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名揚
(江蘇大學京江學院,江蘇 鎮江 212013)
隨著社會的發展及“健康第一”的健身熱潮,已有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投身于體育活動中。而在這當中,因NBA、CBA及CUBA等國內外聯賽的巨大影響力,更多的學生選擇以籃球活動作為主要的體育鍛煉方式。但由于在高校體育課堂的籃球教學中,教師還是以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機械的刻板授課,使得體育課非但不能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技術動作,還會造成學生對籃球項目的熱情消退。因此我們需要對現階段的體育課籃球教學模式進行探討,看其能否滿足學生需求并重審體育課教育功能的影響。
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閱讀了大量教育學、體育學方面著作,并查閱了多個學校學報和相關體育類期刊,對現階段高校體育課籃球教學進行探討。
教育一詞始見于《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苯逃谶@里的意義被理解為:不應只限于教書育人,身邊的人能夠因為君子的啟發、引導,而有所作為也算是一大樂趣。當今社會對“教育”一詞泛指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符合促進個體身心發展而進行的滿足社會需求的實踐活動。而當今對“體育”一詞的解讀是建立在教育的解釋范疇內的,但體育更著重于通過組織對個體身體的活動來輸出教育的意義。這其實就是體育教學的雙重任務,也是對高校體育教師的雙重要求。單方面的注重教學致使只對考試內容進行機械性強化訓練的學生拿到滿意的分數,而發展更為全面均衡的學生考生成績反而達不到理想。教師要明確我們所要培養的不是專業運動員、校隊隊員,我們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參與體育活動鍛煉身體、豐富體育知識、規避運動風險,并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所以,現階段高校體育籃球課的任務到底是教什么、應該怎么教,課程中對學生身心的培養應該怎么分配,是體育教師們需要不斷地探索的。
根據過往調查顯示,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最主要的是為了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其次是娛樂身心能夠緩解壓力,最后是溝通人際關系,增強交往。而這幾點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滿足的,這說明學生是有極大興趣選擇體育活動的,且希望在體育活動中有多方面的收獲。而在社會需求中,因當前社會發展之迅猛,節奏變化之快,對員工的身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企業已將員工體檢測試納入常規考核中,并與年終獎金相掛鉤,而因身體原因承受不了工作節奏的或是久勞成積的案例比比皆是。這一方面說明高校體育課沒有發揮出教育的主要作用,沒有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培養終身體育意識;另一方面;社會對于學生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心態,才能更好地勝任工作,才能在工作崗位上有著更好的發揮,并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
籃球體育課程作為高校體育基礎課,其主要任務理所應當是教育功能。但在滿足教育功能的同時,我們不應忽略其作為實踐型課程的特殊性,不能忽略體育活動所特有的娛樂性、競技性等。教育部于2002年8月曾頒布《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在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并多次強調要把“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作為確定課程內容的基本出發點。但在經歷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頒布以來,高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更注重于對學生身體條件的發展,而忽略教育的基本功能,這其實只是滿足了短期時間內學生應付體質測試的方法,而無法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健康理念,導致學生畢業后極少或遠離體育活動。因此我們要思考在開展課程的過程中,如何才能滿足課程要求和學生興趣。既要堅持教育功能的主線,又要強調體育功能的特性,做到兼容并包,協同發展。興趣是影響體育教學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高校體育教師的教學不能局限在自身的教與學生學的刻板往來中,摒棄以往“三基教學”這種生硬刻板的傳統方法,通過多變的組織形式,盡量多的體育游戲、對抗性比賽對學生進行教學目的的開展,加強課程的啟發性與活動性原則,加深學生興趣,讓學生頻繁地參與到課程活動中,從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在進行課堂基本部分時加入籃球游戲進行調節,使學生提高對籃球活動的興趣。在比賽中可提高趣味性,如要求進攻球隊傳球必須達到8次,防守球隊必須完成1次換人防守。而在課程考核評價中,教師也不要再一味地以技術動作完成水平和身體素質作為標準來看待學生動作是否標準,細節是否規范,而應當進行更為全面和均衡的考核測評,逐步把學生對課堂項目的認知水平、課堂練習投入程度、比賽參與程度、個人意志品質融入到考核評價中,形成連續性綜合性的考核評價方式。讓學生既鍛煉了身體,又發展了興趣,并形成終身體育和“健康第一”的意識,使其養成體育鍛煉習慣,受用終身。
高校體育課籃球教學雖然長期以來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有所收獲,但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社會需求的不斷改觀,應逐漸脫離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束縛,要有所發展、更新、完善。在堅持“健康第一”的同時,既能以學生興趣為主導滿足其娛樂性、競技性、集體性,還能順應時代發展培育社會所需要的德體皆優的學生。讓學生不以此為體育鍛煉的終點,要為終身體育、全民體育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