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明 (山東理工大學 255049)
我國古典戲曲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但時至今日,知道并深入了解其中一二的年青一代可以說是越來越少。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流行音樂的形式和種類日漸豐富起來,隨著年輕人的熱潮,它在現代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之所以流行音樂受到各個年齡階段人的追捧,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流行音樂始終在隨著時代腳步不斷地轉換風格。當前就有一種“中國風”的音樂元素席卷樂壇,這樣的流行音樂不僅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而且還讓我們耳目一新。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開始,具有戲曲元素的流行音樂蓬勃發展起來,許多歌手開始在歌曲創作中將流行音樂與我國傳統的戲曲相結合,用流行音樂的創作演唱方式展現本民族所獨具的特色。同時我國古典戲曲乘勢也得到很好的發展,兩種文化藝術有了進一步更好結合發展的空間。
中國古典戲曲中的吹、拉、彈、唱四種不同技法,就是運用各種技藝來表達戲曲的內容。不管是鑼鼓、曲牌、唱腔等等均都有各自的用法。香港流行音樂人陶喆改編創作的《susan說》一曲中使用了大量的笛子和琵琶編配的民族樂器伴奏。歌曲的開頭是由笛子引進來,由于笛子本身就具有清脆、圓潤的音色,再在歌曲中間輔以琵琶的獨特音色,整首歌出來的創新效果很是讓人感覺眼前一亮。《唱臉譜》的前奏一開始編配了強勁的節奏,隨后緊接著鑼鼓同時響起,中間加入了京劇的唱腔,自始至終貫穿著濃烈的京味兒。在“四擊頭一亮相”后加入一句戲曲的唱腔。在“簡直OK頂呱呱”后加入了二胡、京胡、鼓的伴奏。讓曲子更有了那種“京味兒”。臺灣著名藝人陳升創作的《北京一夜》中的伴奏采用了沙錘和鑼這兩件打擊樂器,中間加入了別具風格的二胡旋律演奏。臺灣流行音樂人周杰倫和詞作者方文山共同創作的《霍元甲》中加入了笛子、中國大鼓、古箏等伴奏樂器,更好的突出戲曲的味道。;其另外一首歌曲《東風破》則加入了二胡和琵琶的融入,復古的曲風,混搭的元素,更是很好的體現了戲曲的韻味。以上所舉的例子均都是將傳統戲曲中的配器手法和伴奏風格結合運用到流行音樂中,這樣不僅使京劇曲調跟流行音樂巧妙融合,同時也讓流行音樂以通俗的形式來表現古典戲曲之美。
在我國的古典戲曲演繹中,戲曲中演繹的角色分生、旦、凈、末、丑,男旦是指旦角的一種,即在戲曲表演唱的過程中通過男扮女裝或者是男唱女腔的形式來表演,在一定的表演程度上屬于反串的角色,他不僅僅要表現男子的陽剛氣概,還要展示女子的溫婉柔美。男旦存在于我國的京劇、越劇等多個劇種里。著名的有梅蘭芳、尚小云、荀慧生、程硯秋等。作為四大名旦之一的梅蘭芳,是我們中國戲曲藝術的一代宗師,他的代表作有京劇劇目《貴妃醉酒》、《霸王別姬》、昆曲劇目《游園驚夢》等等。在舞臺上他用他那柔美的身段,圓潤細膩的唱腔,表演的端莊嫻靜,在舞臺上演繹的淋漓盡致,他的那些經典的作品至今還傳唱不衰。
而在當代流行音樂中,多數的歌手在創作和演唱的過程中,也融入了戲曲中男旦的反串表演形式,例如中國歌劇舞劇院青年演員李玉剛,他的代表性作品《新貴妃醉酒》這首歌曲中融入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大膽嘗試借鑒了中國古典戲曲、古典舞等眾多元素,既運用了傳統的古典戲曲音樂元素,又融合了R&B等時尚曲風,令整首歌曲充滿了現代感。再配上他那標志性甜美柔和的聲嗓音,婀娜柔美的身段,俊俏的妝容,一經推出市場便讓人禁不住贊不絕口,難以忘記。他成功塑造的華美“楊貴妃”的形象也讓觀眾很是為之震撼了一把,讓大家在嘆為觀止的同時體會到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與朦朧,真真切切的“觸摸”到久遠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這一反串形象也成為李玉剛在表演藝術上一個不可磨滅的印記。
將戲曲元素加入到流行音樂創作的過程中,還可將戲曲的情感以及一些的戲曲故事情節以及情感加入在流行音樂的形式中,并通過演唱和表演來表達和訴說情感,從而在其中體會出一種思想和情感的共鳴性。比如大家眾所周知的《竇娥冤》,全稱《感天動地竇娥冤》,是元朝關漢卿的雜劇代表作,悲劇劇情取材自“東海孝婦”的民間故事。《竇娥冤》也是中國十大悲劇之一的傳統劇目。這個故事是感動天地的,無論從凄慘的故事情節還是在舞臺上的人物形象還是婉轉的唱腔都能體現出情感的融入,尤其是竇娥這一主角角色的成功塑造。她在舞臺上的一個眼神、跪拜、叩首,都能發揮到最佳狀態,她一會兒深沉,一會兒甜美,一會兒莊重,演繹的很真實,在加上她的唱腔,直接讓人贊嘆不已,叫好不絕。所以才使得這個感天動地的故事流傳至今天。再比如陶喆根據《蘇三起解》改編創作的《susan說》一曲中,陶喆使用了這種以板腔體的西皮、二黃為主的唱腔來唱出了京劇《蘇三起解》選段中的一部分:“蘇三離了洪洞縣,將身來在大街前,未曾開眼我心好慘,過往的君子聽我言……”這段戲曲所展開的描述,讓人回想到曾經的故事情節,起到了一種古今的緊密聯系性,又使得整個演唱表現出一種憂郁悲傷的情緒,從而讓這首歌曲大獲成功。縱觀戲曲舞臺,凡是受到觀眾喜愛的,都是在情感上有所功底的。
戲曲元素在歌曲的運用中的有很多種形式和手法,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實際創作和運用是時候要靈活多變,適應現在的發展趨勢,要掌握好中國古典戲曲的音樂精髓,還要掌握好流行音樂和戲曲元素結合的對比和統一。戲曲元素加入在流行音樂,不僅僅可以豐富流行音樂的文化內涵和意義深度,還可以豐富流行歌曲的表現力,讓流行音樂更具有審美性和中國古典戲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