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雪輝 廣西建工集團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不同地區的地質情況、思想觀念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各不相同,旋挖成孔灌注樁施工工藝的選用也會存在較大差別,由此也決定了質量控制技術的不同,從目前實踐現狀來看,在高填方建筑施工條件下,坍孔控制難度大是該技術的應用瓶頸,由此也會對施工質量產生直接影響。鑒于此,對旋挖成孔灌注樁施工質量控制技術進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以某市中心一所小學為例,該工程為框架結構,一共6層,總高度約為20.5m,旋挖成孔灌注樁施工的主要材料是長度約為15m,直徑寬度約為700mm的混凝土。為保證工程建設質量,規定樁與樁之間的最小距離為140m。樁段界面標準為1m,設定持力層進入深度,以此確保整體的穩定和承載力滿足工程建設需求[1]。
在對旋挖成孔灌注樁施工方案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以樁基工程的實際情況為依據,具體內容包括開挖方向、安全施工、施工進度、文明施工、環境保護等等,同時還對施工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全面評估。為保證施工快捷、高效,要完善的落實好安全技術和施工方案交底工作,并配置高素質施工團隊,任何設備操作人員和機械管理人員均應執證上崗。在選擇施工材料和設備時,要結合工程實際建設情況來進行,并要做好材料設備的質量抽查工作。
1.基樁放樣質量控制。由于對基樁產生影響的因素眾多,故經常會為工程建設質量埋下隱患。為此,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建設施工單位應在監理單位的正確引導之下,妥善的落實好樁位測量、現場測試、鋼筋頭定位等工作,并使用全站儀對樁基的實際情況進行精準測定。
2.鋼護筒埋設質量控制。在本次工程施工中,旋挖鉆機埋設鋼護筒是較為關鍵的技術類型,在通過鉆斗靜壓法壓入鋼護筒之前,需使用旋挖鉆機對預期深度進行設定,要保證在地面的40cm位置能看到鋼護筒頂端,埋設深度應在2m以上。為提升埋設質量,應保證樁位中心和護筒中心的一致性,但傾斜度要保證在1%以內,誤差禁止大于3cm[2]。
1.旋挖機位置設定。在此環節中,應確保旋挖機施工偏差在10mm以內,同時還要保證鉆筒垂直中心和樁新坐標相符合。每分鐘15轉對轉速進行控制,重點校對1m鉆深和成孔問題。土層的厚度與其承載力具有直接關聯,故該問題也應引起重視,實踐中,可結合土層的柔軟程度對轉速進行控制和調整。
2.驗收檢查清孔制量控制。在旋挖成孔之后,可使用清渣鉆斗通過慢速撈渣的方式達到清渣工作的實際要求,同時也可對清孔質量提供保障。另外,為保證清渣效果,在提鉆的過程中,應盡可能的避免產生翻轉問題,并可通過加清水的方式對不夠理想工作環節進行處理,直到滿足工程建設標準。相關監理人員應在完成清孔工作之后,對工程的樁孔孔深、垂直度、內沉渣厚度等進行驗收和檢查,確保相關數值達標之后才可繼續后續的施工。
3.鋼筋籠質量控制。結合鋼筋籠質量要求,可從鋼筋籠的長度、箍筋間距、直徑等方面入手對其質量進行控制,以此保證鋼筋籠質量滿足工程建設需求。借助吊機在孔內安裝鋼筋籠,該操作應保證調放緩慢且順直,位置精準,以免強行下放而對施工質量產生影響[3]。
4.導管的安裝質量控制。導管在正式投入應用之前,應對其對接情況、滑閥裝置、外觀等進行全面檢查,以此確保其內部光滑,此外,還要保證導管的水密性、垂直度、抗壓性等滿足工程建設標準。在導管下放的過程中,應首選符合工程內樁孔深度的材料,導管的底部和孔的底部之間應保持35cm左右的距離。為保證導管符合工程建設要求,還可在孔口位置放置一個卡位裝置,調放軸線居中設置。
5.混凝土灌注質量控制。為確保混凝質量滿足工程建設需求,應盡可能的在短時間內完成澆筑工作,與此同時,還應對澆筑速度和坍塌度進行合理控制。正常情況下,坍落度標準可設定為18~22m,在首斗澆筑的過程中,應保證導管底部和孔底之間的存在350mm左右的距離,在對導管邁入深度進行計算的過程中,對混凝土高度進行實時監控。
為保證工程施工之后的質量,相關工作人員還應在第三方檢測機構的監督之下,對樁身的完整性、單樁的實際承載力等進行全面檢測。與此同時,還應對工程建設文件、單樁承載力檢測報告、隱蔽工程驗收報告、施工記錄、混凝土檢查報告、樁基竣工驗收圖等進行全面驗收,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出旋挖成孔灌注樁施工技術的優勢特征,為工程建設質量的穩步提升奠定良好基礎[4]。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對旋挖成孔灌注樁施工質量控控制技術進行了分析與研究。旋挖成孔灌注樁施工技術具有工作效率高、環境污染小、自動化程度高等優勢特征,因此,近年來在樁基工程施工中應用十分廣泛。但若想保證工程建設質量,還需提升對相關質量控制技術的重視程度。施工人員也要善于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和教訓,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出旋挖成孔灌注樁施工技術優勢作用,促進工程建設質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