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琴箕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一種慢性持續進展性的周圍中、小動脈和靜脈的節段性炎癥性疾病,多發生于足趾,以青壯年患者為多。中醫認為本病相當于“脫疽”“脫骨疽”等范疇,分型有寒凝、氣血瘀滯、陰虛熱毒等不同證型。除對證內外用藥外,還可以采用藥酒進行治療。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因為酒性溫熱,所以藥酒比較適宜于寒凝型(寒凝血脈、陽氣不達肢端,繼之患肢麻木疼痛、皮色蒼白、觸之冰涼、遇冷加重)和氣血瘀滯型(瘀血阻滯、絡脈閉塞、患肢紫紅或青紫、足背動脈搏動消失)的患者,對于陰虛熱毒患者就不適合了。
藥物組成:白花丹參、白酒(含乙醇量55%)各適量。
功能主治:化瘀通絡,止痛,有改善肢體血液循環、擴張血管的作用,適用于氣血瘀滯型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癥見患肢青紫等癥者。
用法用量:將白花丹參曬干、切碎或制成粗末,置于容器中,加入白酒浸泡15日,制成5%~10%的藥酒。每次飲用20~30毫升,每日3次。
處方來源:此方為山東地區民間常用藥酒方,首載于《山東中醫學院學報》。
使用禁忌:不能和藜蘆一起服用。感冒時不能用,容易引邪入內。有其他出血癥狀時不能用。
藥物組成:制附子45克,細辛15克,紅花、丹參各60克,土鱉蟲、蘇木、川芎各30克,大棗20枚,白酒1500毫升。
功能主治: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治療寒濕、血瘀所致的脈管炎,表現為患肢肢端疼痛,蒼白或紫暗,觸之發涼,受寒加劇,未發生潰瘍者。
用法用量:將前8味藥搗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周后,過濾去渣,即成。使用時口服,每次服30毫升,日服2次。
處方來源:《張八卦外科新編》
藥物組成:生當歸、肉桂各60克,紅花、干姜、花椒各30克,樟腦、細辛各15克,95%酒精1000毫升。
功能主治:活血、溫經、消腫、止痛。主要治療脫疽、凍瘡、褥瘡、跌打腫痛等癥。
用法用量:將前7味切薄片或搗碎,置容器中,加入酒精,密封,浸泡7日后,即可取用。使用時每日用藥棉蘸藥酒在患處(潰后在患處上部)揉擦2次,每次揉擦10分鐘。
處方來源:《中醫外科臨床手冊》
藥物組成:走馬胎、七葉一枝花、當歸尾、桑寄生、威靈仙各30克,牛膝、桂枝、黃芪、黨參、紅花、桃仁、皂角刺各15克,制乳香、制沒藥各9克,桂林三花酒2500~3000毫升。
功能主治:溫經活絡、活血通脈。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此藥酒主要適用于寒濕凝滯型和瘀血阻閉型偏寒者。
用法用量:將前14味藥搗碎,置容器中,加入三花酒,密封,浸泡3周后,過濾去渣即成。使用時口服,每次服20~100毫升,以不醉為度,日服4~6次,1個月為1療程,每個療程后停藥3~5日。藥渣亦可外敷患處。
處方來源:《廣西衛生》
藥酒只是治療措施中的一個輔助方面,不能偏信所謂“神效”。另外服用藥酒后不宜再飲用白酒,肝病、高血壓、冠心病、中風患者飲用藥酒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另外,吸煙與本病關系密切,所以患者需要戒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