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桂玲
摘 要:交通、水電部隊自2012年明確職能任務的轉型以來,隨著搶險救援裝備建設的全面展開,搶險救援裝備保障工作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從搶險救援實踐上看,目前部隊搶險救援裝備保障與“國家應急救援隊”職能任務的需要間還存在一定的距離。本文試對此進行深度剖析。
關鍵詞:交通;水電;搶險救援;裝備保障
一、基本現狀
總體上看,交通、水電部隊搶險救援裝備目前已經初具規模,且應急救援保障體系正在努力地建設之中。
(一)搶險救援裝備已初具規模
目前,交通、水電部隊應用于搶險救援的裝備主要有以下六類:一是用于搶通排險的工程機械裝備,如挖掘機、推土機、起重機、裝載機等;二是用于救助生命的探測救援裝備,如液壓破拆工具、空氣抬升袋、生命探測儀等;三是用于保護救援人員的個人安全防護裝備,如手套、頭盔和救援服等;四是用于保障救援人員及難民生活的后勤保障裝備,如帳篷、炊事車、飲水車、沐浴車等;五是用于進行通訊聯系的通訊設備,如手持對講機、衛星電話、大功率電臺等;六是用于發電、照明等的輔助設備,如發電機和照明車等。這六類裝備基本涵蓋了部隊搶險救援任務所需,可以說,兩支部隊的搶險救援裝備已初具規模。
(二)應急裝備保障體系正在建設中
交通、水電部隊正根據“以工程機械設備為重點,以通信、后勤保障裝備為補充”的裝備建設發展目標,努力構建以自我保障為主、依托社會保障為輔的應急保障體系,對應急中隊應急行動所需的推、挖、裝、運、吊、鉆、爆、通等設備,在自我儲備的基礎上,正嘗試適當與生產廠家簽訂保障協議,從而確保一有任務,部隊能迅速出去,裝備能迅速到位,救援能迅速展開。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影響和制約交通、水電部隊搶險救援裝備保障效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搶險救援裝備體系不夠完善
從種類上看,雖然交通、水電部隊目前已經裝備了六類急需的救援設備,具備了一定的專業搶險救援能力。但從數量上看,只有部分應急中隊基本配齊了這六類裝備。就整體而言,施工生產裝備仍占主導地位,液壓破拆工具、空氣抬升袋、生命探測儀、海式衛星電話等專業、高效的生命救援、通信指揮等類裝備仍然稀缺,裝備保障的信息技術系統也未建立。因此,雖然兩支部隊的搶險救援裝備體系已初步建立,但這種裝備體系整體上還不夠平衡、完善。此外,從效能上看,由于各類裝備在數量上、型號上和科技含量上,未進行優化組合,形成系統配套的裝備體系,因此還難以發揮裝備的體系作戰能力,完全滿足多樣化救援任務的需要。
以水電部隊為例,目前部隊的整體裝備還是以滿足施工生產需要為主,專門用于應急搶險的保障類裝備竟只占裝備總凈值的5.7%,而基本不用于搶險救援的裝備卻占裝備總凈值的41.7%。且現有施工裝備型號雜、品種多,缺乏綜合集成和體系融合,系列化、通用化、組合化水平不高。因此,部隊在擔負國家應急搶險任務時,很多大型施工裝備用不上,裝備配備數量和種類嚴重不足,特別是大型和特種專業、通信、后勤和生命救援裝備的缺口比較大,影響和制約著部隊整體應急救援能力和水平的發揮。
(二)搶險救援裝備保障渠道不夠暢通
目前,交通、水電部隊遂行應急搶險任務所需的各種裝備,主要靠自我保障和臨時租賃,鮮有地方及友鄰單位的支援,依法征用更是無從談起,缺乏法律支撐。裝備保障渠道的狹窄不暢,不僅影響制約著部隊專業應急救援能力的發揮,而且常讓部隊遭受巨額經濟損失。
具體來說,大功率電臺、衛星電話等通訊裝備和液壓破拆工具、生命探測儀、空氣抬升袋等專業探測救援裝備,由于相對比較輕便易攜、專業性強、普及率低,因此主要靠部隊自我保障。由于這些裝備目前主要靠部隊自己出資購買,國家和地方政府鮮有經濟支持,故這些裝備不僅數量小、品種少,而且科技含量相對較低。
裝載機、挖掘機等工程機械類裝備,由于體積龐大、運輸困難,故部隊常常采用集體運送、就近調用或向當地公司進行租賃的方式來進行保障。近年來,租賃工程裝備讓交通、水電部隊在經濟上蒙受了巨額損失。由于擔負國家應急救援任務時,交通、水電部隊的首要任務多是對道路、橋梁等進行搶通排險,因此對各種大型工程裝備的需求經常是時間緊、數量大。為盡快搶通救援“生命線”,應急分隊只得向當地公司進行租借。長期以來,由于部隊沒有跟地方政府和當地公司建立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加之法律賦予部隊的緊急征用權未得到民眾的認同,當地公司常常借租賃裝備的機會敲詐部隊。
(三)搶險救援裝備保障機制不夠健全
目前,就保障機制而言,交通、水電部隊搶險救援裝備主要存在以下幾點不足:一是裝備保障指揮機制不太完善。搶險救援裝備的分配和征調使用,需要多部門、跨系統、跨區域的協同配合。但部隊目前的裝備指揮系統與解放軍、公安和地方等友鄰單位還未實現上下貫通、立體覆蓋。在邊遠山區,也還存在著保障信息無法及時傳遞的現象。如汶川“5·12”和玉樹“4·14”抗震救援行動中,裝備保障指揮機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使得工程機械救援設備保障不及時、不到位,遲滯了整個震區的施救。二是裝備保障動員機制不太具體。交通、水電部隊遂行任務所需的搶險救援裝備,特別是用于搶通排險的工程機械類裝備多是社會保障資源豐富的警地通用裝備。雖然緊急情況下地方的動員潛力遠大于部隊的儲備量,但由于部隊沒有一套成熟的專門針對地方相關保障力量和物資器材的動員機制,沒有針對租用、征用和補償等一系列問題的具體操作方案和執行標準,迫使緊急情況下部隊只能高價租用裝備。三是裝備聯合保障運行機制不太健全。交通、水電部隊目前還沒有形成與部隊發展相平衡、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政府應急機制相銜接的裝備聯合保障運行機制;指揮部間和警民間裝備聯合保障的協調溝通渠道不太順暢,在涉及通裝統保、同裝互保、警民聯保的裝備保障資源統籌管理方面,還未形成有效的、常態化的協調溝通機制。
(四)搶險救援裝備管理效益不是很高
交通、水電部隊由于長期從事施工生產,裝備管理一直以保障施工生產為目標,管理方法簡單、單一,且受經濟利益驅動,一直存在著裝備管理“重使用輕保養”、裝備完好率保障難的問題。這種施工生產時期慣用的粗放式裝備管理方式和思維,使得兩支部隊在當前職能任務轉型過渡期,搶險救援裝備不能有效落實規范化、精細化、目標化、系統化和科學化的管理要求。
此外,新的搶險救援裝備配備部隊后,使用、管理新裝備的相關制度與規定正在緊急制定中,存放新裝備的專業裝備器材庫室也在加緊建設中,維護保養新裝備的專業人才又不到位。且兩支部隊操作維修人才流失嚴重,相關專業培訓又不到位,懂維修會保養的專業人才缺口較大,普通裝備的經常性維護保養難以落實。
(作者單位:武警指揮學院,天津 3002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