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翔 (安徽大學藝術學院 230039)
當下,戲曲危機的呼聲日甚一日,理性分析戲曲藝術的生存與發展,不難看出這與其傳播過程中理念與手段的滯后息息相關。網絡文化的滲透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發生了重大變化,戲曲藝術在傳播過程中如何努力填平傳統戲曲與現代大眾審美心態的鴻溝至關重要。“對待戲曲藝術的傳承創新,除了高超的藝術智慧和綜合的藝術修養,還要有執著、堅守的文化態度、嚴肅的文脈傳承和與時俱進的文明眼光,還要有一顆對待傳統和經典的敬畏之心以及摒棄急功近利而趨向心平氣和的一種感覺,同時還要擁抱生活,擁抱時代,貼近百姓”。當下,宿州墜子戲必須緊跟新媒體時代的浪潮,把握發展機遇,尋求創新性的傳播途徑,拓展出一條新生的發展之路。
宿州墜子戲是安徽地方戲曲劇種,始稱“化妝墜子”。 起源上世紀初的安徽蕭縣,形成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它是以民間說唱的單口墜子為基礎,經過“大揚琴”、“道情班”和“曲藝劇”的過程發展而成,墜子戲以其主奏樂器“大墜胡”而得名。
“我國戲曲從形成到現在,有將近一千年的歷史。在這千年來中,從來沒有割斷與人民的精神聯系,這就是它能夠生存發展的最根本原因”。作為扎根于宿州大地的地方性戲曲,宿州墜子戲在演員表演、劇本內容、唱詞、語言以及音樂形式上都帶有強烈的皖北民間風韻。方言、方音是一種強大的文化力量,深受傳統儒家文化影響的中國人酷愛自己的鄉土,一聽到熟悉的鄉音就會感到無比的親切與舒適。因此,土生土長的地域性優勢使得宿州墜子戲一直以來深受宿州乃至周邊地區普羅大眾的喜愛。
(1)戲曲環境的萎靡
在以農耕文明為主的中國古代,戲曲活動作為當時人們主要的娛樂方式,千百年來它以娛樂大眾的精神而生生不息。伴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現代社會已經呈現出越來越多元化的生活態勢,科技的進步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藝術形式和娛樂方式,人們可以自由的選擇諸如音樂、舞蹈、電影、電視、游戲等能夠帶給自身更多愉悅舒適的藝術形式。受眾的喪失是中國傳統戲曲大環境萎靡不振的一個重要標志。
(2)演員年齡結構的失衡
宿州市墜子戲劇團現有演職人員40人,現將36位劇團主要演職人員的年齡情況調查后匯總,其中40歲以上演員23人,30-40歲演員7人,20-30歲演員5人,20歲以下演員1人。宿州市墜子戲劇團的演員年齡結構嚴重失衡,這種劇團人員結構的斷層不僅會造成劇團規模的逐年縮小,甚至會影響到宿州墜子戲的傳承與延續。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產業的重點發展,戲曲作為傳承、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迎來了一系列的利好政策。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包括加強戲曲保護與傳承、支持戲曲劇本創作、支持戲曲演出等八大項,十九小項。今年年初,文化部辦公廳又印發了《關于開展“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傳承發展計劃”2018年度戲曲專項扶持工作的通知》。
安徽省自2014年起,連續四年開展“送戲進萬村”活動,每年送戲2萬余場,弘揚優秀戲曲藝術,拉動戲曲演藝市場,促進戲曲院團發展。在劇本創作方面助力扶貧脫貧等現實題材,實施戲曲劇本創作孵化計劃,每年重點創作10臺大戲和10個小戲,并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
(1)受眾市場的萎縮
