情境中進行交際的機會。因此,在這一部分中,我將著重討論英漢第一人稱之間的異同。
在上面的表格中,英語中主語I,We和me都是是第一個人,這相當于漢語中的我,我們,除了賓格我。在句子結構中,英語第一人稱和漢語第一人稱都可以充當主語或賓語。在語用學領域,這兩種語言有著相同和不同的用法。
1.1 相似性
A.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第一人稱復數形式有兩種解釋。一個是排他性的我們(說話者加上其他人,不包括受話人),另一個是包括我們(包括說話者和受話人)。
例如:
(1) We are very happy that you have come to visit our university. (we includes the speaker and others) 我們非常高興你們來參觀我們學校。
(2) Please take a good rest! We will come to see you in a few days. (we excludes the addressee) 您安心養病吧!我們過幾天再來看你。
B.英語中的lets和漢語中的咱們有同樣的用法。同樣也存在我們包含受話人和我們不包含受話人的使用。
(3) a. Lets go to the cinema
b. 你餓了吧?咱們去吃飯吧。
(4)a. Lets give you a hand (Let me give you a hand).
b. 咱們可比不上人家小李,人家小李多能干啊!
修辭性上我們被用在“民族”、“黨”的集體意識中。漢語中的我們也有此功能。比如:
(5) a. In the 19th century we neglected our poor as we amassed wealth. Today we are much more concerned with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 as a whole.
b.我們的黨是偉大光榮正確的黨。我們的國家是一個開放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1.2 差異性
除了相似性,差異性也是語言研究中最重要和最復雜的現象。以下兩種語言的使用給我們一些提示來了解他們的差異性。
A. 漢語中的我可以用來按時一些不確定的人,也可以指一些人或者一些團體:
(6)我們要有忘我的主人翁精神。
(7)形勢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敵。
B. 漢語中的我和第二人稱你,第三人稱他相互使用。有一些可以描述性的特征:
(8)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
(9)大家你瞧我,我看看他,不知該怎么回答。
C. 英語中的我們在某一特定的場合可以用作單數形式用來暗示一些社會身份和地位。比如說國王可以說成:
(10) We will ourself toward the victor.
D. 漢語中的我和我們總是結合句子中的其他詞匯表達強調或者修飾。
(11)這是我自己的事情。
(12)我們一個班只有四個男生。
E. 漢語中的我們---修飾語,顯示了親密和友好的情感。
(13)只要有我們這位大哥在,你什么都不用管了。
F. 英語中的我們可以指代一個人或者一件事,這種現象在漢語中少見。在句子“May we come in?”,我們可能包含說話者和他的寵物貓,狗或者其他動物。
所謂的編輯性文字-我們在一些正式的文體中(尤其科學期刊)用做單數形式較為頻繁,為了避免用I的主觀愿望,因為用I顯得自私自利。比如:
(14) As we showed a moment ago …
(15) As I showed a moment ago …
這里所說的“社論”并不適用于完全正當地利用我們來參照編輯委員會或其他集體機構。
H,也有一種場合使用我們,這里涉及到聽者(你),比如:醫生和病人的講話:
(16) How are we feeling today?
2 第二人稱
英語中的第二人稱你對應漢語中的你和你們。你、你們既可以做主語也可以做賓語,后面接名詞,意思等同漢語中的你的,你們的。功能和形式的差異提供了一種比較兩種語言使用第二人稱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的方法。
2.1 相似性
A. 漢語和英語中的第二人稱可以是指示詞也可以是非指示詞。
(17) a. What did you say? 你說什么?
b. You will be fined if you spit or litter.如果你隨地吐痰,你將會被罰款的。
B. 第二人稱可暗示單數形式的任何人。
(18) If you want to make achievements in your career, you should work harder. 如果你想要在事業上取得成績,你就必須努力。
C. 第二人稱有時會指代第一人稱,漢語口語中有這樣的表達法:.
(19)這個人性格內向, 不愛說話; 你(我)問他十句,他才回答你(我)一句。
D.第二人稱在不同語境中具有呼聲功能。
(20) Hey you, you just scratched my car with your Frisbee.
