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姝
摘要:誦讀是從古代傳承過來的讀書方式,是我國古人閱讀實踐和探究的結晶,對于教師的教學有較強的借鑒價值。目前已成為我國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也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成效。本文筆者詳細分析了誦讀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誦讀教學法;高中語文;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9-0008
在目前我國高中語文誦讀教學過程中,較多教師對誦讀教學的指導都存在盲目性、隨意性,并沒有科學的誦讀教學方式及步驟,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并不好。因此,對誦讀整體教學過程進行研究十分必要及重要。
一、善于運用多種誦讀教學技巧
1. 情境誦讀技巧
視覺、聽覺神經中樞與語言神經中樞的關系非常密切,因而誦讀教學過程中要善用視覺、聽覺定作用來進行激趣。比如在學習《鴻門宴》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播放鴻門宴相關影視視頻,“披視頻入文”,讓學生體會司馬遷精彩的文筆。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播放著名話劇演員、播音員、朗誦藝術家制成的語文朗讀錄音帶,有益于加強學生對文本語言的感知,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情境。此外,教師還可以巧用投影儀等多元化的方式來創設情境。
2. 設疑誦讀技巧
設疑能給學生制作一種心理懸念,將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思維聚集起來,有助于學生智力活動的提升。因而在誦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計出合理的問題,給學生指明訓練方向,讓學生體會訓練之后的成就感。比如在學習《鴻門宴》相關內容時,誦讀前可以讓學生思考:“此篇詞想要說明什么?能給予你怎樣的啟示呢?”讓學生帶著問題邊誦讀邊思考,讓學生更準確地把握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及文本的情感基調。
3. 引讀誦讀技巧
以往我國的誦讀教學中,往往都是讓學生自己去誦讀,閱讀效果并不好。因而教師可以巧將引讀運用到誦讀教學中,師生共同參與到誦讀中,既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又能夠及時對學生進行啟發與點撥,使學生的誦讀更具成效。比如在學習《錦瑟》古詩時,教師引讀:錦瑟呀,你為何竟然有五十條弦?每弦每節,都令人懷思黃金華年;學生讀: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等。以這樣的方式能讓學生更為透徹地感知古詩的情感,使學生更透徹地理解古詩,能提高教學效率。
二、具體誦讀教學步驟分析
1. 初讀以探究、感知為核心
學生在初讀文本過程中,需要依靠直覺思維來對文本進行感知。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給予學生自由誦讀的空間。要引導學生對文本閱讀兩遍,對重要的段落、句子要反復誦讀。第一遍要讓學生大聲誦讀,并給學生布置初步理解課文的任務,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根據注解初步探究與感知文本,明確其中的語言結構,使讀音的停頓和語言、語音結構處于一致狀態中;第二遍要讓學生進行流暢性的閱讀,速度可以先慢后快,聲音可以先低后高。這兩遍的閱讀中,學生的感知必然存在誤差和分歧,教師要巧將此作為課堂教學的導入點,引導學生在第三、四遍的閱讀和學習中更深入地思考。
2. 深入研讀理解、發現與感悟
學生初讀感知之后,需要再進行研讀理解,其目的是讓學生感受、理解言語材料的特征,將語境和語意融入其中,多角度聯系與想象,準確、深刻地體會言語的特征。研讀不同于初讀,它具有較強的質疑和解疑特征,有整體理解、發現與感悟的作用。研讀需要學生將朗讀與默讀結合起來,將讀與思結合起來,將學生長期積累的知識與文化利用出來,并通過批點評注的方式來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記憶,簡言之就是將讀作為領線,疑作為思考點,將解疑當做成語片,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相互關聯。對于一篇優秀的文本而言,每個學生都可以自由地誦讀,但并不一定每個人都能理解,這就需要學生將自己的經歷、經驗、體驗融入其中,找出其觸發點,達到真正的領悟目的。
3. 品讀與領悟評點
當學生深入研讀過文本之后,必須要引導學生進行品讀與評價,這是誦讀教學的最高步驟。品讀評價有利于學生思維、鑒賞文本,逐漸學會謀篇布局與分析脈絡,挖掘其奧妙所在,幫助學生達到內化與同化的目的。對于品讀與評價環節,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移易——比較”、揣摩、評點。簡言之“移易——比較”就是對文本進行增、刪、移、換。揣摩則是讓學生用心思考,將思考內容在腦海中不斷磨合和定奪。評點則是將思考的結果進行闡述,并對文本、人物進行文字評點。此外,對于文章內容較為突出的特色處,要引導學生進行注重的品讀,要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這些特色,“品”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做出獨特的評點。
三、結語
綜上所述,誦讀教學法作為現代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師必須要加深對其的研究與分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誦讀教學法的教學技巧和教學步驟著手,設計出最符合學情的教學計劃,這樣學生才能在誦讀教學過程中更好地誦讀、感知、理解、品讀、感悟與評點,對文本學習得更加透徹與深入,有效地提升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朱鑫鑫.誦讀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考試周刊,2015(87).
[2] 王美婷.誦讀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4(8).
(作者單位:吉林省通化市靖宇中學 134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