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凌波
摘 要:20世紀20年代國共醞釀合作時期的上海大學,曾是一所僅僅存在不到五年的高校,起落興衰皆與家國夢緊緊相連,在中國現(xiàn)代教育史、革命史、中共黨史上留下了短暫卻瑰麗的篇章。上海大學校史中蘊涵豐富的德育資源。對老上海大學(1922-1927)“紅色學府”的校史進行梳理研究,是重要的德育途徑。
關鍵詞:德育資源;上海大學;校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大學教育,德育為先。校史就是一筆寶貴的德育資源財富,它能穿透歷史而長久地抵達人心,影響一代代青年學子。校史教育是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校史中有引領師生成長發(fā)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寶貴德育資源。校史教育的核心是大學精神的教育,進行校史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弘揚大學精神的過程,以史育人、以史鑒今, 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秀品格。以大學精神為靈魂的校史有著顯著的育人功能,是實現(xiàn)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
一、德育視野下校史教育的意義
20世紀20年代國共醞釀合作時期的上海大學,僅僅存在不到五年,聚集了一大批愛國人士和著名學者,亦吸引了數(shù)千愛國進步青年前來求學,在五卅運動的腥風血雨中奮勇向前,起落興衰皆與千秋家國夢緊緊相連,在中國現(xiàn)代教育史、革命史、中共黨史上留下了短暫卻瑰麗的篇章。一所承載希望的年輕高校——新上海大學對老上海大學(1922-1927)“紅色學府”的校史進行梳理研究,開展老上海大學校史教育主要有以下三點意義。
1、發(fā)揚傳統(tǒng),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供了構筑“中國夢”的精神元素。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的民族精神,留下了數(shù)不清的愛國主義英雄事跡。老上海大學誕生在革命的隆隆炮火中,“養(yǎng)成建國人才,促進文化事業(yè)”的辦學宗旨鼓舞了上大師生不斷前行甚至為國捐軀,這便是當時青年的愛國情懷,是歷史維度中的“中國夢”。前輩們的“中國夢”與今天青年學子的“中國夢”是一脈相承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連接著過去與未來。
2、追根溯源,弘揚愛校榮校的“上大夢”
老上海大學在中國現(xiàn)代教育史和革命史上的地位,與目前對上大的研究狀況并不相稱。因種種原因,老上大的校史知者甚少,有關名人在上大的記載也顯不足。老上大與新上大,同名但不完全同源。相比年代悠久、沒有斷過校史的高校,上海大學的校史教育、校史研究工作可以說剛剛起步。新上海大學于1994年5月由上海工業(yè)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和原上海大學合并組建而成。作為一所年輕的高校,能主動承擔起梳理老上大歷史、發(fā)揚紅色傳統(tǒng)的歷史使命,有著重要而深遠的社會意義。如今的上海大學,無論是辦學水平與效益,還是整體辦學條件,在全國高校中都已躋身前列。師生愛校榮校之情必將為學校積蓄發(fā)展力量,為社會培養(yǎng)適應新時期發(fā)展的人才。
3、搭建橋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校史資源不僅包括歷史史料、遺跡資源,也包括校友及校友后代等“活”的資源。在開展校史教育過程中,邀請著名校友及校友后代返校,宣傳杰出校友事跡、優(yōu)良品格和艱苦作風,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校友及校友后代相聚在新上大,讓新上大成為他們的精神寄托和心靈家園,亦是對革命先烈的尊敬與緬懷。著名校友及校友后代也為學校的發(fā)展提供了源頭活水,為學校長足發(fā)展提供了契機。同時,高校與社區(qū)、中小學、部隊聯(lián)合共建精神文明單位,為社會提供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各高校共建“上海高校校史育人聯(lián)盟”,有利于鞏固思想教育群眾基礎。
二、上海大學(1922-1927)校史中的德育資源
“武有黃埔,文有上大。”有關上海大學(1922-1927)的研究專著與論文并不多見,如《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大學》、《紅色學府——上海大學》、《上海大學史料》、《上海大學與現(xiàn)代名人(1922-1927)》、《革命時代中的上海大學(1922-1927)》等。這些專著與論文從不同的角度梳理與還原了老上海大學的校史校情,展現(xiàn)了名師賢達與青年學子的風采。因有許多重要史料保存在臺灣、校史曾有半世紀之久的斷層,老上海大學校史的研究工作一直進展緩慢。德育視野下對大學生進行校史教育,不必像史學研究一樣全面細致,但應做到堅持一定的原則方向,把握重點歷史事件和核心人物,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精神,弘揚大學精神和人文理念。學校講解校史、開展校史活動的內容,應大致包含以下四個方面。
1、校史沿革
