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玲
1.誘發仔豬腹瀉病的原因
1.1母源帶毒。母豬產后不注射抗菌消炎解熱鎮痛的藥物,接產消毒不嚴,導致患子宮內膜炎、陰道炎、乳房炎等炎癥和母豬隱性帶毒,使致病因子通過乳汁和接觸傳染給乳豬。
1.2乳豬感染。乳豬自身感染細菌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病毒如:流感、豬瘟細小病毒、寄生蟲等。
1.3消化不良。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母豬產前營養過剩,蛋白質攝入過多,造成乳汁過濃,引起仔豬脂肪性下痢。二是母豬營養不良,乳汁不足,同時仔豬開食較晚而造成母豬饑餓性下痢。三是在補料期間飼喂方法不當,飼料搭配不合理,飼喂次數過多過少。
1.4環境變化。晝夜溫差變化大,極易造成乳豬腹瀉,飼養場所變更,舍內衛生條件差、消毒藥液的刺激等都可引發疾病。
1.5乳豬貧血。造成該類疾病的原因先天性營養不良,母豬在懷孕期飼養管理不當,飼料單純,缺乏青飼料或微量元素等物質。
1.6藥物反應。哺乳母豬在哺乳期間發病若有用藥不當,可引起仔豬腹瀉。另外,仔豬在注射豬瘟、副傷寒時,由于體質原因也會發生腹瀉。
2仔豬腹瀉綜合防制措施分析
2.1加強妊娠母豬的飼養管理
首先必須要抓好母豬的飼養管理,母豬飼養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仔豬的健康,仔豬出生后應盡早吃到初乳;仔豬出生后,一定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同時做好保育舍的清潔消毒,注意豬群合理的飼養密度、做好仔豬的斷奶和開食工作,減少應激的發生;引種方面,加強種豬引進和仔豬調運的監督管理,提倡自繁自養、全進全出的養殖模式,這樣有利于顯著減少病毒性腹瀉疾病的發生幾率??蓪⑻幱诓煌L階段的仔豬分別飼養在不同的豬舍內,分開飼養、分階段飼養,出欄空舍后對畜舍進行全面的、嚴格的清洗和消毒,同時必須至少空舍1周以上,方可飼養下一批豬只,這樣可以徹底阻斷各種傳染源的滯留的繼續感染的發生,減少包括病毒性腹瀉疾病在內的多種傳染病危害。
2.2做好產房消毒和母豬分娩前后護理工作
要做好日常衛生工作,定期對產房進行消毒。母豬進入產房之前,對母豬后驅、陰戶和乳房進行全面消毒,產房要提前升溫,做好密封保溫工作。在臨產前按摩母豬的乳房,擠掉奶頭中的幾滴奶水。保證圈舍清潔干燥,空氣新鮮。仔豬出生一周后,產房溫度控制在32~28度之間,2~4周控制在28~25度之間,濕度控制在60~74%左右。母豬生產三天左右保證飲用清潔的水,連續注射強效阿莫西林,預防產后感染。
2.3提高仔豬的抵抗能力
仔豬出生三天內,每頭仔豬肌肉注射加硒牲血素2ml,確保在中盡快獲得硒元素和鐵元素,避免仔豬出現缺鐵性貧血。仔豬出生補飼容易消化的優質飼料,促進仔豬腸道黏膜生長,增強仔豬抵抗能力,同時要做好免疫工作,結合本地區疫病流行特點做好仔豬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魏氏梭菌、輪狀病毒、豬流感病毒、圓環病毒的疾病的免疫工作,定期驅蟲。
2.4做好預防仔豬腹瀉的保健工作
注意仔豬舍的保溫工作,保持豬舍的干燥、清爽。仔豬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8~30℃,最佳濕度為60%~70%。若防寒、保溫措施不到位,空氣污濁,濕度大就會引起仔豬腹瀉。仔豬出生3 d左右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鐵、牲血素或鐵鈷合劑等,可有效防治仔豬因缺鐵而造成貧血腹瀉。注意及早補食,選用高質量的乳豬料,可在飼料日糧中添加酶制劑、有機酸、乳清粉等以解決仔豬體內各種消化酶缺乏的問題,降低pH值,增加胃內酸度,提高胃蛋白酶的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腸桿菌等有害菌的繁殖,保持腸道微生物平衡;及時清理未吃完的飼料,防止因仔豬采食腐敗飼料而引起仔豬腹瀉。適當限制仔豬的采食量,防止仔豬因過度采食而引起的消化不良性腹瀉。同時,采取逐步斷奶的方式,以降低仔豬因母子分離而產生的應激反應。
2.5藥物防治
仔豬腹瀉要早發現早治療,抗菌與補液相結合。一是對因細蔚陛病原感染而引起的腹瀉,可選用諾氟沙星、慶大霉素、氯霉素、磺胺類藥物等配合微生態制劑如益生菌、促菌生等進行治療。為防止仔豬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結合口服補液(氯化鈉3.5g、硫酸氫鉀2.5g、氯化鉀1.5g、葡萄糖20g,加溫水1000 mL)可取得較滿意的治療效果。二是對因病毒而引起的腹瀉,沒有特效藥物治療,主要通過加強飼養管理和疫苗預防,對癥療法,口服微生態制劑,防止繼發性感染,以降低病毒性腹瀉引發的死亡率。三是對因寄生蟲病引起的腹瀉,主要是通過合理驅蟲,懷孕母豬應在產前3個月和產前7 d進行驅蟲,經常清掃豬舍,將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母豬在分娩前7 d和產后哺乳期給予鹽酸氨丙啉,劑量為25~65 mg/kg體重,拌料或混飲喂服,連用7 d,對因球蟲病引起的仔豬腹瀉有很好的預防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