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開宗明義,鮮明的提出了大會主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只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福祉,廣大人民群眾才會真心愛戴中國共產黨,擁護社會主義,才能真正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關鍵詞:人民;實現;中國夢
黨的十九大報告主題雖然只有短短的6句話,但言簡意賅,簡明扼要,內容豐富,思想深刻,高度凝練地表達了深邃的意蘊,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并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和“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它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將繼續以人民為中心,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1 中國共產黨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黨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以中國人民的希冀為希冀,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斗,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
在革命年代,人民最大的期盼就是能實現民族獨立,國家統一、社會穩定。于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找到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進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奮戰,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真正將廣大人民群眾從被奴役的狀態解放出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民的期盼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渴望過上幸福富裕的生活,于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改革開放之初,人民的愿望是能過上小康生活。于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解決了人們穿衣吃飯的問題,總體上實現了小康。
輝煌的成就并沒有遮蔽我們的雙眼,黨的十八大一閉幕,習近平同志就宣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并發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號召。五年來我們黨遵循這一主旨砥礪奮進,始終不忘初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展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我們黨關注人民群眾對物質生活的追求,繼續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我們黨關注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積極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正在建成;我們黨始終反對人民群眾反對的,不斷推動全面從嚴治黨,開展“打虎拍蠅”,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正在構建;我們黨關注環境污染對人民群眾健康生活的損害,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我們黨關注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地了一大批惠民政策,大力推動精準扶貧、全民醫保,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十九大報告告訴我們,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已經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到了新時代。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行百里者半九十”,在這樣的時候,我們更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輝煌源于黨的領導,源于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幸福。
2 中國夢必須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結合
中國夢之所以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使命追求,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中國夢則是近代以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美好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表達了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景。因此,實現中國夢,就實現了黨為人民謀幸福的莊嚴承諾。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中國夢是人民的夢,必須同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成功。”牢牢把握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中之重。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依據。推進偉大事業,必須要認清中國的基本國情,必須要看到經濟社會發展每個階段呈現出來的新特點,這是我們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依據。十九大的一個重要判斷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而新時代與前一階段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從以前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變成今天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變化源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我國的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也促使人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準確把握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變化,明確了“新時代”和“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為了解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十九大報告明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是“五位一體”、戰略布局是“四個全面”,強調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深化改革總體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法治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為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是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圖吃政治建設在黨的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人民的事業,中國夢是人民的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黨永恒的奮斗目標。在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邁進的過程中,要時刻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主要目標,以人民的滿意度和幸福感作為衡量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標準,不斷推動社會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2]《人民日報》2017.10.28
[3]《半月談》2017 23
作者簡介
馬艷花(1986-),女,回,青海大通,本科,中共果洛州委黨校,研究方向:社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