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康復中心副主任醫師 冷軍
中風病有四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中風后的復發問題相當多見,曾經發生過腦中風的患者再次發病的風險概率是普通人群的9倍。
腦中風的危險因素繁多復雜,其中年齡、性別、卒中和TIA家族史等都是不可控制的因素,但其他基礎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以及吸煙、喝酒等不良生活方式,都屬于可控制的危險因素。主要是預防和治療不規范是導致復發的一個重要因素。
另外,溫度對復發也有影響,氣溫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中風病的發生和復發,比如現在進入冬季,這就進入復發的高峰期了。從11月到次年的2月,這4個月中發生中風的病例幾乎占全年的三分之二,而且這個季節腦出血和腦梗塞特別容易復發。
因為溫度的降低導致血管強烈收縮。血管強烈收縮,腦血栓病人會再次發生血栓;當氣溫下降時,人體交感神經興奮,使人體內去甲腎上腺素增加分泌,而這種物質可使血管強烈收縮。這就很容易讓出血的患者再次出血,而缺血的病人再次血栓。
另外,一些年紀較大的中風患者,神經系統反應遲鈍。有時感覺不到天氣的變化,未及時添加衣服,保暖措施不夠,致使皮膚表面的血管收縮,而外周血管又是引起血壓增高的一個原因。
一旦發生頭暈、頭痛、言語不清、看東西重影、一側肢體的麻木無力等,哪怕這些癥狀都是短暫的,都應迅速到醫院看病。
如何做好預防措施,避免中風的發生或復發?
要針對致病因素,多方面預防:首先要治療原發疾病。腦中風容易復發的原因在于,首次發作時雖然進行了對癥治療,但發病的根本原因并未去除,如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病理因素依然存在。
二次腦中風患者中有近一半是因為沒有遵醫囑治療。高血壓病人要遵醫囑按時服降壓藥,有條件者最好每日測一次血壓,特別是在調整降壓藥物階段,保證血壓穩定;糖尿病患者要通過控制飲食和服用降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維持血糖正常;心臟病患者要治療基礎病,特別是心律失常的患者要在醫生指導下堅持口服抗凝藥物。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什么呢?
1.日常要保持情緒平穩,防治過度疲勞。人在暴怒、極度緊張或喜悅以及搬抬重物時會導致血壓上升,尤其是老年人血管彈性差,血壓的波動很可能誘發“爆血管”。
2.控制“三高”。血壓應該維持在<140/90毫米汞柱,有糖尿病、高血脂的患者,應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控制血糖,控制飲食,加強體育鍛煉。控制高血脂可用他汀類等藥物降低血脂水平。
3.不吸煙,少喝酒。
4.每天30分鐘以上的適度體力活動。如散步、慢跑、騎腳踏車,或者其他有氧代謝健身活動。而對于高危患者(如冠心病),則需要根據醫療監督方案,選擇適合個人身體狀況的鍛煉方案。
5.控制飲食。多吃蔬菜、水果、谷類、牛奶、魚等,每天食鹽攝入量要小于8克。
這里值得提醒的是,有些家用的血壓計從未校正過,所測的結果可能不夠準確。所以,即使在家測得血壓正常,也應與醫生見見面,讓醫生了解病情的變化。
另外,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抽煙、喝酒、高齡等中風危險因素的人在降溫時也應小心。老年人不要去太冷的地方旅游,清晨不宜太早去晨練,最好太陽出來之后再出去,或者傍晚下午再出去。平時進食吃溫熱的食物,注意保暖。如果控制好這些危險因素,可大大降低中風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