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陽 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
隨著體育社會化、產業化的進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由于我國群眾對體育產業的認識比較淡薄,地方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結構鏈,產業發展的相關制度也沒有建立起來,體育市場結構體系不盡合理,體育企業分布不均,品牌效應不很突出等因素,致使體育經濟產業發展不合理。據相關資料,2017年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1.7萬億元,占GDP比重0.8%,遠低于美國體育產業占GDP的2.89%,世界平均GDP的2%。據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體育產業產值增加近9000億美元,而中國體育產業的增加值僅4737億人民幣。不論是從GDP占比,還是增長速度來看,我國的體育產業低于全球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比較落后,發展空間還很大。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漢、長沙、南昌、合肥四大城市為中心的超特大城市群組合,涵蓋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江淮城市群為主體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占地面積約31.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超過1億人,是長三角的3倍,珠三角的5倍。2014年的經濟總量超過4.5萬億元,經濟總量位于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中原城市群之后,排居第五位。由此可見,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第46號文件,到2025年中國產業總規模將超過5萬億元,長江中游城市群作為中國經濟的一極,體育產業的發展將極大地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也對全國體育產業總值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由于受到計劃經濟體制和舉國辦體育體制的思想影響,體育產業在長江中游地區的發展比較滯后,與該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很不相稱,與滿足人們的健康文化水平的需求有較大差距。再則長江中部地區四大城市群之間缺乏溝通與協作,在體育產業的發展方面沒有系統可行的頂層設計,各自為政,相互割裂,區域之間沒有建立協同發展的運行機制,體育產業發展缺乏規范管理和大局意識,致使體育產業社會化和市場化程度較低、體育產業結構不合理、本土品牌競爭力不強、相關產業帶動不力,GDP總占比較低,難以形成支柱產業,嚴重阻礙了體育產業成為長江中部地區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一樣,需要國家及地方的法律和政策支持和鼓勵,目前我國雖然制定了體育領域的基本法即《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但這只是一個指導性的體育法規,不夠具體,地方政府操作性不強,特別是對區域體育產業發展方面的操作性不強。雖然有些地方也制定了相應的有關體育發展的政策,例如湖南省僅出臺了一部《湖南省體育經營活動管理條例》,但該《條例》缺乏體育產業的相關扶持與鼓勵政策,在投融資、土地、稅收和風險防范等政策方面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體育產業的發展。另外在區域體育產業協同發展方面更加缺乏有關法規和政策措施,因而難以形成區域體育產業發展優勢。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體育產業結構越來越成熟,但是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長江中部地區與發達國家、我國東部地區相比體育產業結構區域差距明顯,體育消費項目較少,本土體育產業消費品沒有形成規模,區域特色品牌打造不力,競爭力不強;體育健身、體育休閑、體育傳媒、體育彩票等產業還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企業自身造血能力較低,其帶動效應、輻射效應仍顯不足,企業研發與自主創新能力較弱;中部地區四大城市群在國內還沒有一家企業如在CBA、中超中有一定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大型俱樂部,體育事業的影響力遠低于發達地區,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群眾體育特別是占有龐大群體的中小學生對體育產業的消費;體育場館覆蓋率和社會化程度率還比較低,有些項目還沒有開發,有些體育項目間的體育產業的開發不平衡,這也是體育產業結構調整需要面臨的課題。
