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莘縣人民的抗戰精神包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集體主義精神和百折不撓、血戰到底的英雄主義精神。本文從莘縣人民的抗戰精神入手,試從莘縣抗戰精神的歷史定位和現實意義、莘縣抗戰精神的價值內涵三個方面探究弘揚莘縣抗戰精神,助力富民強縣。
[關鍵詞]莘縣;抗戰精神;富民強縣
[作者簡介]韓蕾(1981-),女,漢族,聊城市人,中共莘縣縣委黨校,講師,本科,研究方向:黨建理論。
[中圖分類號] D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18)01-0052-03
莘縣抗戰精神是指在1937年年底至1945年8月,在莘縣(包括歷史上的莘縣、朝城縣、觀城縣三個完整縣和濮縣、范縣的一部分及南樂縣的部分地區等)大地上,以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和人民群眾團結一致,攜手并肩,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壯舉。它由蘇村阻擊戰、耿樓遭遇戰、朝南戰役等著名戰役戰斗和眾多英模人物的壯舉所體現,抒寫了中華民族保家衛國的英雄史詩,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集體主義精神和百折不撓、血戰到底的英雄主義精神在莘縣土地上淋漓盡致的詮釋和升華。直到今天緬懷先輩們的豐功偉績,弘揚和借鑒彪炳千秋的莘縣抗戰精神,對于推進莘縣經濟跨越式發展,助力富民強縣,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莘縣抗戰精神的歷史定位和現實意義
弘揚莘縣抗戰精神需要全面的定位,梳理出鑒古寓今、古為今用的契合點,從而引申出其在當今社會中的價值。
(一)莘縣抗戰的歷史定位。莘縣抗戰是全國抗日戰爭大戰場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冀魯豫這一特定的土地上,它具有重要的戰略定位和獨特的精神價值。
首先,莘縣作為冀魯豫、冀南抗日戰爭的中心區,具有特殊的戰略和軍事內涵。莘縣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處,素有“雞鳴聞三省”之說,莘縣特殊的地理位置,極易于開展敵后活動,莘縣邊區一帶地形復雜,葦多林密,日軍、日偽對此望而生畏,也易于隱蔽作戰。同時也是聯系魯西、冀南、豫北各抗日根據地的橋梁,溝通華北與華中、太行與太岳的樞紐。1941年,冀魯豫黨委就駐在現在的莘縣大張家鎮紅廟村,成為冀魯豫邊區的“心臟”,冀南黨委駐在現在的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1944年5月,冀魯豫區與冀南區在莘縣合并,黃敬任書記兼政委,宋任窮任軍區司令,成為全國最大的抗日根據地之一。莘縣作為冀魯豫、冀南兩大戰略區的中心區,是敵后抗日游擊戰的重要戰略支點之一,在這里,發生過蘇村阻擊戰、耿樓遭遇戰、朝南戰役等著名戰役戰斗,被老一輩革命家譽為“鋼鐵濮范觀,華北小延安”。
其次,莘縣人民奮起抗爭、誓死保衛家園的斗爭展現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強大力量和人民群眾無比堅韌的意志。莘縣王奉鎮一帶是灑滿革命烈士鮮血的地方。當時有名的耿樓遭遇戰就發生在這里。1940年6月,八路軍一二九師新八旅二十二團政治委員史欽琛帶領二營300余人在莘縣王奉鎮耿樓一帶開展游擊戰,襲擾敵人。6月25日拂曉,與敵周旋了一夜的二營來到耿樓,正準備修筑工事時,從聊城、冠縣出動的800余日軍和1200余偽軍突然來襲。敵人的步兵、騎兵和炮兵在10余輛坦克的配合下,很快對耿樓形成包圍態勢。二營官兵頑強應戰,很快由村頭阻擊戰轉為巷戰、院落戰、肉搏戰。戰斗持續7個多小時,擊斃日偽軍200余人。二營指戰員除100余人突圍外,團政治委員史欽琛等128名指戰員壯烈犧牲。
(二)弘揚莘縣抗戰精神的現實意義。回首那段血與火的歷史,除了要時刻銘記外,更需要探尋抗戰精神帶給大家的啟示,特別是要找到那些具有民族特點、反映民族性格的精神,進而立足當代,在理性思考和實踐中將這種精神發揚光大、傳承下去。
