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濱 景德鎮陶瓷大學
體育與藝術,尤如一對雙胞胎,在誕生之初,就寄生于“巫術”、“生產勞動”或“宗教”的母體中,吸收著同樣的營養,留著共同的血液。巫舞、雕刻、巖畫等古老的藝術形式中留下了跨越幾千年的印跡,見證著藝術與體育的一奶同胞的血緣親情。體育藝術運動的形成,既有當初脫胎于生產勞動的現實目的性,也有滿足人們追求美創造美的功效性,主要表現在健強體質,娛樂身心和塑造美體等現實特點。長期進行科學、系統的體育藝術類項目練習,人的各大生理系統的功能會得到有效地增強,表現出內在的器質性的健康美。身材和肌肉的線條美和優雅動作姿態美,而這些是構成人的美的氣質的重要因素。體育與藝術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強化和升華從原始巫術和或宗教繼承下來的精神文化價值,表現出與其他運動不同的審美修養特點。李澤厚老師認為,孔子的“游于藝”的“藝”,不等同于后世說的藝術,但是基本涵蓋了當今藝術范疇。是“禮”之所以被稱之為“藝”,是因為禮的實施有著繁瑣而嚴格規定。體育藝術類項目的各類運動,不僅具有豐富而各具特色繁雜的技術體系,有些民俗項目還具有濃厚的文化儀式感。更如“禮”一樣,只有志于藝,即投入極大的情感到體育藝術運動之中,不斷練習,掌握了體育藝術運動的技術規律,人的情感得到體驗。才能“游于藝”,然后人的精神才可以升華。《毛詩序》曰:“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人類情感的釋放催生了詩、歌和舞蹈等藝術形式。詩、歌尤其是手舞之足蹈的肢體動作,更能表露出人們的喜怒哀樂,讓人們在動作中經歷情感體驗。技進乎道,道進乎技,如此往返,美在其中。藝術是痛苦的,沒有千萬遍的錘煉,哪有美的形象和人格的升華。
體育藝術類課程體系的體育運動項目是藝術和體育的融合,由于人們審美需求不斷的發展,二者有著不斷吸引和互補的趨勢,并衍生出大量的體育藝術類新型項目,創造出具有不同內涵的文化現象。體育和藝術是一種文化現象,很多體育和藝術的遺跡更是一種古老的活化石,飽含著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符號元素。人們在從事這類項目的同時,自身也在接受文化的熏陶,價值觀也在經受文化的洗禮,而得到不斷強化。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的觀點突出了文化的重要性。華夏民族的發展歷程,也證實了文化的魅力。文化不僅僅是理念和精神的虛無縹緲的東西,而是寄生在一件件形態各異的器物中。器物的存在,讓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體育藝術類課程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五十年代初,我國體育課程就包含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舞和武術套路。但是由于時代人們的觀念守舊,民族舞不是很受歡迎,武術也只是定義為防身術。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開放,一些追求時尚的健美操、體育舞蹈、街舞、芭蕾、瑜伽等具有審美特征的運動開始興盛。武術不斷創新,華麗的從防身術轉變為融合音樂、服裝和器形的“打”的藝術。人類天生就是藝術天才,不斷迎合自己的文化品味和審美需求,改造者身邊的所有物。鍋碗瓢盆、衣服鞋帽都留下了人們的審美符號,體育運動也不能幸免。改革開放泥沙俱下,國人一頭扎進經濟建設的浪潮,卻丟失了美好的精神家園。資本和金錢腐蝕了很多人的思想,信仰的缺失透視著新時代的危機。以習近平為領袖的新一代領導人,提出了“中國夢”、“人類命運共同體”、“文化自信”等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符號和理念。體育文化競爭的觀念,沒有任何時候比現在更加白熱化,每個國家都在不斷挖掘、創新和發展具有自己民族文化特點的項目。如西方的競技體育、印度的瑜伽、韓國的跆拳道、日本的相撲以及中國的武術龍獅運動。近代,西方競技體育文化輸出就引起了了“土洋”體育文化之爭。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各個國家為了增強自己國家民族的文化辨識度,都在不遺余力的發展具有文化特質的運動項目,并把這類項目納入到體育藝術類課程體系。
“一帶一路”的構想沖破了西方的戰略圍攻,開啟了中華民族復興之路,將中國夢帶入現實之中。原始產生質樸,文化帶來價值。近代以來,西方文化不斷侵蝕和消解我國傳統文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獲得了三十多年高速經濟發展,文化的發展已經遠遠滯后。隨著社會的發展,養生和休閑體育的產業的不斷創新發展,已然可以媲美競技體育產業。以養生、修身和修心為主要特征的中國傳統體育運動契合了時代發展的需要?!耙粠б宦贰钡某晒Ω嬖V我們沒有必要亦步亦趨,我們可以發揮傳統文化的審美藝術優勢,不斷挖掘、創新和發展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或者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體育運動,融合中華民族的其它文化,創建具有特色的中華名族體育藝術運動文化。屆時,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將會煥發出莫大的吸引力,再次形成東方體育藝術文化圈,繼而走向全世界。體育藝術類課程體系的構建應該承傳統文化的優秀成分,以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觀為內核,吸收西方體育文化的合理成分,構建具有中國特色體育精神、體育技術符號、體育制度和體育物質技術文化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