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云
摘 要:作為古代西方和東方德育的代表,古希臘德育思想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對西方德育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將對先秦與古希臘德育思想從內容、目的、方法方面進行比較分析,以此窺見古代東西方德育思想的差異,進而科學把握二者的內涵和特質。
關鍵詞:先秦;古希臘;德育
一、先秦與古希臘德育思想背景比較
(一) 從地理環境來看“農業文明”和“海洋文明”
中華文明起源于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豐富的土地資源使得農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形成了以家庭氏族為組織集體協作的農業生產方式,逐漸圍繞土地形成了“農業文明”。
希臘文明起源于地中海地區,形成了“海洋文明”。美國學者斯皮瓦格爾在論及古希臘早期文明萌芽時曾經指出:“地理因素在希臘歷史的演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①在希臘的中心地理環境,愛琴海低地帶則形成了以園藝、經濟作物帶來彌補種植業不足的農業特色,且以個體家庭生產為主,而地中海的整體地理環境特點為相同的氣候及零散的土地,這一特色在后續希臘殖民發展中得到延續。
(二) 以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與以工商業為主的商品經濟
在先秦時期,形成了以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在先秦時期的農業發展得到了充足的發展,很大一部分得益于鐵器的使用,耕牛的推廣都大大推動了農業發展水平,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奠定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影響了數千年的中國農耕文明形成。
在古希臘時期,形成了以工商業為主的商品經濟。古希臘位于地中海沿岸,有著獨特的地理環境,三面環海一面環山,領土主要以山地為主,這種地理隔離造成了內陸與沿海交往的不便,使得經濟發展也不均衡。因此,古希臘人必須依靠其他行業繁榮經濟,比如造船業、航海業,以此促進海洋貿易,發展了繁榮的工商業。
(三) 宗法文化與城邦文化
先秦的政治形式是宗法血親禮制。中華文明任何朝代的更迭都無疑離不開宗法制,其國家制度根本特征為“血緣宗法”并一直保持著持久的影響。儒家提倡的“禮”,“克己復禮” “君臣有別”爵位世襲制,帝王之位為后代繼承制,都無疑體現了先秦就已經深深受到血緣宗法的影響,對后繼朝代政治制度的演變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古希臘在政治形式上是城邦公民法制。古希臘城邦是由各種規模不一的氏族結合而成的特殊國家形態,氏族之間經由通婚和經濟等多種形式融合為具有強烈氏族傾向的生活共同體,最廣為人知的則為希臘城邦和斯巴達城邦。雅典城邦通過公民投票的方式來治理國家,而與之相對的則為斯巴達城邦,以嚴苛的軍事訓練為主。
二、先秦與古希臘德育目的、內容、方法比較
(一) 目的比較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從政的君子,而道德教育尤為重要,②其后孟子所言,學校教之以達到明人倫的目的,《大學》 中則明確定義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換言之,這種教育傳授的是倫理道德,重視的是“德”、“善”品質。這和亞里士多德所稱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的理智顯然是有所區別。
古希臘的德育以培養人的理智為最高目標。其道德教育主要是培養智慧、正義、勇敢、節制等四種美德。蘇格拉底提出了“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③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發展智力,其最高手段非智育莫屬。
比較一下中國古代教育“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純德育性教育目的,以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在古希臘看來“智性文化”更為重要,以培養人的理智為最高目標,兩者的區別之大顯而易見。
(二) 內容比較
春秋戰國時期,是古代中國諸子百家教育思想爭鳴的繁盛時代。先秦主要德育思想主要以儒家思想影響較大。孔子主張以“禮”為道德規范,“禮”與“仁”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道德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須以“仁”、“義”為核心,以“孝”、“悌”為基礎。荀子把“禮”看作道德生活的最高準則,認為“禮”是修身和治國的根本,“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蘇格拉底提出“智德統一”的理論,他非常尊崇知識、智慧和道德,認為三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內部聯系,人行為的善惡要看他是否擁有相關的知識。柏拉圖很好的繼承了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的觀點,而且把知識和道德的關系確立為更加密不可分,道德水平完完全全取決于他的受教育的程度。此后,亞里士多德則把人的靈魂分為植物性的、動物性的以及理性的三部分并相適應提出體、德、智、美全面發展的和諧教育。
綜上所述先秦德育思想主要以儒家影響最為深遠,其中尊崇“禮”為其根本特征,“禮”為治國修身的根本。古希臘時期德育思想以蘇格拉底為首提倡“智性德育”,主張智性文化。
(三) 方法比較
中國古代教育的方法以《中庸》中所定者最為權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 明辨之,篤行之”,德育同樣也適用該種方法。儒家中提出的“修身”是儒家教育“修己治人” 之道的根本,一個“修”字,儒家有“十年寒窗”,德育追求,個體完善。④教育重點都定位在了同一個品德修行之上。
古希臘的道德教育側重于通過儀典活動和環境影響等形式來施行。亞里士多德強調通過培養學生的習慣進行道德教育。他認為,人的道德是生于人的習慣的,他認為應該把教育重點放在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上面,“從小就養成這樣還是那樣的習慣不是件小事;恰恰相反,它非常重要,比一切都重要。” ⑤例如,斯巴達人強令兒童單衣赤足、臥草為床,嚴酷的體能訓練,既可以鍛煉他們的體格,又可以培養他作戰技能,還是對意志的一種磨煉。
先秦時期德育方法主要從“學、思、問、辨、行”,“修身”達到德性的統一。古希臘則更注重環境與習慣來進行德育教育,學者更為強調培養學生的習慣。
三、總結
通過對比的研究,我們能夠發現,古希臘德育思想代表西方德育思想具有鮮明的“海洋文明”特征,先秦德育思想奠定了中華民族教育思想發展的基礎,體現出了“農業文明”的特征,形成了完整的德育體系,深深影響了我國此后兩千多年的傳統德育和古代社會的發展。經過對二者的對比更能深刻感受二者光彩奪目之處,兩種德育思想都是東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注釋]
①杰克遜·J.斯皮瓦格爾.西方文明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56。
②卜春梅,于學友.古希臘與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較[J].湖北社會科學,2008,02:162-164.
③戴本博主編.外國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06.
④張艷,易連云.現代德育歸于何處——先秦的圣人與古希臘的智者之比較[J].江蘇教育研究,2010,13:3-6.
⑤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26.
[參考文獻]
[1]杰克遜·J.斯皮瓦格爾.西方文明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戴本博主編:外國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亞里士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M],苗力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
[4]春梅、于學友:古希臘與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較[J],湖北社會科學,2008年版。
[5]張艷、易連云:現代德育歸于何處——先秦的圣人與古希臘的智者之比較[J],江蘇教育研究,2010年版。
(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11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