首先,弘揚偉大的莘縣抗戰精神,對于客觀的看待歷史和正確的把握未來的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在國際政治局勢撲朔迷離之際,在中日關系的曲折發展之中,客觀的解讀莘縣抗戰精神,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把締造和諧的人類發展環境為處理一切爭端的邏輯起點,把視野轉移到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上。
其次,弘揚偉大的莘縣抗戰精神,對于解放思想、干事創業,譜寫莘縣經濟和社會跨越式發展的美好藍圖,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今天,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期,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深水區,遇到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一切行為和步驟都要靠自己艱難的摸索。把抗戰精神轉化為莘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的驅動力,將莘縣大地作為改革和經濟社會建設的大舞臺,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全縣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共同抒寫富民強縣的新篇章。
再次,弘揚偉大的莘縣抗戰精神,對于開闊胸襟、聯系群眾、高效快捷的改變莘縣落后面貌具有重要意義。同樣是一塊土地,只不過是將抗日的目標改為干事創業、建設和諧家園。1941年冬至1944年,在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日軍在這里實行“鐵壁合圍”和“燒光、殺光、搶光”政策,再加上連續兩年雨水未下,蝗情、傳染病情、旱情空前嚴重。八路軍在楊莊村堅持斗爭,和群眾同拉犁,同播種,同擔水,抗旱澆地保苗,累的腿受傷,肩磨出血泡,當地群眾稱宋任窮為“咬牙干部”。借古鑒今,當代如何放開胸襟,密切聯系群眾,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集思廣益,和群眾共同在莘縣這個大舞臺上,集其心力,獻其智慧,共建富民強縣的和諧家園。這既是一個美好的愿景,也是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因此,詮釋和解讀莘縣抗戰精神為今天的經濟建設所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莘縣抗戰精神的價值內涵
抗日戰爭時期,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完成了救國救民的歷史任務,今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依然是未競的事業,抗日戰爭中孕育出的偉大抗戰精神依然是當代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抗日戰爭時期,莘縣這塊熱土經歷了上百次戰斗的洗禮,當時,鄉鄉有紅嫂,村村有烈士,男女老少齊動員,呈現了一幕幕“父送子,妻送郎”的感人場面。據不完全統計,全縣有4萬多名青壯年參軍,10余萬民兵踴躍支前,3萬余名莘縣兒女為國捐軀,在革命斗爭最低潮、最艱難的時刻,莘縣人民保護和養育了冀魯豫邊區的黨政軍群機關和后方,保護了戰士們的安全,上演了一曲曲令人動容的軍民魚水篇章,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兒女。莘縣人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獲得了“華北平原小延安”的盛譽。正是愛國主義激發著每一個有良知的莘縣人民投入到抗日戰爭的洪流中,形成了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共同構成抗日戰爭堅不可摧的堅強防線。endprint
