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月26日文章,原題:中國“標準”逆登陸日本約一半有智能手機的中國人都在使用的“支付寶”將在2018年登陸日本。但是,支付寶登陸日本這一消息的核心在于其支付技術的基礎“二維碼”。在日本印在機票等地方上的矩陣碼就是二維碼,這原本是日本的技術。
開發二維碼的是日本的電裝公司。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用攝像頭讀取信息的二維碼在海外以驚人的速度滲透。其中之一就是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企業阿里巴巴集團的支付寶。支付寶原本使用的是中國自主開發的編碼,改用二維碼不僅在安全性,還因為電裝免費公開相關技術,不收取專利費。支付寶也是一樣,不向用戶收取手續費,因而實現了爆炸式普及。
關于使用二維碼是否該收費的問題真是很難評判對錯。不過,日本誕生了手機攝像頭和二維碼,中國則利用二維碼創造出巨大的商業機會。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日本受到了來自中國的“標準逆登陸”攻勢。日本的銀行和其他產業為什么沒搶在支付寶之前注意到二維碼的便捷性和發展潛力呢?為什么沒有預想到IT企業有可能威脅現有金融服務秩序這一點呢?這些問題值得思考。
據悉,中國的銀行也曾反對過支付寶。但中國政府認為中國的銀行系統落后,希望通過智能手機服務進行挽回,同時也更容易掌握納稅人的情況。中國積極推動IT企業提供支付服務的限制放寬,促進了新產業的誕生。
如今,中國憑借13億人口在“商業模式”和“標準”上威脅日本的事例今后或將不斷增加。例如拼車、共享單車、汽車產業正在轉移重心的純電動汽車等。觀察中國政府發布的合規電池企業“白名單”可知,前10家全部為中國企業,松下和韓國企業等海外企業被排除在外。雖然沒有關于評選標準的正式說明,但顯而易見,占世界汽車銷量3成的中國正試圖掌握純電動汽車心臟部位的“標準”。日本在一度領先的電池領域,正在被中國奪走霸權。
如今的中國或許正在從大量生產的“世界工廠”轉變為“標準大國”。在圍繞事實標準和法定標準的競爭中,美歐曾是日本的主要競爭對手。但今后的真正對手變成中國政府和巨大企業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作者中山淳史)
環球時報2018-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