和其他中國傳統地方戲曲一樣,宿州墜子戲的核心受眾一般年齡層次較大且農村受眾多于城市。由于戲曲市場的萎靡,使得墜子戲的演出活動范圍大大縮小而地方傳統媒體由于受到資金、人力、技術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呈現傳播手段相對滯后的窘境,這就使偏遠鄉村地區的觀眾更加難以欣賞到墜子戲的表演。
(2)缺乏劇目創新
宿州市墜子戲劇團曾經可上演劇目達90個,其中傳統劇目70個,新編劇目20個。目前,宿州墜子戲劇團可上演的劇目只有30個,其中傳統劇目10個,新編劇目20個。傳統劇目的刪減以及新編劇目的創作停滯給宿州墜子戲今后發展帶來了很多困難,如何“通過內在感情充分外顯直接接通觀眾的感受,讓作品與觀眾發生最短距離的心里交流”。是宿州墜子戲劇團的創作團隊需要思考的問題。
“創造性傳承,是地方戲曲活態、活體、活動傳承的關鍵。事物不總是一成不變的。真正的藝術,不是化石般的展示,而是破壁般的突圍創新”。新形勢下,宿州墜子戲的發展與傳播必須借助新媒體的浪潮,只有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才能尋求真正的生存之路。當前,宿州墜子戲的傳播創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王國維先生早在《宋元戲曲史》中就提及“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眼下的關鍵命題是以何種歌舞演哪個時代的故事,確切的說就是如何在墜子戲的傳播和創新上有所突破。習近平同志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對藝術創作的方向進行了明確要求:“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必須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提倡體裁、題材、形式、手段充分發展,推動觀念、內容、風格、流派切磋互鑒”。具體到宿州墜子戲而言,其劇目創作可以有以下兩種方式的創新。
(1)借鑒式
致力于打造一批緊扣社會熱點、反映社會時事、符合當下受眾情感的作品。互聯網時代下網絡文學的發展如火如荼,這也為戲曲劇本的創作提供了大量豐富的素材,我們可以在這些海量的素材中挑選符合宿州墜子戲表現形式的內容在保留傳統戲曲精神面貌的前提下進行大膽改編;借鑒西方經典文學,新媒體時代下人們通過網絡接觸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將東方的藝術表現形式融入西方文學是一種全新的改變。例如,青春黃梅戲《仲夏夜之夢》根據莎士比亞經典劇作《仲夏夜之夢》改編,該劇保留了原著浪漫主義的喜劇風格,同時融入了黃梅戲獨特的抒情性和敘事性,并運用了“慢鏡頭”、“倒帶”等藝術處理,在斗驢舞中使用了西班牙斗牛舞曲和探戈相結合的處理方式。2016年黃梅戲《仲夏夜之夢》選段參演了英國駐滬總領館伊麗莎白二世90歲生日慶典活動,其大膽、合理的創新表現,得到了業界人士的好評。
(2)聯姻式
在這個萬物皆媒的時代,傳播的受眾是全民性的,年輕一代更是主力軍,他們面臨著海量的信息和空前繁榮的娛樂方式。因此,宿州墜子戲的傳播必須主動尋求與其他娛樂形式的聯姻產生出相應的墜子戲彩鈴、MV、歌曲、小品等。例如,湖北青年曲藝演員吳健連續推出了《說唱大武漢》、《那些年我們唱過的民謠》等20多部洋溢著濃郁武漢味道的說唱曲藝作品,這些作品將湖北大鼓、湖北小曲等傳統曲藝形式和現代電聲樂結合全新演繹,在網絡上發布后備受年輕網友歡迎。值得一提的是,一直備受年輕群體喜愛的網絡游戲也漸漸融入了戲曲元素。例如,由現今科技打造的網游《龍之故鄉-神奇畫卷》大膽汲取了中國傳統戲曲服飾的文化元素讓傳統的Q版角色造型在加入大量戲曲服飾元素后給人以煥然一新的視覺感受。此外,根據游戲中新穎的職業設定,游戲中的角色設定上也大量參照了傳統戲曲中不同行當的服飾特點,例如大家所孰知的“生、旦、凈、末、丑”以及再細分下來的武生、小生、老生、小旦、花旦、老旦等,不同的行當有著各自截然不同的服飾特點,這讓年輕群體通過玩游戲也能了解一些戲曲的基本知識。年輕群體是當今社會的最主要受眾,也是戲曲傳播最為被動的接受者,通過傳播手段的創新來達到曲線救國的目的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方式。
