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 (山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041000)
隨著多元化信息時代快速發展,世界各國家文化相互交流,同時影響著人們的社會文化和生活藝術。對于現代設計而言,文化精神層次的觀念在其表現更為突出,換句話說,文化與設計的可交融性在日常生活中真實的呈現,成為一種常態點。道家文化中的“道”,它就是構成世界能量的本體、衍生出世間萬物,同時釋放出無限可能性;這便是它給予的精妙的哲學蘊含。道家文化以獨特的思維方式影響我們的生活與藝術設計。
春秋戰國時期,文化思想鼎盛,以老莊思想為核心的精神支柱構架了中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道家文化。以其獨特的宇宙觀、人生觀和思維方式的道家文化占據著重要地位,具有著明顯中國文化特征,道家思想時時刻刻都在為人們的生活作指引。
“道”為道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主要思想,它是人與萬物共在的關系保證,是價值的創造起點,是生命歸根的源頭。老子《道德經》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便將“道”與中國文化融合,有著明顯的東方智慧和觀念。
老子、莊子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人物,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2”。可知,道家將“道”是統治一切的運動法則,視為宇宙萬物的本體。“道”字,是形與相之間的隱隱約約;“道”意,是無中不斷生長“有”的生生不息能量;“道”韻,是從外到內、從內到外跨越式時空時間性的存在。可謂,顯與隱、生與滅、分與合。道家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攝于范圍最廣,體系最為整體,點點滴滴已經融入人們社會、生活、精神;就其談它的人生觀、世界觀都有顯著的特有的平衡力,達到平衡就是達至根本,如手心手背一樣,一語不可道破,消融我們內在的與萬物萬事的分離,回到我是誰。
自然,天之道。自然萬物的發芽、發展、離去都遵循其本身的法則,如同你見與不見,它都是那樣,它都是因它自身而然,即自己而自然。道法之自然,不失去本身的原貌性情,順從天道也因歸于道。
無為,人之道。我們外在空間的改變就是仿天道。無,是“不”,不張揚不抗拒;為,是“隨”,順天道,順發展規律。要尋找遵循事物本事趨勢去作為,使得萬物自然,自由發展,尊重人的意識與選擇,才能順天道順民意。
虛靜,境之道。莊子以道家思想中人與人、人與天做教導,對于人與物的名利選擇,用心靈“一虛一靜”相待,這是心、道、境的合一。我們對時空的認知與態度,提升內在力量,打開內在覺知,體驗豐富外在當下。
“道” 作為道家思想文化體系的最高范疇,以道為核心,把合于道作為終極追求目標的道家學派。他們擁有著幽深微妙的言語,高蹈隱逸之士的心態去對待世間情懷。對社會的觀察和體認更清醒、更冷靜,也更深刻。因而,道家文化的觀點包容面廣——小到“我”,大到“界”;分為天、人、境。現在快速信息化的能量界里,道家文化所傳遞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勿憂天、勿動念、勿畏天。這不是安然,而是在快中尋靜,是每個人都要用心感受當下信息時代的給予,怎樣融入生活,融入社會,人與人如何相處,共享信息資源。
《中國造園論》是張家驥先生的著作,其書中園林定義是:“園林是以自然山水為主體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為物質表現手段,在有限的空間里創造出視覺無限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環境3。”道家的“道法自然”、“無為”的觀念折射至造園之中,給予了多少天人合一的美感。