(二)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集體主義精神。在莘縣抗日戰爭的洪流中,各少數民族也對莘縣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杰出貢獻。1943年初,回族將領馬本齋和他的回民支隊因當時的革命斗爭形勢需要,實行戰略轉移,轉移到魯西北的回民聚集區莘縣張魯集一帶。當時,魯西北已連續3年大旱,部隊的糧食定量也減了一半。但馬本齋深知人民疾苦,要求部隊節衣縮食,并從本來就食不果腹的糧食定量中再拿出2兩救濟災民,自己吃糠咽菜。馬本齋不但和戰士們一樣吃大鍋飯,還常常把自己的飯讓給村民。在一年多的相處中,馬本齋部隊每到一地,都得到了當地回漢群眾的熱烈歡迎,人們爭相參軍,部隊迅速擴編。馬本齋率領的回民支隊在莘縣張魯一帶抗擊日軍,奮勇殺敵,他所率領的回民支隊被八路軍冀中軍區譽為“攻無不克、無堅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毛澤東稱其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大敵當前,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空前覺醒,包括各個民族在內的所有中華兒女,以民族大義為重,團結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共御外侮,偉大的民族精神又一次得到了升華。
(三)百折不撓、血戰到底的英雄主義精神。在抗日戰爭時期,莘縣人民不畏強敵、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表現的淋漓盡致。1941年,日寇在“四二一”大掃蕩中沖進莘縣魏莊鎮焦莊,威逼老百姓說出八路軍的去向,村民寧死不屈,傲視著敵人。鬼子掄起三齒橛頭逼問村長馮德臣,馮德臣昂首挺胸,毫不膽怯,瞬間,鮮血從他身上的三個血窟窿里汩汩冒出,他倒在地上后,鬼子又連開數槍,接著,黨支部書記馮占傲被刺死,村民馮夢景被射殺,馮貴昌、馮樹利被亂刀砍死,但最終沒有一個人說出八路軍的去處。像馮德臣他們這樣的抗日群眾又何止千千萬萬,正是這千千萬萬的抗日群眾匯成了淹沒日寇的汪洋大海。在正面戰場,廣大愛國官兵以血肉之軀英勇抗敵,血灑疆場,每一仗都打得十分慘烈。莘縣張寨鄉著名的蘇村阻擊戰中,在守衛蘇村的戰斗中,堅守陣地的130余名戰士從清晨打到黃昏,接連打退敵人的4次進攻,誓與蘇村共存亡,擊斃日軍300余名,最后,在日軍投放的毒氣瓦斯下,手捂毛巾、全身浸火油、負炸彈,突然猛撲日軍陣地,使日軍數百人斃命,而這130余名勇士126名壯烈犧牲,僅8人生還,可謂慘烈。正是他們——莘縣的優秀兒女、民族的鋼鐵脊梁,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民族的尊嚴。
三、弘揚莘縣抗日戰爭精神,助力富民強縣
弘揚莘縣抗日戰爭精神就要在莘縣經濟和社會跨越式發展中體現和發展這種精神,讓莘縣抗日戰爭精神在新時代激發出旺盛的生命力,發揮好對現代社會的示范和激勵作用,并且永葆莘縣抗日戰爭精神在歷史長河中的活力。
(一)弘揚莘縣抗日戰爭精神就要將其內化為莘縣的社會精神,助力富民強縣。首先,要結合時代的需求和莘縣地緣特性來發掘莘縣抗日戰爭精神,催生其在新形勢下的重塑和延伸。并將其融入到和諧理念與富民強縣的時代精神中,從而為莘縣人民提供完整、統一的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是促進莘縣經濟和社會跨越式發展的理念前提。其次,要選準這種歷史精神與現代社會的契合點。在殘酷的斗爭中,無數的先烈將生命留在了莘縣這片土地上,他們的親人、后人更加深切的向往和親近這片土地。因此,莘縣人民通過提供緬懷親情的舞臺,展現富有莘縣抗日戰爭精神的信義民風,以魯西抗日愛國黨性教育基地為媒介,溝通和聯絡來自五湖四海的人,以此帶動社會戰略構架、招商引資、招攬賢能之士,共同繁榮這片富有情誼的土地。最后,要注意保持莘縣抗戰精神在歷史長河中的連貫性。莘縣抗戰精神是特殊歷史時期莘縣兒女精神的詮釋和升華,因此,要在新時代繼續詮釋和發揮這種精神,既要注重當前對精神特質的發掘和引申,更要注意對莘縣抗戰精神的豐富和發展,讓先輩的精神得以傳承發揚。
