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以來,母語對外語學習的影響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本文運用中國學習者英語語料庫(CLEC)去檢索30個高中生常用動詞,并歸納動詞錯誤的類型。以語言遷移、對比分析假設為理論基礎,通過對英語和漢語動詞這幾方面不同使用的分析,得出幾點母語負遷移在高中生英語寫作動詞使用中產生影響的原因,并對高中英語動詞教學提供一些啟示。
【關鍵詞】動詞使用 母語負遷移 高中生英語寫作
一、引言
英語寫作中的母語負遷移,尤其是動詞的使用,在跨文化交際中會產生誤導,引發(fā)許多問題。因此,厘清其影響及其深層原因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本文從教育實踐和研究方法兩個方面論述了本研究的意義。
首先,本研究對教育實踐具有重要意義。傳統(tǒng)語言教學只注重語言的形式和意義。因而傳統(tǒng)的關于英語動詞的教學只能增加學生的記憶負擔,由于英漢之間的差異,簡單的記憶并不能發(fā)揮母語的積極作用,也無法從根本上擺脫母語的負面影響。
其次,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更具說服力。以往關于語言遷移的研究主要采用問卷和抽樣調查相結合的方法。這種方法涉及到的語言材料十分有限,結論難以令人信服。本研究采用的是基于語料庫的研究方法,以語料庫CLEC為研究對象。因此,這種研究方法可以提供全面的依據,從而得出更具說服力的結論,這是本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
二、理論基礎
1.語言遷移。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與二語習得相關的語言遷移理論。在這一部分,對遷移,正遷移和負遷移的概念進行了回顧。埃利斯(1965)將“遷移”定義為關于“先前任務A對任務B的影響”的假設。遷移是各種學習的相互作用,存在于各種內容和形式的學習中。
語言研究發(fā)現,語言之間的異同會產生母語的遷移。從語言遷移的影響來看,主要有兩類:正遷移和負遷移。當母語和目標語形式相同的時侯,正遷移會使二語學習變得更容易。埃利斯(1994)指出,在二語習得的起始階段,母語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學習者自己無法確定發(fā)展規(guī)則。建立在同一基礎上的語言聯(lián)系有助于學生加快制定學習計劃,增強記憶力。正遷移意味著母語和目標語之間的共同特征將促進二語學習,母語可以幫助學習者更容易地掌握一門外語的某些語言點。
負遷移也稱為干擾,是母語模式或規(guī)則的影響,導致目標語中出現錯誤或不恰當的形式。當兩個學習任務之間有差異時,就會發(fā)生這種情況。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負遷移會阻礙新語言知識的形成。語言學習者使用母語來表達和理解外語,因為學習者誤以為母語和目標語之間具有相同的語言形式和規(guī)則。一旦母語的特征被遷移到二語學習中,負遷移就會導致錯誤的出現。最重要的是,當母語的某些特征與目標語相似或相同時,會發(fā)生正遷移,反之則發(fā)生負遷移。
2.對比分析假設。盛行于上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對比分析假說是由美國語言學家Robert Lado提出來的,它以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為理論基礎。Lado(1957)認為,通過同步對比母語與目標語之間的語音,語法和其他方面來確定兩種語言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并預測學習者可能會出現的錯誤。一旦找到學習者的難點,便可以改進教學方式從而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
然而,二語研究的深入發(fā)展對該假說提出了許多質疑和批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論證,理論和實踐。此外,對比分析的理論基礎也存在一些問題。結構主義語言學家認為,建立一種可以適用于所有語言的分類系統(tǒng)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不同的語言具有不同的語法系統(tǒng)。這與對比分析理論相矛盾。如果沒有相同的語言范疇,那么如何有效的進行對比分析呢?
三、研究方法論
1.研究問題。母語對我國高中生英語習得的影響體現在諸多方面,如詞匯、語法、語篇和文化認同等。本研究通過分析動詞錯誤的主要類型,探討其對高中生英語寫作動詞使用的負面影響。在這項研究中,旨在回答以下問題:
(1)中國高中生英語寫作中經常出現哪類動詞錯誤?
(2)母語負遷移為什么會對我囯高中生英語寫作動詞使用產生影響?