(1)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是指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今天,將不同媒介形態融合為一體兼具多個媒體平臺的新的媒介形態。這里以2017年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國戲曲大會》為例,此節目很好的將電視、網絡、微信、微博、手機等新老媒體平臺聯動起來。線上, 節目還未播出,1分30秒的宣傳片和海報分別在中央電視臺移動客戶端首頁位置、戲曲頻道推薦頭條位置、央視新聞移動網客戶端首頁精選位置以及多家視頻網站重點推薦位置持續推廣;線下,北京公交、地鐵、機場等多處地點相繼出現《中國戲曲大會》的宣傳片和海報信息;海外,為配合節目在國內的宣傳,主創團隊還引進海外傳播資源,在美國時代廣場納斯達克塔樓投放節目海報。節目播出時,該節目還設置了新媒體同步答題,觀眾可以通過微信搖一搖參與現場同步答題。經統計,《中國戲曲大會》在央視戲曲頻道黃金時間播出期間,兩次登上新浪熱搜榜,在頻道原有忠實觀眾提升68%的基礎上,80、90后觀眾收視率升幅達255%,新媒體短視頻瀏覽人數1231萬。
《中國戲曲大會》的成功除了運用新媒體的傳播手段外固然還有其他因素的共同帶動。但它的成功也足以讓我們認識到,宿州墜子戲在今后的傳播發展中采用媒介融合的重要性,在進行商業演出、惠民演出時,除了傳統的宣傳手段外還要加入網絡、手機與微信、微博的聯動宣傳。
(2)行業引導
這里的行業引導指行業領袖的引導,新媒體的發展為受眾和宿州墜子戲之間提供了多向度的傳播效果。因此,為了讓更多的受眾尤其是青年群眾了解宿州墜子戲應該有一批專業性宿州墜子戲演員站出來對宿州墜子戲的傳播進行良性的引導。這里以京劇演員王佩瑜為例,在《奇葩大會》中她帶領大家體會京劇中的“三級韻”,用“好好好”三個字引導大家感受音韻變化,短短幾分鐘的教學大家風范立現,使得枯燥的京劇教學竟吸引了一大批崇拜的眼光。還有一點值得關注的是“青年人認為戲曲所宣傳的思想與價值觀是落后的,甚至是腐朽的,對現實生活不但不能起到指導、啟示的作用,還會阻礙社會的推進”。行業領袖的良性引導也可以逐漸糾正青年群體對戲曲的這種誤解。
宿州墜子戲在今后的傳播發展中應該注重對青年演員的培養,首先自身要有過硬的功底和良好的職業品德,這樣在進行行業引導時才能為宿州墜子戲的傳播發展吸引更多的受眾。
當前,中國戲曲藝術正逐漸復蘇,重新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但傳播方式的巨變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也為戲曲藝術的發展帶來新的矛盾與障礙。事實證明,一味沿習傳統的戲曲傳播方式是無法讓瀕臨死亡的地方性戲曲劇種重新煥發活力的,主動尋求與新媒體傳播的多元交互,將地方性戲曲劇種的傳播牢牢固定在新媒體傳播這架高速前行的列車上,共享新媒體時代萬物皆媒的豐碩成果。值得指出的是,能夠順應時代發展的步伐固然可喜,但傳統的地方性戲曲劇種也在近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中或多或少的偏離戲曲工作應有的正軌。“國家對民族戲曲的法律保護以及各種扶持措施、獎勵機制,說到底都是生存條件、生存環境的改善,它還不是民族戲曲的生命源泉。生命源泉要靠從事此種戲曲工作的藝術家和各方面合作的專家共同來尋找、來確認、來開掘、來激活,才能使之獲得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