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淑丹
摘 要:國家對“雙創”的鼓勵與支持,新公司法中認繳資本制的改革,使得有夢想、有激情的大學生投入到創業的熱潮中來,不同規模和各個領域的創業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我國創業成功率普遍偏低的壓力下,新成立的創業公司如何長久的存續與發展,也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本文主要介紹了大學生在創業初期普遍存在的法律風險,并針對這些風險提出規避的建議,希望能對大學生創業公司提供一些法律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防范建議
一、大學生創業存在的法律風險分析
創業法律風險是指創業者在創業活動開展過程中,由于未能按照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或者由于外部法律環境發生變化不能做出有效應對,或者因為外部法律事件的出現,而使創業活動遭受損失、承擔負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1]同樣,大學生創業也是如此。從今年9月份開始,我有幸有機會走訪某創業園區里的大學生創業公司。作為同齡的年輕人,他們已經是一個公司的創始人或者合伙人,我很佩服他們的能力,也被他們火熱的創業激情感動。但在走訪每一家企業的同時,我也深刻認識到,在這些大學生初創企業中,大多數都是科技型小企業,根據他們提出的各種法律問題發現他們對于法律的認知還很薄弱,有的甚至是一些法律常識認識錯誤。鑒于他們提出許多問題都是比較類似和集中的,筆者將一些普遍存在的,創業者認為困惑但在法律上相對比較淺顯的問題進行總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企業組織形式選擇
大學生創業可以選擇的組織形式主要有公司、合伙以及個體工商戶,組織形式的不同也意味著設立方式和責任承擔也會有所不同。首先應當明確的是公司具有獨立的人格和財產,責任承擔也是獨立的,對于公司債務,投資人承擔的是有限責任。而合伙和個體工商戶承擔的是無限責任,合伙(普通合伙)對投資人之間的人身信賴要求較高,對于大學生而言,彼此的信賴就是維系的紐帶,要求他們之間共同出資、共享收益、共擔風險,對公司債務承擔的是無限連帶責任。不同企業組織形式都有各自的優勢和風險,創業者在選擇時,應綜合、長遠的考慮相關因素,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實際情況中,大部分創業者選擇的都是有限責任公司,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一人公司,訪談中,有一位創業者想要增加股東,但他竟然不知道自己注冊的公司是一人公司,想要增加股東必須通過一定程序的轉化。一人公司的投資者也是承擔的有限責任,這種組織形式比較特殊,公司只有一個股東,而且股東必須將個人財產與公司財產獨立開來,否則可能會承擔無限責任。
(二)公司章程
公司章程可以說是公司內部的憲法,規范健全的公司章程是公司高效運行的重要保障。特別是對于有限責任公司而言,章程條款的靈活性會更高。訪談中,創業者普遍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新股東加入后,自己的股權被稀釋的情況下如何保證自己的決策權。如果能夠保證稀釋后股權仍占2/3,當然控股權不會受太大影響,但如果低于2/3時應該怎么辦呢?其實這個問題靠公司章程就可以解決。為保證創始人的決策權,可以與新股東約定股權與表決權相分離,這樣就不至于出現創始人擔憂的問題發生。還有一點應該提醒注意的是,企業內部缺乏成文規章制度,多數情況為口頭形式。如果平時大家相安無事遍好,但如果萬一出現問題,公司就會缺少一個有力的抗辯依據。所以建議大學生創業者應當制定完善的公司內部規章制度,特別是關于勞務人事方面,并將其在公司公示。不僅能夠使公司員工有章可循,而且有利于公司治理更加標準化,規范化。
(三)合同風險
隨著公司業務的不斷推進,簽訂合同的數量會逐漸增加,合同形式也會多種多樣,而與此相應潛在的法律風險也如影隨形。在簽訂合同之前,首先應當查明對方身份,確認其是適格主體并具有履約能力,保證合同的有效性與可履行性。其次,簽訂合同時盡量采用書面形式,避免使用口頭約定。不能感情用事,覺得對方信得過就將貨款草率地支付給對方。現實中出現太多這種情況,有些大學生心思單純,因為覺得信任對方,口頭約定好之后就匯款,到最后落得財貨兩空。有時候“把丑話說在前頭”才會讓以后的合作交易更順暢。另外,還有一點尤為重要,合同條款一定要規范、具體、明確,盡量避免一些歧義性表述。比如在現實合同中出現的“定金”與“訂金”,兩者雖只有一字之差,但法律效果卻相差甚遠。又比如在委托加工合同中使用“直到對方修改滿意為止”,“受托方交付樣品后甲方確認后支付尾款”,這里的確認是否等于驗收合格?類似這樣的無直觀量化把握的表述,通常是不建議使用的。
電子合同越來越被大家所接受,其方便快捷,使交易更加高效。但電子合同不易保存,為了防范對方抵賴、篡改,可以采取電子合同與書面合同相結合的方式,比如在簽訂電子合同后,用快遞的方式將紙質版合同寄給對方,雙備份。此外,有大學生咨詢在簽訂合同時應該用合同章還是公章?簡單來說,建議都用公章,公司公章在工商局和公安局是有登記的,效力較強。而對于對方的合同章,你不能十分確定是否是在工商登記過的,真偽不明。如果在用合同章的情況下,可以提前與對方簽訂協議,內容大概是合同章與公章具有同樣效力,然后在協議上加蓋雙方公章。這樣的話,就可以給合同章簽訂的合同增加一層效力保護。對于公司的一些長期客戶,如果說每次交易都要簽訂一份合同,會比較繁瑣,在此建議可以與對方簽訂一份框架性協議,將數量、價格之外的通用條款,比如運輸方式,交貨地點、支付方式等事先約定好,這樣就會便捷許多。
