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晏妮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 200093)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信息傳播媒介日益廣泛,人們生活節奏逐漸加快。大學生作為社會中一類特殊存在的群體,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正處于人生的關鍵時期,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乃至全社會重點關注的問題。然而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層出不窮,因此引發的突發事件日益增多,高校如何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將突發事件遏制在搖籃中,是各大高校亟待解決的難題。本文以下將通過分析一則精神分裂癥學生的案例,探討如何進一步完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維護校園安全和諧。
王某,男,24歲,甘肅籍,于2015年就讀于上海某高校。該生自入學初,舉止行為異常,思想激進,價值觀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悖,受古代文學影響深重,且缺課情況嚴重,從不參加任何考試,明確表示不需要畢業證。期間,筆者多次與該生談心談話,王某均表示文學創作是自己畢生追求,上學只是為了完成家人期望。2017年4月,王某受臺灣某女作家自殺消息刺激,流露輕生意向。筆者與學校心理教師共同開導,并請班委留意其動向。端午節當天,該生為紀念屈原,懷抱《楚辭》于外灘黃浦江跳水自殺,被巡邏水警救起,經搶救無生命危險,但情緒異常激動,后送往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確診為精神分裂癥。在征求學生家長及本人意愿后,筆者為該生辦理了退學手續。
2015年9月入學之初,該生表現異常,多次在校園內和地鐵口張貼用毛筆書寫的告示,并散發自制名片,尋求同樣信奉儒家思想的朋友。筆者就此事與該生談話,王某表示自己愛好文學,想尋找“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創作。筆者通過室友和班委了解,該生基本獨來獨往,與室友和班級同學關系并不融洽,與心理老師溝通,暫時未發現心理異常。
2016年3月一年級下學期,該生主動找到筆者,聲稱“家庭經濟條件較為困難,掙錢比讀書重要”,主動要求退學。經過筆者幾天勸說,該生同意繼續留校讀書,但要求將弟弟接到學校附近打工,共同租房方便照顧。筆者與家長核實上述情況,該生父親知曉并同意王某此項行為。4月,據班委反映,該生長時間未在學校露面,曠課現象嚴重。筆者與王某取得聯系,得知該生一直在外兼職掙錢,并未回校。筆者主動提出為該生申請學校臨時補助,該生一再拒絕,堅持自己掙錢。6月,該生主動找到筆者,希望幫助其推銷自己的長篇小說《芒果街上沒有小屋》,筆者建議其進行修改,網上投稿。
2016年9月二年級上學期,筆者主動約談王某,該生表示本學期想認真讀書,努力完成學業。12月中旬,據班委反映,該生又長時間未在校園露面。筆者電話聯系王某,得知其因情感問題,已去深圳親戚處散心。筆者規勸王某盡快回校,并答應幫助其約談對方。該生回校后,在筆者幫助下,與對方情感問題化解。12月下旬,筆者得知王某不愿意回家過年,經過再三勸說后,該生表示同意回家過年,并要征求父親同意,等開學辦理退學手續,和朋友一同創業。
2017年2月二年級下學期,王某主動要求在校待2個月,等待朋友回國共同創業。筆者建議其盡快辦理退學手續,學校會酌情退還相關費用。王某表示不在乎,要感受最后大學時光。5月19日,王某在微信朋友圈發表詩歌,表示臺灣某女作家自殺對其產生影響,流露出輕生意愿。筆者協同心理教師共同約談該生,王某表示詩歌只是文學創作的一種表達方式,二十幾歲的生命很美好,并無輕生念頭,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不想畢業。22日,王某主動找到筆者要求退學,筆者在與王某父親核實情況后,給該生辦理退學手續。
5月30日端午節當天,筆者接到公安電話,稱王某跳江自殺。筆者立即上報并趕往現場。該生經搶救后脫離生命危險,但情緒極度不穩定,一心求死,在醫生建議下送往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后續治療。6月1日,王某父親趕到上海,該生情緒穩定,被確診為精神分裂癥。
精神分裂癥臨床往往表現為癥狀各異的綜合征,涉及感知覺、思維、情感和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以及精神活動的不協調。患者一般意識清楚,智能基本正常。通過與王某及其家人和同學的深入交流,初步推斷該生出現精神分裂癥狀有兩方面表現:
一是情感障礙。該生一直聲稱自己有女朋友,后與女朋友情感破裂痛苦不已。但筆者約談對方及其朋友,對方一直與王某僅為普通朋友關系,無任何親密舉動。王某單方面將對方作為自己的女朋友,當看見對方有了新男友,感情崩潰去外地散心。后在網上看到臺灣某女作家自殺,對其產生巨大刺激,發表詩歌表示生無可戀。幾天后又因端午節紀念屈原,最終發生跳江自殺行為。
二是可能存在一定的幻想行為。該生聲稱要與朋友創業,共同開辦一家文學創作公司。但當筆者詢問朋友的詳細情況,該生總說朋友還在國外,近期回國,網上百度百科可以找到他的相關信息。當筆者后期再次詢問王某創業進展時,該生說朋友被國外扣留,暫時不能回國。王某口中一同創業的朋友是否真實存在,仍存有疑問。
