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兒童醫院順義婦兒醫院預防保健科 劉偉芳)
預防接種是指根據疾病預防控制規劃,按照國家和省級規定的免疫程序,由合格的接種單位和接種人員將疫苗接種到健康人的體內,使在抗原的刺激下產生抗體,以防止相應病毒的感染,獲得特異性免疫。其目的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預防和控制所針對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
(一)不良反應的類型
1.一般反應:不良反應主要包括全身反應和局部反應。全身反應是接種24小時內出現腹痛、腹瀉、惡心,并伴有發熱的癥狀,該反應出現的原因在于接種者體質較弱或是對于接種疫苗較為敏感。局部反應是大多數疫苗在接種后均會有出現局部硬結、膿腫的個例,原因在于疫苗中某些大分子物質的吸收不徹底,形成硬結或無菌性化膿。
2.異常反應是指出現過敏、疫苗相關癥狀等比較嚴重的癥狀。疫苗相關癥狀:預防接種的原理是通過注射抗原,刺激機體產生相應抗體。這些抗原帶有少量的病毒,對于一些體質較弱或者對接種的抗原較為敏感的接種者來說,可能會出現相關病癥,比如在接種流感疫苗的幾天后患上了該疫苗所針對的流行感冒。過敏癥狀:一些接種者體內可能會有某些免疫缺陷,對所接種的疫苗產生過敏反應,輕微的會導致皮膚發癢、紅腫;嚴重的會導致過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針對此類不良反應,醫護人員應在接種前詳細詢問接種對象,做好皮試等監測工作,同時,準備好急救措施。
3.偶合反應是指接種者在接種前就患有某種疾病,只是因為處于潛伏期或癥狀不嚴重而未顯現出來,在接種疫苗后,出現感冒、肺炎等癥狀。該類反應與疫苗注射無關,只是一種巧合。
4.心因性反應是指接種者因心理原因如恐懼、焦慮等,而出現頭暈、臉色發白、呼吸急促等癥狀。針對這類反應,醫護人員應以安撫為主,必要時可以隔離以給接種者安靜的空間,同時也能避免恐懼影響其他接種者。
(二)引起不良反應的因素
1.疫苗方面的因素:一是疫苗本身質量不合格;二是在疫苗的運輸和儲存過程中,疫苗由于操作不當而凍結,或者受到細菌污染。醫護人員如果將這類疫苗接種到健康人的體內,會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
2.接種技術的因素:一是接種前準備工作不到位,用錯疫苗稀釋液或者沒有充分搖勻疫苗,導致疫苗吸收效果差,使得接種者身體局部出現硬結、膿腫的癥狀;二是接種技術不當,沒有按照規范程序操作,沒有執行“三查七對”,即沒有做到檢查健康情況,檢查禁忌癥,檢查免疫卡與接種證,核對接種對象身份信息,核對疫苗有效期、批號、名稱、用途、劑量等;三是疫苗非無菌注射,如用前未嚴格按照規定充分消毒,醫護人員用手接觸接種部位等。
3.接種者自身因素:接種者忽略禁忌癥,如在高熱時期注射疫苗;接種者本身有過敏癥狀,在醫護人員沒有詳細詢問或者接種者本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接種含過敏源的疫苗,從而導致出現不良反應。
(一)開展預防接種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 醫院應多組織開展預防接種的相關宣傳,如在小區舉辦講座。宣傳內容包括一些接種前的注意事項,如正在發熱,特別是高燒的病人,應暫緩接種;注射疫苗當天不要洗澡;幼兒接種脊髓灰質減毒活疫苗糖丸前半個小時不能吃奶、喝熱水等。
(二)保證疫苗本身的質量 醫院應選擇可信賴的廠家引進高品質的疫苗,嚴格把控疫苗質量。同時,遵守生物制藥管理規范,嚴格控制疫苗在儲存與運輸過程中的各項要求,保證疫苗的使用效果。
(三)保證接種程序的規范化、醫護人員的專業化 一是醫護人員應定期接受技術考核,同時醫院應組織相關知識學習,從而不斷提升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水平。二是熟練掌握各種接種方法和注意事項,同時嚴格按照國家免疫規劃程序進行接種。三是及時溝通,尤其是對幼兒進行接種時,一定要與家長及時溝通接種前后的注意事項,可能出現的癥狀及應對措施。同時做好兒童的安撫工作,以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率。
(四)嚴格遵守預防接種的禁忌 一般接種對象常見的禁忌包括:在化療期間、化療停止3個月以內的腫瘤患者;有長期反復發熱、高熱癥狀;有神經系統疾病;患有自身免疫缺陷;首次注射疫苗發生嚴重疫苗不良反應,比如首次接種后立即出現高熱、休克、痙攣、暈厥等過敏癥狀。
作為醫護人員,必須嚴格執行“三查七對”,熟知接種可能會出現的不良反應,在接種前要詳細詢問接種者的禁忌癥,盡可能避免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的出現。此外,還要積極宣傳預防知識,為疾病控制的進一步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