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進程加快和數字閱讀發展,高校圖書館(以下簡稱“高校館”)出現低借閱率、低利用率現象。讀者決策采購(Patron-Driven Acquisition,PDA)從需求端尋求問題解決的思路受到關注。讀者決策采購也稱“需求驅動采購”“按需購買”,是圖書館根據讀者對文獻資源的實際需求和使用情況設置一定的標準或參數采購文獻資源,它是基于讀者需求的文獻資源建設模式,使讀者從文獻資源的接受者轉變為發起者和決策者[1]。PDA對讀者而言,一是提升了他們在文獻采購中的自主性和滿足率,二是對電子書的獲取沒有時滯;對圖書館而言,一是提高了文獻資源利用率,二是文獻采訪更有針對性,圖書采購經費使用更合理。PDA起源于歐美,我國高校圖書館引進這一模式至今有十多年,很多學者進行了研究[2-3]。這些研究促進了我國高校PDA的完善。近年來,受宏觀形勢影響,用戶結構和用戶需求發生新的變化,高校館文獻資源建設正在轉型,PDF模式遭遇了新的難點,亟待進行研究。為此,2017年11-12月筆者檢索分析高校館PDA研究文獻,在此基礎上對廣州地區的高校館采編人員、圖書館配商、出版企業發行人員進行訪談,考察新時期的高校館PDF模式面臨的新問題,討論其解決之道。
新時期高校館PDA發展面臨諸多難點,既有體制機制、思想觀念、環境等外部影響因素,又有人員、技術、方法、流程等圖書館內部影響因素。下面從圖書館內部因素和資源提供商外部因素兩方面進行討論。
(1)預設文檔問題。預設文檔一般由圖書館與書商共同確定。在確定過程中,存在三個問題:第一,書商能否提供全面的書目記錄。一家書商,即使再大,擁有的圖書資源也有局限性。沒有全面的圖書資源,讀者的閱讀需求并不能得到有效滿足。圖書資源的缺乏還會降低讀者參與PDA的積極性。第二,圖書館能否提供合理的書目記錄。各館有不同的館藏特色。館員在確定預設文檔的過程中,首先選擇與本校學科建設相匹配的書目記錄,有可能忽視讀者的興趣,導致一些讀者可能感興趣的記錄被強制刪除。第三,高校專業眾多,它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館員能否清楚地判斷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和相關學科的文獻資源,確定合理的圖書資源結構值得關注。
(2)不必要采購和黏性問題。在PDA中,圖書館將書商提供的MARC數據直接導入OPAC系統,讀者通過圖書館借閱平臺瀏覽書目記錄,讀者瀏覽次數、瀏覽時長或瀏覽頁數均可作為觸發采購的條件,給讀者帶來了便利。但僅僅以這些作為觸發購買條件,會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采購,因為讀者閱讀并不代表一定擁有購書需求,也并不一定代表該書具有采購價值。有的館通過單獨設置薦購平臺實施PDA,讀者直接推薦購買的圖書說明該書具有較強的購買價值,這種采購方式從理論上說可以真正實現按需采購。不過,在實踐中發現一個缺點——需要圖書館做好引流工作。究其原因,一是如果讀者對該渠道不了解,這種薦夠渠道往往難以起到效果;二是如果薦夠的圖書(尤其是紙質書)并不能夠及時滿足讀者需求,讀者將缺乏足夠的薦夠動機,這就難以增強黏性,導致PDA流于形式。
(3)館員工作負擔加重問題。不少高校館實施PDA增加了采編館員的負擔。第一,當購買機制被觸發后,假若電子書的價格超出圖書館和書商協議設置的價格參數,采編館員需要對此審核。第二,對讀者申請的采購紙質書請求,館員需要審核,首先審核是否有購買的必要,在有購買必要的情況下,需要審核館藏中是否有該書,避免重復購買。第三,對通過PDA購買的圖書,館員需要對預設文檔及時進行鎖定或刪除,以免發生重復購買。調研發現,由于缺乏激勵機制,PDA事實上影響了其他業務建設。
(4)弱化采編館員平衡能力問題。PDA依據的是讀者的自主需求,不少受訪館員反映弱化了采編館員的平衡決策能力,存在館藏文獻結構失衡風險。美國普渡大學是一所理工科學校,2000-2009年通過PDA采購9527種圖書,其中82%為文科圖書,13%為科技類圖書,其余為大眾類圖書[4],與該校學科不完全匹配。
(1)小批量紙本圖書采購增加成本。傳統采購模式是館員在征訂目錄中批量選擇適合本館的圖書,然后向書商提出訂貨請求,這種模式基本是大批量采購,書商一般會給較低的折扣。而PDA屬于小批量圖書訂貨,使書商物流成本增加,往往會提高折扣,最終轉嫁到圖書館,降低了圖書館經費使用效益。至于按需印刷,設備昂貴,產業運作不成熟,印刷一本書的成本是購買這本書成本的幾倍。
