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芳宇 (南京林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210037)
當下,95后的獨生子女已是高校主力軍,他們的成長和中國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同期,優渥的成長環境、富裕的物質需求以及來自長輩充足的關愛都對于獨生子女在意識、情感、行為等方面造成相對應的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一直是各大高校十分重視的一大課題,高校是為社會孕育人才的搖籃,而人才不僅僅要具有專業的業務能力和知識素養,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大學生自身缺乏專業的心理知識,在遇到來自感情、家庭、學業、工作等多方面的壓力時,容易產生壓抑、浮躁、悲觀、暴力甚至自暴自棄的情緒,如果不加以引導和監管,可能會導致不可預計的后果。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根據獨生子女的心理特點,制定科學有效的方法對之進行抗壓方面的引導和教育,使得高校獨生子女能夠健康成長和順利畢業。
當下95后獨生子女一出生就被6名家長包圍,長輩對之的愛使得孩子從小便接受了“長大要有出息,長大要好好回報父母”的理念灌輸,但是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與現實中大多數孩子平庸度過一生的現實產生了矛盾,來自學業、工作各方的壓力使得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始終像是一根被繃直的橡皮筋。同時獨生子女由于處于“獨自”的環境中,使得其養成自我和驕傲的壞習慣,很少顧及到身邊他人感受,進入大學后獨生子女更多地暴露出個人主義傾向,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缺乏對于家庭、長輩、集體、社會以及國家的責任感。
獨生子女的家長大多對“獨苗”都抱有較高的期望值,希望其能按照規劃的路線發展成長,長輩的“大包大攬”使得孩子對于他人的依賴性過強,父母對于孩子過度保護,導致獨生子女的自理能力較差。但同時進入大學的獨生子女們由于擺脫了父母的束縛,會表現出比普通大學生更強烈的自我意識,然而正因為長期以來獨生子女們很少自己獨立處理問題,其意識和對應的能力產生矛盾,這也合理的解釋了當前大學生中生活自理困難、懶惰、花錢大手大腳等現象的緣由。
高校中獨生子女在習慣了對方遷就、長輩夸獎中成長的軌跡中,有著與生俱來的優越感,在剛進入大學時會表現出要大展拳腳、積極展現自己的狀態,但由于做事不夠穩重、考慮不夠周全、能力不足等多方面原因,會遭遇到類似考試成績不理想、競選班干部失敗、老師關心不足等多種現實問題,這種優越感會慢慢消失,隨之而來的是相對應的挫折感。1
獨生子女因為自小身邊缺乏朋輩的相伴,會表現出對于同齡伙伴強烈的交往動機,大多數獨生子女性格開朗,愿意結交朋友,他們甚至相對于非獨生子女更為重視友誼;但是由于成長環境導致的他們在與人交往方面缺乏實際的實踐機會和經驗,他們在群體合作中很難做到互相包容和理解,難以融入群體,最終產生別人無法理解自己的孤獨感,使得自己陷入“被孤立”的怪圈。
缺少同年齡階段的兄弟姐妹,獨生子女潛移默化之中會受到成年人在思想、語言、行為各方面的影響,另外由于95后孩子的成長伴隨著大數據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接觸信息多樣全面化,然而聽說和見識閱歷并不屬于同一層次,理論使得他們對于外界生活的了解浮于表面,他們“成熟”的薄薄外殼下藏著的是脆弱的內心、幼稚的心態和行為,如果不加以勸導和開解,當他們遭遇重挫時很容易走進死胡同、鉆牛角尖,甚至表現極端。
就目前中國的教育情況來說,學生大多是從“應試教育”過來的,從初高中有老師看著、家長盯著、定期會有小考檢測到大學校園中完全靠學生自覺自主學習,很多學生難以習慣并養成良好的自覺性。大學老師通常僅在課上傳授知識,課后的知識鞏固夯實只能夠靠學生的自覺,一旦學生松散偷懶,在最終的考試復習階段便會面臨各種困難和壓力,甚至會有學生最后掛科,陷入不知道自己該學什么、該不該學、該怎樣學的迷惘中。
高校中的獨生子女有很多家庭條件優渥,他們從小到大一直是家長的“掌上明珠”,進入大學之后個個都想表現出自己的優勢,需要在和別人對比中找到成就感,例如在學習成績、衣著打扮、飲食消費、班干部選拔、競爭獎學金名額等等方面,獨生子女學生往往表現出一定的勝負欲。但一旦他們調整心態不當,無法面對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的現實,易產生嫉妒甚至恨的心理,心態自我調整不好甚至會傷害他人。
大學生活豐富多彩,交際生活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初入大學生活,面對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們,獨生子女大學生需要正確擺好自己的交際姿態,情商高、交際能力強的同學能夠迅速在班級、社團、學院、老師等多個群體中建立自己的交際網絡,但有些同學由于內向、孤傲、自大或斤斤計較等多種問題難以融入新的集體,形成一種孤獨寂寞的姿態甚至嚴重的和身邊的產生矛盾沖突,長此以往有可能會產生交往障礙。在之前的一些社會新聞中也不乏獨生子女大學生因為控制情緒失敗最終走上犯罪道路,例如馬加爵事件、南航殺人事件、河南張佳喜事件等。
雖然獨生子女大學生在進入大學校園后基本都已成年,但他們始終沒有踏入社會,感情、社會經驗不成熟,在愛情中缺乏理性思考和責任感,很容易深陷其中,為自己設定想要的一種模式和人設,最終無法自拔。在遇到戀愛中的小摩擦和矛盾時,可能會無所適從,嚴重的同學會因為戀愛不順導致生活被打亂、影響學業,嚴重會有同學輕生。
獨生子女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大多“嬌生慣養”,大小事情都有父母在背后全權負責,這些獨生子女離開父母后被強制凡事親力親為,此時他們面臨自理和獨立的壓力。另外不是每個孩子原生家庭都幸福美滿,其中有些孩子或許家境貧寒、或許父母離異、或許父母期待值過高,這些獨生子女同學在“大學”熔爐中,與他人相處時自然而然會產生壓力。
