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新
玉米生理病害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但歸納起來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外界環境條件,如土壤、肥料、水分、空氣與光照等條件不良,阻礙玉米的正常發育,形成生理病害第二類是內部因素,即遺傳因素的影響,如品種抗逆性不強,種子生活力弱,種子發育不健全。
1.玉米空稈
1.1發病癥狀
玉米空稈是指植株不結果穗或有果穗而無籽粒。目前玉米空稈率一般為5%~10%,嚴重者高達15%以上,是影響玉米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空稈株在苗期基部為圓形,葉片發紫,頂端濃綠發紫,葉脈相間有白色透明的斑點或條痕,拔節期植株細弱矮小,葉片淡綠、窄長,與莖的夾角小。
1.2發生原因
1.2.1植株之間生長不平衡。由于種子大小不整齊、播種深淺不一、覆土厚薄不勻、施肥不均,造成幼苗參差不齊,長勢強弱不一,造成大苗欺小苗。苗大的根深葉茂,生長旺盛,爭光奪肥;苗小的則缺乏營養,生長細弱,發育不良,果穗的分化與發育受到抑制,自然正常發育果穗少。
1.2.2營養失調。在玉米出苗后的雌穗分化階段,如果營養不良,糖代謝緩慢,有機物積累少,植株瘦小葉黃,光合面積較小,不能滿足果穗分化期對養分的需求,雌穗發育不良,空稈率提高。玉米旺長階段,礦質營養供應過多,造成營養生長旺盛,生殖生長減弱,有機質向雌穗上分配的少,從而形成空稈。
1.3防治對策
1.3.1人工去雄。據測定,生產上采用的去雄技術能有效削弱頂端優勢,一般每株玉米雄穗有1.0萬~1.5萬個花藥,每個花藥大約有250個花粉粒,而每株玉米雌穗最多只要1000粒左右的花粉粒就可滿足需要。當雄穗露尖時,隔行或隔株將雄穗拔出,切忌帶掉功能葉。去雄后,全田只剩一半雄穗。
1.3.2合理用好肥水。拔節到開花,是果穗分化形成和授粉受精的關鍵時期,肥水必須及時供應,以促進果穗的正常結實,這對防治空稈有積極作用。
2.玉米倒伏
2.1發病癥狀
根倒伏是由于根系發育不良、雨水過多或灌溉后遇大風而倒。莖折主要出現在抽雄前,多因抽雄前生長較快,莖稈組織脆嫩或遭蟲害,降低抗風能力引起的。玉米倒伏有莖倒、根倒和莖折3種類型。莖倒主要是因為莖稈節間細長,植株過高,基部機械組織強度差,地上部重量和基部節間能承受的力量不相適應,引起莖稈傾斜或彎折。
2.2發生原因
2.2.1品種。有些品種自身抗倒性弱,多數雜交種莖稈粗壯,根系發達,抗倒能力強,而農家品種莖稈細弱,根系發育差,易倒伏;高稈品種易倒,而矮稈、株型好的品種抗倒能力強。
2.2.2密度。玉米田間布局不當,株行距過小,密度過高或稀密不勻,使田間通風透光不良,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莖稈發育不良,導致植株高而不壯,抗倒力下降。
2.3防治方法
2.3.1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鉀肥的合理施用,缺鉀地區要特別注意增施鉀肥,以增強莖稈強度,提高莖稈抗倒伏能力。
2.3.2培土。在多風地區,于拔節期至大喇叭口期結合中耕進行培土,以促進氣生根發育,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2.3.3合理密植。種植密度過大會造成田間郁蔽,植株之間相互遮陽會使莖稈徒長、纖細,極易發生倒伏。所以,生產中要按照不同品種的生物學特性合理安排種植密度,在一般生產條件下,盡量不要超過品種推薦種植密度的上限。
2.3.4蹲苗。苗期有旺長趨勢的田塊,可采用中耕斷根和控制土壤水分的方法進行蹲苗,從而有效防止玉米倒伏。但進行蹲苗的地塊一般只適合于地力比較壯、土壤墑情比較好和有旺長趨勢的地塊,蹲苗時間不宜太長,在拔節之前一定要結束,否則會影響果穗分化。
3.玉米禿尖
3.1發病癥狀
玉米果穗的頂部不結實稱為禿尖或禿頂。致玉米穗粒數減少,造成減產。
3.2發生原因
玉米雌小花分化、吐絲及籽粒形成始子雌穗的中下部,以后則由此處向上或向下同時進行,最后在頂部結束。遇有環境條件不適,頂部的小花或受精胚常因養分供應不足而發生敗育。
3.2.1抽雄前遇到高溫干旱天氣,抽穗散粉提前或頂部花絲抽出過晚,失去受精時機,造成禿尖。
3.2.2栽植過密,肥料供不應求,或干旱,或遭受雹災,或遇到連陰雨天氣,葉片光合作用減弱,致果穗頂部的受精胚得不到足夠的養料,不能發育成籽粒。
3.3防治方法
3.3.1對抽絲偏晚的品種或植株采用人工輔助授粉方式。
3.3.2根據種植玉米地塊,選用適宜的品種。硬粒型品種禿尖發生輕,而馬齒型則較重。
3.3.3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如農樂活性有機糞肥,每667m2施250kg,溝施后蓋土。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加強開花前后的田間管理,提供充足的肥水條件,保證雌花分化時養分的供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