“宜亭斯亭,宜榭斯榭”的亭中院,院中亭;還有“高方欲就亭臺,低凹可開池沼”的引水、植物配景的視覺導向美,造之恰到好處。唯獨空空,最富力量。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也就是古人經常考慮的天、地、人三者之間關系,即和諧關系。一個巨大的建筑物必須要開門立窗,戶為門,牖為窗,確保光線空氣的暢通,才能內外能量暢達無阻,有效的空間才能讓物質用于最大的作用。中國園林之美讓文化精神的影響力體現極致完美。園林造型因地而建、園外有園、一步一景、承天象地等恰恰與道家自然、自在、自由的思想相融合。充分利用空間、時間、人、物、美的心靈“無為”相待。園林設計至今都以老莊思想中的“合一”作基點,因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4”,賦予中國園林藝術之美強有力的理論依據,讓園林成為東方藝術之美的代表。
中國文化對書籍的影響同樣值得一提。道家,心、物、情、境、人的相互通融,體現在形式中載體物的精神本原,如同書籍設計中的點線面、空間、文字設計、以及書籍存在方式的工藝形式,將書籍與內涵傳達的信息體現出來。現代設計中,遵循傳統理念下的樣式條框,凸顯文人氣息和文人情懷,在設計潮流下,形式更加多樣化了。如文字大小、文字間距、字圖設計、頁面搭配等等,都是要引起讀者共鳴的有力引力,視覺流程線的流動性隨著“氣”而“運”。版式設計中都習慣用空白來聚“氣”,反之,即天人合一,無中生有就是“氣”給空白的最好闡釋。更為明顯的是,書籍中傳統紋樣排版設計就體現著古代人在戰亂時期的美好意愿(對稱重復對應著好事成雙),設計之美在精美的圖案里展示淋漓盡致。
道德經中的“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5”、“見素抱樸,返樸歸真6”,概括、提煉出這極為精細的藝術處理方式,求多需既是從求少開始,貪多反而令人迷惑復雜,致一無所獲。圣人深明少和多的辯證關系之美。“一”視為“樸”,真理是守法所探求到的,以若有若無的五感基調,對書籍設計的欣賞突破著審美的高度。
書籍設計的難點是簡單明了,老子講大道至簡,越是簡單就越難;我們要秉持少原則,過多會讓它卻失去了其本身的價值意義,失去了本心。筆者一直認為,樸實才是真正設計的基石:簡單,樸素。這樣才是真,是大美,是自然之美。
《道德經》中“致虛極,守靜篤7”,指的是一種靜觀的精神境界。中國歷代畫家都崇尚“氣韻藏于筆墨,筆墨成氣韻”的繪畫理論,創作目的以“氣韻生動”為主,以清、遠構成雅韻、清韻。正所謂“無意之韻”。
在現代藝術設計中,藝術家在投入設計創作中,設計者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選擇了更萬物本質性的表達性方式去創作。道家思想以“道”來悟氣韻:隨于物,源于筆者,發于意念,有時發卻無意。從始到終,從首到末,都是心與物,手與物的緣。對于設計的審美同樣融合于“道”的表達上,創作者不再是對自然之物的簡單化再現,而是流露精神,一時一地體會當下,是一個莊子“庖丁解牛”的精神升華過程。正是基于這樣的創作實質,讓中國現代設計有了東方特色。道家文化中設計之美有著一種元素共識的狀態。道之妙,即自然之妙,和諧之妙。它的文化思維是一種狀態鏈接,元素共享,即時代中各個文化引力下交叉點。它在用最簡潔的字訴說宇宙智慧,事物原本;也教會人們如何認識理解事物,懂得如何設計事物,設計自己需要的事物。
道,自然萬物之本。道家文化詮釋設計藝術的歷史淵源,揭示文化精神融入微觀世界,四方之地,時空之界。可所謂:句句經典,字字如歸。以包容的態度、海納百川的精神促進中國藝術理念發展;以自我、忘我、超我的藝術意識去實現高度的升華;通過人與自然、宇宙萬象的關系,告訴人們如何設計“形與神”。道家文化,是文化真善美的詮釋。道家在用敏銳的探索力,去捕獲自然與人在瞬間的感知交流,換一個角度感知生活,為人們心靈開括一片新天地;同時讓之美更有文化精神,文化氣息,回歸原本。
注釋:
1.出自《道德經》.
2.出自《老子》.
3.出自《中國造園論》.
4.出自《老子》.
5.出自《道德經》.
6.出自《道德經》.
7.出自《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