(四)知識產權保護
知識產權對于科技型企業可以說是公司的核心財產。正如海爾集團張瑞敏所說的商標能把一個企業“打暈”,而專利可以把一個企業“打死”。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和探究能力,對發明創新以及高新技術興趣頗大,創造了許多智慧成果。但是,許多大學生缺少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沒有意識到自己創造的智力成果的重要性。在此建議大學生積極申請商標、專利,這些都會成為日后公司發展的重量級砝碼。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大學生在樹立保護自身知識產權的同時,也應當注意不要侵犯了他人的商標權和專利權。有些初創小型企業出于對短期利潤的追求,對市場上既有的一些發明專利沒有做研判和考察,看市場上什么最熱就跟著干什么,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被訴侵權,又無法有力舉證,通常導致敗訴。對于這種小型企業來說,一場敗訴可能就意味中初創企業的夭折。endprint
另外,對于不能夠申請商標或者專利的企業信息,可以通過商業秘密保護的方式實現維權。但前提是在公司規章或者與員工簽訂的協議中,要事前約定哪些信息屬于商業秘密。另外,可以與員工簽訂競業禁止協議,以免員工離職后將知悉的企業商業秘密帶到下一家公司,造成對企業的損害。
二、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的防范建議
在當前我國創業成功率相對比較低的壓力下,對大學生創業的有力支持和正確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對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的防范,不僅要從創業者本身著手,高校、社會以及政府都應當承擔一定的責任,共同為大學生創業開闊道路。
(一)創業者自身自覺學習法律知識
大學生作為創業者,應當自覺增強法律意識,主動學習相關法律知識,培養法律思維。只有懂法才能有效運用法律保護自身,創業之路道阻且長,一次對法律的挑釁都可能把企業斷送,只有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發展,企業才能走的更加長遠。而且隨著公司的不斷壯大,建議有條件的企業可以選擇聘請專業的法務,他們能夠長期跟進公司業務,及時判斷可能出現的法律風險并作出有效的規避措施,為企業發展一路保駕護航。
(二)高校增設并完善創業法律風險防范課程
想創業的大學生滿懷激情和夢想離開校園走向社會,他們許多都缺乏社會經驗,對創業開公司更是白紙一張。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社會“雙創”的高潮背景,高校應主動適應大學生創業的新形勢,為大學生的創業之路打下基礎。高校可以通過以必修或者免修課的形式開設創業法律風險防范課程,加強對學生的法律教育。除理論教學課程外,增設實踐性課程。比如可以定期邀請律師或者創業成功的企業老板為學生們上課,增加互動與交流,讓學生能更直觀的體會到創業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又比如經常召開一些關于公司法、合同法等法律研討會。相信如果同學們在走出校門之前就已經具備一些基礎,那他們在校園之外的創業水平也會得到一定的提高。
(三)社會為創業者提供寬容的氛圍
大學生創業離不開社會的支持,主要需要與大學生創業成功密切相關的法律機構、金融機構、社會公共服務部門的支持。[2]【朱丹丹】具體體現在社會法律服務機構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法律援助,律師協會和律所為他們提供價錢優待的法律咨詢;金融機構應當根據自身實際積極制定合理的貸款政策,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融資服務;目前我國就業創業相關部門為大學生創業團隊提供了登記注冊、稅收、融資、培訓、指導等支持服務。目前我國各地區的公共服務都在加緊提高服務質量。
(四)政府制定大學生創業專門法律
隨著大學生創業形勢的高漲,各級政府都出臺了許多有關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法規,國務院也出臺了一些政策性意見。比如稅收優惠、創業擔保貸款以及各地區建立的孵化器。但是,我國并沒有專門規定大學生創業的法律,政策從中央到地方也許會出現許多變通,如果國家制定專門的大學生創業法律,其實際實施的效果會比政策可能要更理想一些。當然,大學生創業法律內容涵蓋較廣,比如說會包括企業的設立、融資、稅收等,還有后期的合并、上市,所以我們也更加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我國能建立一套完備的大學生創業法律體系。
[參考文獻]
[1]王明文,于秀艷.創業法律風險的內涵和特性探微[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1(6).
[2]朱丹丹. 大學生創業面臨的法律問題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7(26).
(作者單位:北京郵電大學,北京 1008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