上海大學(1922-1927)誕生于上海閘北青云里一棟普通的老房子里,這里曾是私立東南高等師范學校的校址。1922年10月23日,于右任出任上海大學校長,這一天后來被看作是老上海大學的校慶日,直到1927年4月12日被國民黨封殺,上海大學始終與風起云涌的革命史聯(lián)系在一起,她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是學生運動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典范。黃旭初在《我在上海大學的一段經歷》中寫道“上海大學是共產黨培養(yǎng)干部的學校。”在講述上海大學的發(fā)展沿革時,應瞄準“紅色學府”的定位,演繹教育與革命的雙重樂章。
2、人文精神
闡述上海大學的核心人文精神,重在對“養(yǎng)成建國人才,促進文化事業(yè)”辦學宗旨的理解。鄧中夏曾在當時的上海大學校刊《上海大學周刊》上發(fā)表《上大的使命》一文,文章開頭即寫道:“如有人問我們的教職員:‘你們?yōu)槭裁匆k上大?我敢斷定至少十分之久的教職員會這樣回答:‘為建國。如有人問我們的學生:‘你們?yōu)槭裁匆M上大?我也敢斷定至少十分之久的學生會這樣回答:‘要建國。”[1]可見來到上海大學任教、求學的師生,不論出身,不問家鄉(xiāng),都有一個強烈的共同理想,即“建國”。施蟄存在《上海大學的精神》的散文中說,上海大學的學生“秉著剛毅不拔的勇氣,從很遠很遠的地方趕到這上海大學來,不是來享福,不是來頂大學生招牌。她們是能忍苦求學,預備做建造新中國的工人的。”[2]這些史料文獻足見廣大師生對國家興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于右任、鄧中夏、瞿秋白等人的努力下,學校做了一系列開創(chuàng)性工作,如開創(chuàng)用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理論占領大學講壇的先河,組織開辦各類社團、演講等。和平年代向新時期的大學生傳達前輩們的建國夢,對增強大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有著重要意義。endprint
3、辦學成就
老上大的辦學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20世紀20年代先進的辦學方向,堅持“讀書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讀書”的基本精神,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風氣。從現(xiàn)存的史料看,上大師生在自己創(chuàng)辦的各類期刊上發(fā)表大量政論性文章,教師授課精心編選了社會科學講義,這些資料對于了解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的歷史,對于研究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國共產黨早期的理論活動以及中國無產階級的教育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社會學系也成為上大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院系。
4、社會運動
上海大學鼓勵學生組織、參加各類社團,廣泛開展講座、工人班,組織學生參加國民會議運動,與上海工人結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開展平民夜宵,奠定了工人運動的基礎。在五卅運動中,上大學子為民族爭自由,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5、賢達事跡
大學,不謂有大樓,而謂有大師。校長于右任、副校長邵力子、總務長鄧中夏、教務長兼社會學系主任瞿秋白、后期領導人陳望道,學生丁玲、學生施蟄存、學生楊之華……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一段段動人的往事,如畫卷般講述著五年波瀾壯闊的校史。以人串史,以故事展精神,名師賢達在上海大學的活動史跡、離開上大后在建國中的事跡揭示了名人與上大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影響,也折射出上大在教育、學術、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成就,從一個側面展示了20年代上海大學的發(fā)展風貌和對中國社會及革命事業(yè)所作的歷史貢獻。所以,名師賢達在上大的活動事跡是校史教育中最生動、最值得挖掘的部分。
三、上海大學(1922-1927)校史教育的途徑探究
校史教育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2014年發(fā)布的《中共上海市教育衛(wèi)生工作委員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關于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長效機制的實施意見》(滬教委德〔2014〕35號)文件中,《總體目標與基本要求》第五條提到,要發(fā)揮“檔案館、博物館、校史館等場館在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的獨特作用,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發(fā)揮校風、教風、學風的育人功能,營造濃郁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氛圍”、“鼓勵和引導各級各類學校結合本區(qū)域、本學校的歷史文化、校史校訓等教育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節(jié)慶教育、儀式教育等主題教育活動。”結合上海大學的實際情況,為進一步挖掘校史校訓的意義,豐富校史教育的途徑,上海大學校史教育工作的途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改進。