2.2 差異性
A. 漢語中的第二人稱可能通過第一人稱的復數形式表達。
(21)我相信,我們(=你們)一定不會辜負黨和國家對我們(=你們)的期望。
B. The Chinese second person (single form) is always used as a figure of speech to describe things and persons for vividness and emotionality.
(22)屈原:雷!你那轟隆隆的, 是你車輪子滾動的聲音!(郭沫若:《屈原》)
C. 英語中,第二人稱可以用單詞“one”替代。
(23) You/ one cannot lose what you/ one never had.
D. 漢語中的您表示尊敬和禮貌。
(24) 我想請您幫個忙。
你也可以暗示說話者取悅于聽者的生活體驗,或者其他的一些特殊場合:
(27) This wine makes you feel drowsy, doesnt it?
有時,代詞指說話者而非聽者的生活或者經歷。
(25) It wasnt a bad life. You got up at seven, had breakfast, and went for a walk.
3 第三人稱
從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性別詞語的差別。英語漢語中都有男性女性詞語的對比。復數形式的“they”和””“them”在英語中表示中立。漢語中我們有“他們”和“她們”來表示性別差異。
3.1 相似性
A. The third person can be used to indicate the speaker.
(26)寶貝別哭,媽媽(=我)一會就回來。
(27) Jessie wants an ice-cream, Mummy.
B. The third person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the addressee.
(28)誰欺負寶寶(=你)了,阿姨找他說理去。
3.2 差異性
A. 英語中常用第三人稱來指代說話者當對話是面對面交流時。
(29) Hello, this is John speaking.
B.英語中第三人稱“it”可以被用作句子的引入,通常是說話者的表達。比如:Its me。
C. 漢語中男性他暗示一些不確定的事情,表強調。
(30) 小李說: “累死了,真想睡他兩三天!”
D. 漢語中男性他也可指他們人。
(31)他很自私,只顧自己,不顧他人。
E. 漢語中它表示憎恨的情緒,也可以指某些事情。
(32)國民黨怎么樣?看它的過去,就知道它的現在,看它的過去和現在,就可以知道它的將來。(毛澤東:《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
F. 英語中的 “one”和 “ones”作為人稱指示詞,可以指代任何人。
(33) This book gives one a good idea of life.
G. 英語中第三人稱代詞也可以指反指。
(34) He who hesitates is lost. She who must be obeyed.
H. 他或她后面的關系從句屬于字面上的,有點過時的風格。現在的英語更傾向于在這樣的語境中使用復數的指示詞。 “they”在下列情況下不能使用:
(35) a. Those who work hard deserve some reward.
b. They who work hard deserve some reward.
4 總結
在篇論文中,作者列舉了許多例子來分析人稱指示語。顯然,這兩種語言在人稱代詞(第一、第二、第三)的使用方面有共同點。在大多數情況下,英語和漢語使用第一人稱來稱呼說話人和受話者。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包含我們。另一方面,在日常話語中,這兩種語言有其語法規則,習慣行為。例如,在華北地區,人們傾向于使用贊人來表示個人。這種現象在英語中是罕見的。同樣,英語喜歡用不同的句子表達自己,這使人稱指示變得復雜。除了代詞之外,個人姓名、稱謂、親屬稱謂和職業形式也可以用作指示語。當然,從語言到語言的變化是不同的。在現代標準英語中,英語“cousin”不能作為呼聲語。一個人不會說“你好, “cousin!”。總之,通過對人稱指示語的對比研究,可以加深對深層結構和表達的把握。
參考文獻
[1]Fillmore, C. Santa Cruz Lectures on Deixis 1971. Bloomington, Indiana: IV Linguistic Club. (reproduced) 1975.
[2]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New York: Longman. 1983
[3]Levinson, S. Pragma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4]Lyons, J. Seman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5]Mey, J. L.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6]Searle, J. Speech Act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7]Yule, G. The Study of Language (Second edi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