(二)弘揚莘縣抗戰精神就要把大局意識注入到莘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中去。首先,要樹立大局意識,根據國家的整體戰略部署和山東、聊城的分項戰略構架,選擇和推動莘縣經濟和社會跨越式發展的長遠規劃。這樣的規劃更符合莘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更符合莘縣人民的真切愿望和先烈對莘縣土地深情的生命傾注,也是將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貫徹落實的最恰當體現。其次,要發揮莘縣經濟和社會的局域特點。體現和發揮大局意識,并不妨礙地方特色的發揮,在某種程度上,大局意識更需要挖掘和開創符合本地特色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只有植根于當地的精神和民風之中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才具有創新性和生命力。就目前的發展抉擇而言,莘縣要盡快實現從農業大縣向特色農業和工業強縣轉變。特色農業更符合莘縣經濟發展的特點,工業發展要選擇與莘縣地緣相適合的項目來展開,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外地特色。再次,要突出局部之間的協調發展,維持和保證大局的進行。按照大局意識對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選擇是必要的,但是,并非一經選擇就高枕無憂,在戰略實施過程中,協調更為重要,它直接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效果,就如莘縣抗日戰爭中協調不夠緊湊,未能全殲日軍的教訓一樣深刻。
(三)弘揚莘縣抗戰精神就要有寬廣的胸襟,吸引和招攬全社會的賢能之士為莘縣經濟和社會建設奉獻才力。首先,要在莘縣包容精神和大局意識的基礎上,形成招攬賢能之士的共識,并且將其深入到一百多萬莘縣人民心中,從而形成對賢能之士的尊重、關心、理解和支持的尚賢之風。同時,在招攬人才的配套措施上,注重穩定性和激勵性,讓在莘縣工作、奉獻的賢能之士放心、安心、舒心,能全身心投入到莘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去,而無后顧之憂。其次,要在莘縣特色項目推介中,擴大莘縣的城市品牌和寬廣的心胸。招攬賢能之士需要一定的媒介,特色項目就是最好的載體。因此,項目的特色與否,與人才的吸引相得益彰,也可以反向追溯原因。再次,要塑造培養人才、激勵人才的環境和機制。招攬賢能之士是為了緩解權宜之機,長遠而言,要注重培養和提升自己的素質。這一過程,既需要賢能之士的提攜和培養,更需要在培養人才的環境和激勵人才的機制上予以創新。
(四)弘揚莘縣抗戰精神就要在莘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選準重點,發揮龍頭示范和帶動作用。弘揚莘縣抗戰精神就要選準莘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支持和協調重點企業和行業的發展,形成在全縣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龍頭行業和企業,進而,發揮其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促進莘縣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近年來,莘縣農業發展迅猛,已形成了以燕店、河店等鄉鎮為主的8萬畝香瓜生產基地;以董杜莊、妹冢等鄉鎮為主的6萬畝西瓜生產基地;以大王寨、王奉等鄉鎮為主的2萬畝優質水果生產基地;以莘亭、朝城等鄉鎮為主的4萬畝大蒜、圓蔥、香菜等露地菜生產基地;以十八里鋪、雁塔等鄉鎮為主的大棚菜生產基地;以徐莊、王莊集等鄉鎮為主的食用菌生產基地;以莘亭、徐莊等鄉鎮為主的小肉雞養殖基地。但是在市場營銷、品牌建設和技術創新上還需要政府在發展規劃和政策扶持上,對其進行傾斜,一要注意發揮其與相關地方企業的整合與調適,注重對莘縣農產品的品牌維護;二要做好以莘縣特色農產品為代表的莘縣經濟和社會文化的豐富和升華工作。
總之,對莘縣抗戰精神的詮釋、發展和演化,需要一代人和幾代人的努力,只有符合莘縣人民愿望的精神發掘和再塑造,才是成功的,才是經得起歷史和時代檢驗的。因此,在莘縣人民的共同勞動創造中,深化這種認識,演化這種精神內涵。共同在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中,開創今天的偉大事業,展望莘縣富民強縣的燦爛未來。
[參考文獻]
[1]王協振.莘縣人民革命史.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9).
[2]李體元,延保玉.鋼鐵濮范觀.華北小延安.中共黨史出版社,2015(3).
[3]莘縣2015政府工作報告.莘縣新聞網,201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