2.研究方法。這項研究過程中應用兩種檢索方法:單詞檢索和正則檢索。單詞檢索非常方便和易于使用。當使用Ant Conc軟件來進行單詞檢索,應遵循以下步驟:(1)在Ant Conc主界面文件菜單欄選擇“打開文件”,找到需要的文本。(2)在主界面單擊選項卡上的“和諧”,然后在界面端的搜索輸入框里輸入要檢索的單詞。(3)在搜索輸入框中選擇“單詞”模式。(4)單擊按鈕“開始”來檢索。
四、分析和討論
據統(tǒng)計,頻繁出現在高中生英語作文中的動詞錯誤類型有:動詞時態(tài)使用不恰當;忽視主謂一致;非謂語動詞的錯誤使用等等。
1.英語作文中動詞使用母語負遷移的原因。
(1)動詞時態(tài)系統(tǒng)的差異。漢語的時態(tài)系統(tǒng)與英語的完全不同。英語中動詞是最活躍的詞類。有十六種時態(tài):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一般將來時、過去將來時、現在進行時、過去進行時、將來進行時、現在完成時等。然而,漢語動詞沒有詞形變化。中國人主要用“著”,“了”,“過”等詞來描述各種行為發(fā)生的時期和時間與行動之間的關系。例如,一個完成的動作可以被描述為“了”,如“他回家了”。此外,通過分析動詞和其他結構,例如描寫時間和語境的形容詞和副詞,可以得出漢語的時態(tài)。例如,在句子“我每天晚上五點鐘吃飯?!焙汀拔医裉焱砩习它c鐘才吃飯中?!?,動詞都是“吃飯”,但如果你看到表示時間和語境的狀語,你就明白這兩個句子的時態(tài)是不同的。但在英語中,上述兩個句子的時態(tài),可以明確地通過動詞表達出來“I have dinner at 5 oclock every evening.” and “I had dinner at 8 oclock this evening.”在這兩個英語句子中,沒有時間狀語,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動詞的屈折變化“have”和“had”來描述時態(tài)。由此看來,高中生忽視動詞時態(tài)的恰當使用主要是由漢語動詞時態(tài)系統(tǒng)的缺乏造成的。endprint
(2)主謂一致的不同。Quirk(1970)提出主謂一致應遵循語法一致、概念一致和就近原則。根據語法一致原則,謂語動詞必須與主語的數保持一致(Feng 2004)。例如:
1) Many ladies wear make-up when they date guys.
2) A dog is sleeping on the grass.
根據概念一致原則,謂語動詞的單復數應與主語的概念保持一致,而不是與它的語法形式一致。例如:
3) The woman,as well as her husband,is very nice.
4) The sheep were driven up to pasture.
根據就近原則,謂語動詞的單復數應與它最臨近的主語保持一致。
5) Neither the students nor the teacher is enjoying the film.
因此,英語主謂一致是非常復雜的。謂語動詞必須根據特定的規(guī)則與主語保持一致。相反,漢語的主語和謂語動詞在形式上沒有任何關系,因為漢語的動詞沒有詞形變化。因此,中國學生總是忘記根據主語的單復數對謂語動詞進行相應地詞形變化。
2.教學啟示。在英語動詞教學中,高中教師應該對母語負遷移引起的學生動詞錯誤持有正確的態(tài)度。如果教師對母語負遷移反應過度,學生在使用目標語言時就會感到充滿壓力,產生焦慮以致妨礙正常的交流。負遷移是語言學習和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既然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必須接受并利用它。母語負遷移可能導致語用失誤,溝通不成功,但它的出現并不意味著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停滯不前或倒退。相反,這表明他們正在經歷一個積極的學習過程。基于高中生英語作文中動詞錯誤產生的原因,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方法糾正錯誤,并且?guī)椭鷮W生消除錯誤,從而使他們的中介語系統(tǒng)更接近目標語言系統(tǒng)。
參考文獻:
[1]Buck R A.Affectedness and other semantic properties of English denominal locative verbs[J].American Speech,1993,68(2): 139-160.
[2]Ellis H.The Transfer of Learning[M].New York:Macmillan, 1965.175-177.
[3]馮欣.英語動詞與漢語動詞的使用和比較[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40-44.
[4]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5-51.
作者簡介:劉喜玲(1995.4-),女,漢族,山西朔州人,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