就業壓力是在就業情境中許多內外變量與個人主觀因素交互作用所產生的一種心理緊張現象。Lazarus 和 Folk- mans認知交互作用 CPT理論2指出壓力過程由壓力源、中介變量和心理生理反應構成,高校獨生子女的就業壓力有這樣兩方面特征: 一是自我認知不準確;二是對就業前景無法做出準確預判。
當前高校中95后獨生子女一代相對自信,他們對未來生活條件和工作環境等有著過高的要求,但是現實中他們存在專業技能尚不夠硬、人際交往能力一般等問題,工作崗位數量充沛,但用人單位的需求部分大學生滿足不了,普通的工作大學生又看不上,最終容易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
要始終把學生放在首位,高校獨生子女群體是20歲左右充滿朝氣的群體,他們需要得到理解和關愛、信任與照顧,更多的是需要平等和尊重,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放平姿態、以平等的朋友姿態和他們交流和溝通,疏導不合理、不成熟的想法,另外針對不同家庭環境、不同地域、不同性格的孩子要“區分對待”、對癥下藥。
在具體實踐中,可以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組織填寫心理問卷調查等方式對他們進行抗壓輔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一方面幫助同學了解基本的心理學知識,另外幫助學生及時醒悟自身問題、自我緩解和調適。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課程不僅要包括課堂教育、也要考慮集體活動、團體輔導、素質拓展、專家講座等,充分發揮好寢室長、班長、輔導員和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綠色通道)的作用,讓獨生子女群體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心理知識,潛移默化提高抗壓心理素質。
提高獨生子女群體抗壓心理素質僅靠簡單教育過于單薄,適度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設置有針對性的挫折場景,引導學生合理應對,輔助正確對待各類問題;另外加強社會實踐,培養獨生子女群體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不斷累積社會經驗以減少面對壓力的無助感;此外在學生群體中廣泛開展朋輩輔導教育,通過設置高年級學長學姐或者班級心理委員、寢室長等成為朋輩,讓學生們在一種平等輕松的氛圍中提高抗壓心理素質。3
高校獨生子女群體的特殊性根本來源于家庭,研究顯示家庭中父母感情和睦與否與大學生心理素質和總體水平呈正相關。獨生子女群體的父母更需要重視孩子的家庭教育和抗壓教育,正確看待提高抗壓心理素質的重要性,家庭成員之間加強溝通、增進感情,父母應該統一立場引導孩子心理。高校不定期可以借助網絡舉行線上或線下的心理沙龍或通過APP、微信公眾號、論壇等,及時讓家長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動態,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
大多數高校會在新生入學時為其統一進行心理測試,建立心理健康檔案,筆者認為高校應該定期比如每年做一次普測,以方便學校及時掌握學生心理動態,及時有效地對其進行針對性跟蹤輔導。針對已經出現問題和有苗頭的同學,要安排專業的心理咨詢老師與之定時定點溝通交流疏導,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正視問題,最大限度的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心理問題。校方應設置心理咨詢中心和相應的心理協會等社團以完善心理咨詢機制,通過專業的心理輔導和心理技能傳授為處于復雜壓力環境中心理不適的大學生提供一種解決路徑。
基于年輕的95后獨生子女群體大多是“手機依賴患者”,借助微信、微博、qq等多媒體平臺與其進行非面對面的溝通交流,這樣的溝通方式不拘于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如果需要觀察對方微表情和微動作,在基于雙方同意的情況下,可采取視頻聊天等方式,更便于消除獨生子女群體對于自身存在壓力大、焦躁、易怒等心理問題的認知障礙。
注重從價值觀念切入,提倡營造和諧、平等、輕松、自由的校園文化氛圍。充分發揮各級黨團組織和輔導員、班主任、任課老師、學生干部的作用,結合獨生子女群體的思想實際,客觀分析出其價值取向4,最終通過訪談、班級活動、素質拓展等活動引導獨生子女群體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減小其攀比、自尊心過重等負面壓力,同時可以通過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國情教育使得此群體堅定政治信仰、提高社會責任感。
獨生子女大學生群體在擇業時應樹立大眾化就業觀念。當前就業形勢嚴峻,校方需響應國家扶持大學生“西部計劃”、“蘇北計劃”、選調生等就業政策,幫助獨生子女減少“精英就業”想法,養成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的工作態度,從基層累積工作經驗,提升自身綜合實力。
注釋:
1.聶邦軍.大學生挫折心理教育策略研究[J].江蘇高教,2013,(2):128-129.
2.張玲玲,張芝萍.大學就業指導[M]. 北京: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3.黎明艷.高校學生管理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08,20:207.
4.張力元,張雪.高校獨生子女心理特點及思想角度對策探究[J].北方文學(下旬),2017(2017-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