1、挖掘整理資料,出版校史成果
目前有關上海大學(1922-1927)的校史研究專著與論文約不到十種,數(shù)量較少,且沒有形成一定的體系。目前上海大學出版了近200萬字的校史資料匯編《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大學》,拍攝了1部宣傳紀錄片《養(yǎng)成建國人才,促進文化事業(yè)——20世紀20年代上海大學紀實》,編排上演1部話劇《紅色學府》,印制多種宣傳資料。未來可聯(lián)合檔案館、宣傳部、出版社、中文系、歷史系、社會學院、社科學院等部門和院系,組建校史研究隊伍,形成校史普及讀本、歷史名人傳記、校友后代演講訪談錄等專題書籍、影像光碟、圖片冊。在每年校慶日、讀書節(jié)、校友返校等活動中展覽,并作為紀念品贈予校友及校友后代。
2、教研結合互促,開設校史課程
校史課程的教學與校史研究相結合, 以“研”促教、以“研”促學,是一項系統(tǒng)教育工程。目前僅少數(shù)高校開設了相關課程,如武漢大學開設校史公共選修課、同濟大學從2005年起逐步建立覆蓋全校本科生的校史課。目前上海大學還沒有相關課程。如能在校史研究趨于成熟的情況下,在大學一年級開設1學分校史必修課,或拿出《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中的1-2課時講解校史專題,將對增強新生愛校榮校之情大有幫助。普及講座則可與時事熱點、特定歷史紀念日相結合,如抓住五卅運動、五四運動、新老上大校慶等紀念日,或利用新生入學軍訓教育,邀請校史研究專家、著名校友后代,開展愛國主題講座,制作校史紀錄片、展示珍貴校史圖片。
3、利用環(huán)境育人,打造校史景觀
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也體現(xiàn)在校園景觀的建設上。老上大歷史沉寂了56年,新校區(qū)也不是原址所在地,想在校園里尋覓老上大的歷史痕跡、營造紅色文化氛圍,只能靠營建新的景觀設施。為紀念1922—1927年上海大學歷史,校史館室外展區(qū)溯園于2014年10月23日建成開放。溯園通過學校大事記、大型浮雕、校址地圖廣場、大學章程墻和師生名錄墻等形式,展示了國共兩黨合作創(chuàng)辦老上海大學的歷程,中共領導人推動上海工人運動的成就,以及老上海大學在人才培養(yǎng)、文化推進方面的貢獻。溯園落成后,上海大學博物館、黨委宣傳部、校友辦、學工辦等多個部門聯(lián)合在溯園開展了豐富的校史活動。如博物館招募了一批學生志愿者,全年維護溯園環(huán)境,為參觀者提供免費講解。不少院系將首日教育、團日活動、黨支部活動的地點從教室改到戶外,進行校史主題教育。同一個校名,同一種精神,聯(lián)結起跨越時空的兩所大學,老上大的崢嶸歲月和奮斗精神永遠激勵來者。 未來校園里還可以建造一批名人學者雕塑,如于右任、李大釗、瞿秋白塑像等,讓晨讀的學生能在校園里尋找到名人足跡,緬懷先賢,也讓老上海大學的仁人志士之魂在新上海大學找到一片寧靜。另外,上海大學博物館已陸續(xù)舉辦了多場校友后代捐贈儀式,這些珍貴的史料也可以掃描件的形式在校慶、系慶、重要紀念日中在校園櫥窗中巡回展出,打造出一條流動的老上大“文脈廊”。
4、借助學生活動,豐富紀念形式
校史教育要想深入學生之心,必須抓住“95后”大學生的特點,走出課堂,借助豐富的活動,創(chuàng)新紀念形式。開展校史教育,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外聯(lián)動的方式。如與社團合作,招募學生講解員;與校園媒體合作,集中走訪、采寫校友后代,搜集校友故事;開展校史知識競賽、演講征文比賽、紅歌會,觀看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校史話劇《紅色學府1925》;抓住特定紀念日,結合團建、黨建,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參觀六十中學的上海大學(1922—1927)遺址紀念墻、中共四大紀念館、上海淞滬抗戰(zhàn)紀念館等歷史遺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5、依托網絡媒體,創(chuàng)新數(shù)字宣傳
“互聯(lián)網+”時代影響下,宣傳教育必須利用好新媒體,創(chuàng)新宣傳方式。校史教育的另一個重要意義便是在育人的同時,讓“校史”走出去,宣傳學校人文內涵,打造學校對外形象。籌建中的上海大學博物館已加入上海高校數(shù)字博物館,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在電腦和手機上飽覽博物館中的珍品。利用新媒體進行校史教育,不僅可以將校史、校友資料實現(xiàn)網上閱讀,也可開發(fā)校史APP,將圖文影音解說做成可掃描的二維碼,與校園中的校史建筑、展品實現(xiàn)數(shù)字化對應。將來,上海大學博物館把這些信息統(tǒng)籌到寶山區(q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相關建設中去,與中小學、部隊、社區(qū)共建關系,進一步拓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受眾。
[參考文獻]
[1]黃美真、石源華、張云編《上海大學史料》,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年2月,第181頁。
[2]張元隆《上海大學與現(xiàn)代名人》,上海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第110頁。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上海 2004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