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敏
夏大豆的種植環境是比較復雜的,我國夏大豆的種植區域并不廣泛,現在我國經過研究,提出了夏大豆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為夏大豆產量的提高提供了可行性建議。
一、品種的選擇
影響著夏大豆產量的因素有很多,種植區域的氣候、耕作條件、自身的遺傳性、栽培條件和土壤等,這些因素對夏大豆的種植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要選擇優質的夏大豆品種,這樣的大豆在種植的時候,才能夠達到穩產、豐產的效果,主要表現在早熟、中大粒多、適合機收、抗漬害、抗倒等特點。
二、播種
夏大豆的生育期有90d左右,如果盡早播種,可以延長夏大豆的營養生長期,在這一期間內,可以極大營養的積累。大粒豆與小粒豆相比較而言,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價格高、商品性好。但是在出苗的時候,需要的水量比較多,頂土的能力較差,因此在發芽率和發芽勢必須要同時滿足要求,才能夠進行播種。
三、田間管理
1.查苗補苗,適時間定苗夏大豆出苗后,應逐行查苗。凡斷壟30厘米以內的,可在斷壟兩端留雙株。凡斷壟30厘米以上者,應補苗或補種。補苗越早越好,最好進行芽苗帶土移栽。移栽應于下午4時后進行。栽后及時澆水,成活率可達95%。補種也應及早進行,對種子可浸泡催出芽后補種。
大豆間苗時間宜早不宜遲,大豆齊苗后即可進行。間苗時拔去成堆、成疙瘩的苗、弱苗、病苗、小苗、其他品種的混雜苗,留壯苗、好苗,達到幼苗健壯、均勻、整齊一致。如遇干旱或病蟲害嚴重,可先疏苗間苗,后定苗,分兩次手間苗。
2.科學追肥從開花到鼓粒,是需肥高峰期,在此之前的分枝期追肥,恰好可以滿足大豆養分的需求,大豆追肥,要注意氮、磷、鉀的配合。一般大豆開花前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3千克、二銨10~15千克、氯化鉀4千克,或氮、磷、鉀大豆復合專用肥15~20千克,可達到明顯的增產效果。
3.中耕除草通常在大豆剛長出葉時中耕一次,以后一般每隔10天左右再中耕一至兩次,根據土壤是否板結及雜草的多少靈活掌握中耕次數,最后一次中耕應在開花前結束。
四、病蟲害的防治
(一)立枯病
立枯病是一種土傳的病害,在大豆生長的過程中,是經常發生的,在低洼積水處容易產生這種病害,主要表現在幼苗的基部上,容易導致大豆幼苗的基部出現莖稈溢縮的現象,發生折倒性死亡。立枯病在防治上首先選擇的就是大豆包衣劑,這種藥物里有殺蟲劑、生長調節劑和光譜殺菌劑等,這些藥物可以治療病蟲害,對大豆苗也有著促生長的作用。也可以使用這種藥劑拌種,使用種子質量的0.3%的多菌靈和福美進行攪拌,福美和多菌靈的比例是1:1,在苗期還要進行降濕、平整土地和排漬。
(二)霜霉病
霜霉病一般是在生育期感染的,在整個生育期都有可能會發生霜霉病,在葉片和種子上都有著很大的危害。中溫的情況下,就會迅速的擴散,在嚴重的情況下,會出現葉片干枯的現象,也會影響著大豆的光合作用,最終導致大豆發生減產。豆莢也會被感染,在籽粒的表面會有霉層,影響著飽滿度,長時間得不到緩解就會失去商品性,對農業經濟的危害是巨大的。要想防止霜霉病,首先要做的就是選擇無病的種子,使用福美雙可濕性粉劑,一般是50%,按照種子質量的0.5%進行攪拌。另外一種方法就是在發病的初期,使用代森鋅65%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百菌清75%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或退菌特50%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
(三)豆稈蠅
豆稈蠅在本地區每年發生3代.以幼蟲潛食大豆葉柄、分枝、主莖的髓部和木質部,影響植株水分和養分的輸導,最終引起植株早衰、結莢少、籽粒輕而減產。該蟲由于潛食在植株內部且蟲體小,隱蔽性強不易發現。可以用網捕,也可剝查幼蟲,蛹化盛期1周后施藥。
(四)大豆食心蟲
大豆食心蟲以幼蟲蛀入豆莢為害豆粒,初孵幼蟲造成“針眼形”危害狀,嚴重時葉片被害率可達50%以上,嚴重降低產量和品質。
1.農業防治
因地制宜的選用蟲食率低、豐產性好的品種;有條件的地區實行大面積、大間距輪作;大豆收割后秋翻耕耙。
2.化學防治
①敵敵畏80%乳油1.5~2.25kg/hm2,用450根高粱或玉米等秸稈蘸藥,均勻插于壟臺上;或用玉米穗軸或其他顆粒、塊狀載體吸入藥液,卡在豆株的枝杈上或均勻地撤施于田間壟溝中熏蒸防治成蟲。但高粱間種大豆時不宜采用。②用溴氰菊酯2.5%乳油,用量450ml/hm2,或氰戊菊酯20%乳荊,用量975mL/hm2,加水稀釋1-2倍進行超低容量噴霧,或稀釋2000倍常規噴霧防治成蟲和初孵幼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