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青 中國人民銀行鹽城市中心支行
信息時代的發展為企業會計工作的創新與升級帶來了諸多的機遇,財務人員接觸到的經濟生產活動信息日益增加,面臨的財務數據處理量是往年的數倍之多,信息的覆蓋范圍也不斷擴大,衍生了大量新生的會計核算名詞以及會計工作計算方式,會計行業的從業門檻也不斷提高。這對我國從事財務會計研究的人員提出了較高的入門要求,也促使所有在職的會計工作人員不斷學習新知識,完善自身會計技能。
互聯網技術是基于信息新技術產生的,對于新社會的分工以及推動構建新的會計服務體系具有較大的推進作用。傳統的會計工作在引入了互聯網技術后,大大減少了財務人員的手工工作量,也增加了數據的獲取渠道,提高了結論以及決策的可靠性,幫助企業更好的判斷外界的發展情況 ,滿足不同行業,不同層次的企業需求。對于中國而言,會計行業缺少尖端人才,互聯網技術的推廣能夠讓中國更好的管理并挖掘會計人才。會計的服務管理質量效率較低一直是困擾企業發展的一大問題,而互聯網+會計的發展模式,能夠促進企業思考如何更有效的配置會計工作資源,如何更加便捷高效的獲取財務信息數據,如何更加科學的考核會計工作人員的工作業績,進而推動會計服務升級。
信息技術的普及為企業搭建會計信息平臺提供了低成本的機會。例如,對于擁有眾多分公司的大型集團而言,需要借助統一的財務會計信息平臺整理財務數據,做好各項經濟活動的事前控制,并且輔助會計人員完成財務工作的事后評價環節,減少人工操作的工作量對總公司來說,財務信息共享平臺也會是一個很好的監督工具,能夠實現對分公司經營活動的監督以及集中管理,減少分公司財務作假的可能性,提高集團的運營效率。因此,目前各大企業紛紛建立自己的財務信息平臺,并在使用中不斷的發展完善,力求開發更多有效的功能。
信息技術的普及促進各個行業資源分配效率的提高,同時,信息技術在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的影響作用。互聯網技術的推廣帶動一系列行業的迅速發展,也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和商機。在“互聯網 +”時代,利用信息通訊平臺,社會資源能夠高效率的流動起來,盤活企業資源,這種靈活的工作方式極大緩解了會計行業資源不通的問題。互聯網時代下的會計行業能夠有效利用資源的閑置產能,有效配置資源,形成一種分散而又分享的一種經濟形態,提高企業管理效率。
在互聯網通信技術的普及推廣下,企業應當積極對會計管理工作注入大數據思維,對財務工作人員進行會計師知識以及大數據技術的培訓。有能力的企業應當強化對于信息基礎建設的投資,向中興等大型企業學習,積極搭建財務云平臺,通過自動化及所屬對財務數據進行初步的清洗與分析,并對企業的財務活動進行規劃預測,制定全新的財務風險識別指標,降低會計工作人員的人工工作量。此外,會計行業以及會計師事務所等相關企業都應該注重會計電算化的培訓與普及,聘請大學教授以及培訓機構專家對會計從業人員進行專業的財務信息軟件使用培訓,提升員工計算機操作水平,利用軟件輔助工作,提升工作效率[1]。
優秀的會計從業人員是做好會計財務管理工作的基礎,因此,只有通過提高教學效率以及培訓力度,不斷提升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借鑒國內外優秀的會計工作思想經驗,才能夠讓他們主動吸收互聯網思維,并將新技術以及新知識運用到日常財務工作的計算以及審核來,提高企業會計工作效率。對于有能力的企業來說,應當為在職員工提供定期的培訓,不僅是會計理論的培訓,也應該包括會計財務軟件的使用;其次,邀請附近高校以及會計行業大咖為員工提供會計大數據案例講座,加深會計從業人員對于互聯網時代數據重要性的認識,有意識的借助新工具與新思想開展工作,這些措施不僅能夠提高員工的審核計算速度,也能提高財務數據的決策輔助影響力,以順應信息時代下大數據的需求[2]。
一方面,企業應當對鮮有部門的業務流程進行整理,實施業務重組與改造工作,公司可以借助標準化的文件表達明確規定每個會計員工的職責,提高企業整體工作流程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企業也應該實施科學的分權管理制度,避免將公私權利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降低偽造數據的可能性,從而提高財務數據的準確性。在此基礎上設定會計管理指標體系,保障企業財務體系的建設與發展[3]。
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會計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會計自動化核算功能減小了人工工作量,會計人才的知識體系標準也有了新的變化,資源配置效率得到了優化。在此背景下,企業應該積極吸收信息技術的紅利,推動會計工作的升級與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