筆者在了解到王某的異常行為后,多次主動找該生談心,及時關注其內心想法變化,不斷鼓勵該生,給其正面影響和暗示,緩解該生心理壓力。同時積極與學校心理老師溝通,進行反饋。當察覺王某有輕生意向時,囑咐班委和室友關注其動態,及時匯報。
筆者每次與王某溝通后,均會進行詳細記錄。發現該生思想動態發生變化,及時向上級領導匯報,分析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商量下一步措施。當筆者在微信朋友圈發現該生流露輕生意向,第一時間向領導匯報,同時積極請教學校心理專家,及時介入進行疏導。在學生出現突發事件時,立即趕往現場并向領導匯報,根據指示妥善處理。
筆者在王某每次出現異常表現時,都與家長及時聯系,告知學生近期表現,并詢問以往是否出現過類似情況。由于學生生源地為甘肅山區,家長方言較重,僅有父親在外打工普通話稍好。筆者經常與父親電話聯系后,發短信進一步確認。在王某發生突發事件時,筆者也第一時間聯系父親,做好思想準備,進行細致溝通。王某父親趕到上海后,積極配合學生治療,并對學校表示感謝。
王某案例能夠妥善順利解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重視和反思,從而進一步完善校園心理危機干預工作。
一級心理健康防護機制以全面覆蓋為主,主要成員為各班級心理委員和各宿舍心情聯絡員及寢室長。通過對心理委員進行定期培訓,使他們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班級同學如出現心理問題,可先尋求心理委員進行開導。宿舍心情聯絡員和寢室長主要負責各宿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如發現異常現象需及時上報,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得以早發現、早治療;二級心理健康防護機制以重點關注為主,主要成員為輔導員和各系心理健康負責教師。每位輔導員每學期至少應參加一次相關心理培訓,運用科學理論及時疏導大學生常見的宿舍矛盾和學習壓力等問題。對一些重點關注對象,輔導員應向各系心理健康負責教師介紹情況,讓學生接受專業咨詢和疏導。三級心理健康防護機制以特殊及惡性事件為主,主要成員為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中心、學工部和后勤保衛處。對一些存在嚴重心理健康問題甚至精神問題的學生,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中心應及時介入,給予專業指導。當突發事件發生時,學工部領導和后勤保衛處應及時掌握相關信息,啟動心理干預預案,有效應對。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各高校學生工作的重點之一。這類問題往往具備一定的隱蔽性,導致各大高校突發事件時常發生。輔導員群體作為高校學生工作的一線隊伍,是學生日常打交道最多的對象,是學生最信賴的老師。因此,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不僅要處理各類繁雜的事務性工作,更要重點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特別是心理健康問題,這就對輔導員的心理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輔導員需自我提升,不定期去參加各類心理專業相關培訓講座,加強心理學相關知識的學習,掌握一些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鑒別能力和處理方法,提升業務水平。另一方面,輔導員可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納入日常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邀請校外專家開辦講座,對學生人際關系處理、獨立生活適應社會、合理分配學習和工作時間等方面進行指導,豐富學生心理專業知識,增強他們心理保健意識,鼓勵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去專業機構尋求幫助,避免和減少因心理問題而產生的突發事件。
大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踐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往往來源于家庭,過往的生活經歷,特別是一些特殊經歷會直接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家庭力量在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長的積極配合能夠有效改善孩子心理健康狀況。但遺憾的是,部分家長對孩子心理健康問題持漠視態度,甚至直接否定,堅持自己的孩子沒有問題,只是不夠成熟,堅決不配合進行專業心理咨詢和藥物治療,更有甚者直接職責辱罵學校和相關人員。多數學生工作的一線工作人員在大量實踐中均體會到家長配合是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解決的關鍵一步。因此,需一步完善學校和家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聯系,學生在校出現任何異常行為和心理健康問題需及時和家長溝通,爭取家長配合,必要時聯系家長到校,與他們進行深入細致溝通交流,做好思想工作,合力解決問題,形成以學校為主、家庭為輔,以學生為主體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