我國體育產業整體規模偏小,與發達國家相比,無論是產業的增長速度還是GDP占比,都有明顯的差距。長江中部地區處于我國東西結合部,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與制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體育產業發展與東部地區相比仍處于落后的地步。據有關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體育產業的規模是1.9萬億,(產業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是0.9%。體育發達國家,體育產業增加值大約占GDP的1%-3%,美國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的3%,是美國十大產業之一。體育產業要成為支柱產業,這一占比至少要達到4%。就長江中游城市群而言,體育產業產值顯然低于我國東部地區,與體育產業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規模偏小。
由于受到我國計劃經濟和競技體育優先體制的制約,我國體育人才的培養主要面向學校體育教師、運動隊教練等層面的培養和培訓,對于高層次體育策劃、營銷、科研開發、管理等專門人才的培養長期以來不夠重視。培養機制欠缺,培養模式缺乏遠見,其他行業人才對體育專業性的局限也難以進入。致使長期把持體育管理經營者大都是退役的運動員、教練員、體育教師,顯然對體育產業管理理論的認識水平不高。我國高等教育有關專業設置涉及體育金融、財會、稅制、營銷、策劃、中介等方面的體育經營管理比較少,這方面的人才培養就嚴重缺乏,這也是成為制約我國體育產業長足發展的瓶頸。
長江中游城市群應以武漢、長沙、南昌、合肥四大核心城市市政府為主,牽頭成立體育產業協同合作發展運行小組。其目的:一是從宏觀層面制定體育產業發展章程,根據長江中游城市群經濟社會發展和區域文化特色,進行頂層設計,明確中長期發展策略。二是加強四大城市群協作聯動,抱團協同推進體育產業發展。三是互通有無,及時總結經驗,建立統一的體育產業信息網絡平臺,構建長江中游地區“大體育”格局,形成符合體育市場和體育產業發展規律的運行機制。
長江中游城市群應制定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其目的:一是大力扶持體育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在土地、稅收等有關政策上給與傾斜,例如企業贊助體育比賽、體育廣告的支出、體育場地的租賃費用,可計入企業的生產成本。二是完善體育產業融資政策。拓寬體育產業發展的社會資金渠道,引入金融機構對體育產業企業在貸款付息上的支持,通過股票上市等方式籌措資金。三是規范體育產業發展環境。依法監督體育市場和經營者的行為規范,切實保障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護市場有效需求,協調政府其他部門加強對體育產業的綜合管理。
體育產業的結構調整,必須依托體育消費的群體類型,它是體育產業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應全方位考慮體育競賽、體育休閑、體育旅游、體育彩票等體育產業,實施區域品牌戰略,提高長江中游城市群體育企業國內國際競爭力。一是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規范各類體育產業經營實體的組織形式,形成科學的法人治理結構和經營管理制度,建立開放性的創新發展機制。二是要以資本為紐帶,通過資本市場和產權市場形成具有競爭力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和跨國經營的大型體育企業集團,改善體育產業的組織結構。三是要制定明確的扶持政策,推進品牌戰略的實施,鼓勵和引導大型體育企業增加研發投入,開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營銷手段創新。
長江中游城市群體育產業規模偏小,產業潛能沒有充分挖掘,只有通過不同區域、不同發展模式間的協作和互補,實現后發優勢,才能推動區域體育產業規模的協調發展。一是要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體育消費水平,選擇適合本地區體育消費市場要求的體育產業和不同種類、不同檔次的體育產業作為發展對象,因地制宜地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二是應不斷加大對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和各級學校體育事業的投入,促進和扶持基礎性的體育設施建設,使我國體育產業平衡發展。三是通過整合區域體育資源,加強省與省之間的互利合作,發揮中西結合部的區域優勢,共同提高體育全方位競爭實力,從而帶動體育相關產業的發展。
體育產業市場的培育和開拓,需要一批既懂體育又熟悉現代經營管理的如俱樂部管理、體育經紀、項目推廣等體育經營管理人才,造就出一支致力于經營型體育產業發展專業人才隊伍。一是大力引進其他行業經營管理人才來從事體育管理,創造性開發體育產業。二是在高等院校設置相關專業或專業方向,打通高層次體育經營管理人才培養的渠道。三是加強職業培訓,推進體育服務從業人員資質認證制度建設,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和能力。四是充分發揮體育經紀人在賽事籌劃推廣、運動員流動等方面的作用,促進專業分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市場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