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曼曼 (遵義職業技術學院 563006)
所謂思政內涵是指思想政治的內部涵養,是對教師所提出的德育意識和德育能力,強調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對自身素質和意識的關注,強調教師的人文素養。包括八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精神、生命意識、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公民人格、法律意識。其中國家意識、政治認同是核心部分,強調師者為師的需要,突出教師的重要地位。
此次主要面向高校藝術類教師的思政內涵問卷調查,共設定了四個調查項目,分別是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法律素質。其中政治素質分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精神、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定向的問卷調查為六所高校的藝術類教師,參與教師人數共180名,回收有效問卷數為172份。
政治素質問卷分析分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精神、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五個方面,大部分藝術類教師的回答都是良好的。根據數據顯示,大部分藝術類教師擁有的政治素質較高,但是五個方面中文化自信指數較低于其他數據。結果統計為: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例94.7%,具有民族精神比例為96.1%,具有政治認同感的比例為90.8%,具有國家意識的比例為95.6%,具有文化自信的比例是90%。
高校藝術類教師的道德素質,主要針對職業道德和公共道德兩個方面,調查結果為:具有良好職業道德比例為85.7%,具有良好公共道德比例為83.5%。大多數教師的道德素質良好,但也有1/4的教師表示自己有高物質追求和拜金傾向。所以道德素質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是非常健康的心理素質,在生活中高校藝術類教師的心理素質大部分趨于良好,對生活的熱愛所占比例為93.9%,在遭遇挫折時能夠主動進行心理調整的比例為86.8%,。
在法制國家中,對于公民特別是高校教師的法律素質要求較高。針對此次高校藝術類教師的調查數據顯示,能夠運用法律途徑解決糾紛的比例為76.8%,具備法律意識和能夠運用法律來解決問題的法律素質需要進一步提升。
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目前已經有了明顯的提升,但在逐漸革新的社會環境中高等教育仍存在不利因素,尤其是關于思政內涵教育。2005年,中國上海教育部門首先提出“課程思政”的概念,并逐漸在上海市內的中小學開展,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提到了教師思想政治內涵的提升問題。但截至今天,全國不大部分高校教育特別是藝術類教育中,鑒于學科知識的專業性和通史性,更加強調學生的知識構建,所以藝術類教師也往往偏重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傳授。對于在教學中學生的思政內容教育方面,卻成為了一種缺失。這使得社會環境中不利于大學生成長的因素存在,沒有真正達到高等教育中“紅色塑魂”、“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目前,專業教育和考證教育仍然是國內高校的主要教學任務。對于高校藝術類教師來說,專業性教育已經成為一種教學常態。高校管理部門重視學生的相關證書是否取得,等級考試的過關率,將專業教育和考證教育放在首位。高等教育的結構和運作方面的每一個變化所引發的連鎖效應,都會對高等教育機構、學生、教師、市民以及與政府的關系產生影響1。在這樣的學校環境中使學生學習重心傾斜,教師也會在教學中產生一種觀念的禁錮。
我國的社會、經濟在飛速的發展,一個社會人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特別是關于價值取向與價值觀念的變化。社會的開放性也可能會使得高校藝術類教師出現使命感降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偏移的現象。但是,在社會快速發展的步伐中要求社會人始終保持自我學習和革新能力,才有去適應建設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時代要求。在緊張的工作壓力下,高校藝術類教師不能及時給自己補充思政內涵的營養元素,也無法在教學中根植思政內涵的教育內容。許多高校藝術類教師工作時間非常緊張,除了教學、科研之外還要負責學生活動的編排、演出。工作中任務多壓力增大,在藝術類教師的個人精力也會被分散,導致個人思政內涵提升的速度減緩。
我國高校藝術類教師思政內涵的提升與高校、教師自身對思政內涵的認識有必然的聯系。要提升高校藝術類教師的思政內涵,就必然要在高校和教師之中根植思政觀念,樹立思政認識。就高校藝術類教師而言,提升自身思政內涵,在教學中加入思政內容也是現今高校教育理念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2。所以要樹立藝術類教師們對思政政治工作的認識,認識到高等教育的教育的本質不單只是技能的傳授,還有立德、正確價值觀、愛國精神的樹立。
高校畢業生在社會的要求中,專業知識是必須具備的工作技能,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對人才的要求的提高,更多的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求職者的思想政治內涵。所以,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師在對學生的教育中要根植思政教育觀念,改善在教育中對思政內涵的忽視。教師在學校的環境中受到的影響非常大。所以,在學校中進行科學的思政內涵的課改也是勢在必行。
高校藝術類教師對自身思政內涵的提升是多方面的。在古代藝術教育思想中,藝術教育往往被視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到了近代,藝術教育在培養人的道德、才情、智商、洞察力、判斷力、鑒賞力等多個方面的獨特性逐步為人們所認知,藝術的獨立地位也隨之建立3。高校藝術類教師在擁有一定藝術修養的基礎上補充關于文學修養的積累。如近年來央視推出的“朗讀者”和“中國詩詞大會”等欄目,在全社會呈現很大的文化沖擊,對高校藝術類教師吸引力也很大。
高校的發展與教師的發展息息相關,一所高校是否擁有優質的教學資源,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是評估的內容。在提升藝術類教師的思政內涵中,雖然提倡教師自主學習,但不是所有的藝術類教師都有著很強的自律力和意志力。學校可以在對藝術類教師的管理中設置一些鼓勵政策。另外,高校在招聘藝術類教師時,不僅只是考核藝術類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展示,還要考核一個教師應該有的思政內涵和文化底蘊。許多高校是自主招聘,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計編制招聘考核機制,讓真正優秀的教師脫穎而出。對于在職的藝術類教師,學校需要提供針對性的培訓和學習機會,對于思政內涵特別欠缺的藝術類教師,學校更需要采取一些非常措施來促進他們內在的改善。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意見》中提到:“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把教師工作置于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支持戰略領域,優先謀劃教師工作,優先保障教師工作投入,優先滿足教師隊伍建設需要。”社會和學校的制度建設是高校藝術類教師思政內涵提升的最終保障,目前,在高校中藝術類課程的設置日趨人性化,無論是教師的工作量還是開展的課程形式,都離不開制度建設保障。這就需要社會倡導高校對教師素質的提升的內在要求,也需要學校在提升藝術類教師的思政內涵的建設中,鼓勵其在課程教學和活動開展中更好的發揮思政內涵的作用,最后形成一整套制度保存下來。最終實現紅色塑魂,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最終培養出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踐行者。
注釋:
1.戴維?查普曼、安?奧斯汀編著.范怡紅譯.《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環境變遷與大學的回應》[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2.邱仁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闡釋[J].思想教育研究,2018(4).
3.李俊 黨波濤.公共藝術課程融入高校“大思政”教育創新體系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