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嵐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微博、微信、社交網站為代表的新興媒體迅猛發展,傳統媒體尤其是地方電視臺受到的沖擊是有目共睹的,作為我國廣播電視系列最基層的縣級電視也面臨著“夾縫中求生存”的嚴峻挑戰。因此,如何應對新媒體浪潮的沖擊,如何轉變思路尋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道路,是每一個基層廣電人都無法回避的課題。
關鍵詞:新媒體 縣級電視臺 困境 發展
縣級電視臺“山重水復疑無路”
新媒體時代的迅速發展,將縣級電視臺逼入了一個狹小的角落,使縣級電視臺的受眾資源幾乎喪失殆盡。除了這些外部因素的影響,最主要的是內部因素:縣級電視臺受資金、人才、設備等的限制,制作出的節目質量不高、形式不活,無法吸引受眾,收視率一路走低,陷入“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境。結合工作實際,我認為目前縣級電視臺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是新聞節目形式陳舊,缺乏創新。目前,大多縣級電視臺還在充當“傳聲筒”和灌輸工具的角色。電視新聞節目中,各種會議、領導活動以及行政事業單位日常工作的時政新聞,占到新聞總數的90%左右。有的縣級電視臺不僅報道縣里召開的會議,甚至把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鄉鎮工作會議也一一陳列,致使電視新聞中會議成災。白天領導干部開大會,晚上電視新聞開小會,報道方式枯燥單一,編排播音方式陳舊,缺乏創新,倒了觀眾的胃口。
二是社會新聞“蜻蜓點水”,缺乏深度。在縣級電視臺,輿論監督新聞大都時這樣寫的:“近日,縣工商局、質檢部門加大食品衛生安全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一些‘三無食品、過期食品予以沒收。”“在近日的環境衛生大檢查中,個別單位行動遲緩,衛生工作清掃不徹底。”等等這樣不痛不癢不能直擊問題的“蜻蜓點水式”報道,提不起觀眾的興趣。
三是精品欄目意識不強,缺少動力。縣級電視臺大都只有一個頻道,除了每天一檔的新聞節目,其它欄目少的可憐,特別是受觀眾認可的精品欄目更少,許多基層電視臺工作人員總是認為:我們是小臺,只能搞一引起“小打小鬧”的事情,不敢“好高鶩遠”。正是因為有太多的顧慮,缺少創新節目的動力,得過且過,維持現狀,造成收視率下降。
縣級電視臺需“破繭成蝶” 求發展
縣級電視臺的覆蓋范圍小,只有地方有線和傳統無線用戶才能收看,在西部一些山區群眾甚至看不到本地節目,這就使縣級電視臺的受眾率很低。但實際上,當地老百姓還是喜歡看本地電視節目,因為網絡上的信息離他們太遠,而近距離的事情才真正關乎他們日常工作生活的切身利益。對于廣大群眾來說,本地發生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與其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這種信息的接收心理無疑是為縣級電視臺提供了生存的環境和有利的條件。同時,作為上級電視臺對鄉鎮田間、街頭巷尾那些不屑一顧的“鄉土題材”不感興趣,也為縣級電視臺新聞報道留下有用的空間,因此,縣級電視臺節目仍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要把面向地方城鄉群眾作為自己服務的宗旨的立足之本要抓住身處基層,距離群眾近這一有利條件,要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增強電視節目的本土味,把縣級電視節目做大做強做精。
一是跳出會議做新聞。廣播電視是黨和致富的喉舌,必須秉承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傳播正能量這一要求,因此,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作為溝通政府和民眾之間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必須在形式上有所改革,否則就會流失大量的觀眾,起不到宣傳的作用。首先要從會議報道入手,要突出重點,控制長度,在少而精上下功夫,這就要求編輯、記者在吃透會議精神的基礎上,增強新聞敏銳性,在會議新聞中找到新聞亮點,通過獨特的報道角度,抓住會議中能激起受眾興趣的亮點,學會跳出會議做新聞,挖掘會議背后的東西。
二是深入一線找熱點。社會新聞可以說是電視新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縣級電視臺要堅持把鏡頭對準最基層,把注意力集中到市民新聞(家長里短)、市井新聞(奇聞趣事)和民生新聞(輿論監督)上來。在節目內容上要貼近百姓生活,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真正做到反映民意、報道民情,傳遞民聲,服務大眾。
三是創新欄目有特色。對于縣級臺來說,縣域范圍雖小,但仍有其可供報道的閃光點。“以小見大”、“把小做活”是縣級電視臺節目的采編方向。深入挖掘本地地理、資源優勢,也是做活地方欄目的一個優勢,不同縣級的電視節目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縣級電視臺的欄目應著力去表現本地區的人文景觀,力求與當地群眾產生共鳴,激發當地群眾支持和參與的特別情感。以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為例:同心縣是個回族大縣,是革命老區、是國定貧困縣,這里有斯諾《西行漫記》中的預旺、紅城水,有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的清真大寺、有歷史悠久康濟寺塔、明王陵墓、還有戰爭遺留下來的古城墻、烽火臺,還有本土“明星”人物:金占林、金鋒、海小平,這些獨特的人文景觀和濃郁的回鄉風情給當地的電視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四是傳播方式要靈活。電視臺作為主流媒體媒體,是我國官方發布信息的主要渠道,它的可信度是新媒體無法比擬的,縣級電視臺應與時俱進,不斷探索改進地方節目創辦的路子和方法。電視臺要加快自身新媒體平臺,建設新聞網站和微信平臺,形成電視臺首發,新媒體跟進,全媒體互動的新聞傳播格局,實現全方位多渠道覆蓋,增強受眾的互動交流,提升電視臺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同時要利用網絡快速便捷的特點,建立微信信息圈,廣開門路,隨時接受新聞信息、視頻資料,豐富電視節目內容。
總之,新媒體時代,對基層廣電人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基層電視采編人員要轉變觀念,敢于創新,借用新媒體搞活地方臺節目,既要有地方特色、有鮮明個性,又不背離黨的方針政策,這樣的電視節目才有生命力,才有可視性。
參考文獻
[1]蔣穎.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應對策略與發展之勢.新聞界 2011(9).
[2]陳世海.新媒體時代縣級廣電媒體轉型發展.視聽界,2014 (4).
[3]許海軍.縣級電視臺面對新媒體沖擊的生存策略.視聽,201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