(2)數字資源PDA模式操作困難。電子書出版商往往實行捆綁銷售或專題性分類銷售,這些文獻與讀者決策采購書目記錄容易存在重復。觸發購買機制生效,圖書館就會形成資源建設的重復性。我國紙質書和電子書分別由傳統出版商和數字出版商分開經營,當圖書館既需要購買一本書的電子版又需要購買紙質版時,就需要分別與傳統出版商和數字出版商聯系,在采編過程中需要與多家書商打交道,無形中增加采編部門的工作量。另外,紙質書與電子書分開,往往會削弱圖書館與書商進行折扣談判的話語權。
PDA在采編活動中只是一種補充性采購模式,全面、合理的預設文檔是使其發揮最佳效用的關鍵,可從幾方面入手:(1)注重學科館員的作用。預設文檔在確定之前,采編人員應咨詢學科館員的意見,彌補館員自身知識體系的不足,使預設文檔的文獻結構與本校學科建設結構相匹配。(2)與大型電子書商合作,但不應忽視小型書商。一方面,與書生之家、超星等大型書商合作,可以得到相對全面的書目記錄;另一方面,考慮到長尾理論的運用,與本校學科建設相適應的、規模相對較小的專業出版商也要納入,彌補大型書商的不足,使預設文檔的書目結構更趨合理。當然,要注意不同書商提供書目的重復情況。(3)實現書商數據庫平臺與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的無縫對接,當書商數據庫有適合本館的書目更新時,讀者能夠及時遠程獲取該書信息。
圖書館應通過多種渠道使用戶積極參與PDA。比如,將預設文檔和薦購系統嵌入移動圖書館、微信公眾號、APP等平臺,既方便用戶訪問,又能減少不必要的引流工作,平衡用戶需求和黏性之間的矛盾。再如,鑒于校園網開通范圍有限,很多讀者無法便捷地通過校園網登陸OPAC系統參與PDA,可以實行通過用戶認證的方式登陸OPAC系統,讓用戶可以不受時空限制,輕松參與PDA。
高校圖書館應建立激勵約束機制,激發館員的積極性。緩解館員的PDA壓力可從三方面著手:(1)在實施PDA前,根據學校辦學特色、重點專業及經濟能力,制定合適的觸發購買標準。通過試驗方式完善采購標準,將個人購買的最高金額限定在合理水平,既要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閱讀需求,激勵他們的參與積極性時,又能將館員的審核工作降到最低。(2)當預設文檔確定后,館員通過技術手段將每條書目記錄與已購書目數據進行比對,在預設文檔中鎖定或刪除已購圖書。在OPAC界面標明已購買電子版、但沒有購買紙質版書目,減少審核工作。(3)當讀者觸發購買機制后,書商以技術手段立即鎖定,以避免重復購買。
為了保證PDA質量,有必要進行效果評估。(1)調查PDA的內容質量、學科分布等,了解其是否符合讀者的閱讀興趣和本校學科建設;同時將其與館藏圖書和年度采購計劃進行對比分析,防止文獻資源結構失衡問題。針對有的館大眾類圖書在PDA采購中所占比例居高不下的情況,可以對大眾類圖書、理工科圖書、社科類圖書設置不同的采購標準,觸發大眾類圖書購買的次數高于另外兩類圖書。(2)對讀者參與的數量和滿意度進行調研,了解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用戶體驗,根據用戶反饋完善PDA模式。(3)監測和評估經費使用進度情況。調研發現部分館在項目實施前半期已經將經費使用完畢,導致項目戛然而止,引發用戶的不滿。為避免這種情況,應監測和評估經費使用進度,根據經費使用情況實時調整經費配置策略。
因應新技術環境,PDA服務模式得到了拓展。比如,內蒙古圖書館的“彩云服務計劃”是讀者決策采購與“互聯網+”密切結合的創新模式,高校館可以借鑒[5]。2017年浙江財經大學圖書館推出“借閱直通車”服務,讀者在圖書館官方微信號下的“云悅讀”選擇“蕓臺購”,即可搜索需要的書并進行借購[6]。高校館應以開放的心態,實現PDA模式與“互聯網+”的融合,利用薦購系統、微信公眾號、掌上圖書館等挖掘讀者需求,促進PDA服務創新發展。
從宏觀產業鏈的角度看,PDA涉及圖書館、出版商、經銷商和廣大讀者,應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兩方面入手,加強不同信息機構、信息供應商、系統服務商之間的合作,促進PDA生態系統良性發展。比如,針對按需印刷成本過高的問題,各高校可組成聯盟,共同籌集資金采購按需印刷的機器設備和電子資源,成員館通過統一購買的設備和電子資源打印、裝訂,利用館際互借的物流配送系統將書送到各館讀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