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善臣
犢牛腹瀉是一種急性、腸炎性疾病,臨床癥狀主要以腹瀉、下痢為特征。由于治療不當,常給養殖者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現筆者將犢牛腹瀉病的發病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紹如下。
一、發病情況
犢牛腹瀉在黑龍江發生歷史較久,1997年發生以高溫和拉稀為主的牛病,并開始流行。2002年有的地區大小牛前后發病120頭,死亡10頭,死亡率8%,診斷為犢牛副傷寒病。某牛場多年來,年年發生犢牛腹瀉癥。2005年調查了6個牛群,產犢300頭,發病130頭,發病率43%,死亡15頭,死亡率12%;確診為致病性大腸桿菌病,少數犢牛因牛球蟲引起。
二、發病癥狀與病因分析
1、大腸桿菌及消化不良性腹瀉
1.1發病癥狀。發病較廣,季節性明顯,5~8月為發病高峰期,病畜為當年生牛犢。病初精神尚可,食欲如常,主要拉灰白色、石灰水樣、糊狀或帶有黏液的糞便,排烘頻數,尾部糞染,少數拉污黑帶綠色水樣便,帶血絲,農民稱之為“奶瀉”,一般無體溫反應。病重者,精神萎頓,喜臥,不能吃,皮膚彈性消失。發病率30%~70%,死亡率6%左右,病程3~8d。在6~8月產犢牛,因氣候炎熱,失水較多,呈中毒性腹瀉者,很快死亡,有的突然死亡。一般性腹瀉死亡多見于腹瀉后期衰竭而死。尸體消瘦,眼眶下陷,后腿、尾部糞染,真胃內有凝乳樣物質并混有乳清,胃黏膜腫脹,有出血斑點,腸內有灰白或褐色黏液樣內容物,有些腸道空虛。腸系膜淋巴結增大,切面多汁,膽囊內多充滿深綠色膽汁。
1.2發病原因。
(1)病原菌感染,與擠奶時擠奶員手接觸乳頭病原菌相互感染有關。
(2)先天不足弱犢,容易發病與死亡。
(3)早期所產犢牛(4~6月)發生腹瀉較少,7~8月所產犢牛腹瀉發生率高。
(4)與犢牛缺少食鹽及其他常量、微量元素有關。
(5)在擠奶期間,犢牛拴系時間長,活動少,吃乳時間短,餓極飽飲,加之太陽曝曬,飲水不足,易引起發病。
2、犢牛球蟲病
牛犢球蟲病癥臨診主要表現為:從肛門流出鮮血,或便出帶血稀糞,血凝塊,其中混有纖維性黏膜。精神萎頓,食欲廢絕,拉便有里急后重現象,瘤胃蠕動及反芻停止,部分病例經特異治療可轉愈,部分突然死亡,病畜多發季節與犢牛大腸桿菌及消化不良腹瀉相同。剖檢變化:肌肉蒼白,腸黏膜為增生性、出血性炎癥,內容物呈污褐色,混亂有血凝塊及纖維蛋白性薄膜,淋巴結增大,水腫,切面多汁。血便直接涂片鏡檢,直腸拭子涂片,鹽水漂浮檢查,均能檢出近似正圓形球蟲卵囊,數量大。剖檢2例球蟲性肝病變的病死犢牛,肝臟表面布滿油菜籽大的白色正圓病變,界限清楚,不突出。病變部位及肝切面觸片檢查有大量發育不同期的球蟲卵囊。
3、犢牛副傷寒
黑龍江省有些地區是犢牛副傷寒流行區,由于多年預防注射,已得到有效制止,該病與大腸桿菌及消化不良在臨診癥狀及剖檢變化上均不同,病畜發病明顯,體溫40~41℃脈搏、呼吸加快,呈腹式呼吸,初期有咳嗽、結膜漿液性炎、充血,有些流出膿性分泌物。精神沉郁,鼻鏡干燥,喜飲,犢牛吃奶時好時壞,排出灰黃色糞便,混有黏液和血絲。后期食欲廢絕,瘦弱,體溫下降,臥地不起,衰竭而死[4]。成年牛有些無癥狀突然倒斃,大部分以高熱、劇烈腹瀉、消瘦為特征。死亡以敗血癥為主,病期長短不一。剖檢變化:成年牛主要呈急性腸炎,腸黏膜發紅,常雜有出血、脫落。脾臟腫大,呈黑紅色。小牛與大牛相似,有些肝脾出現壞死性病灶,膽囊增大,膽汁較稠而混濁。心、腎、真胃有出血點。孕??砂l生流產,口腔有破潰點等。進行實驗室細菌分離檢查,常能查出沙門桿菌,用內臟器官作培養時,出現很純的培養物。鑒別要點:前者只限于犢牛,而后者以犢牛為主,大牛也有發病。前者體溫不明顯,而后者病初升溫,并呈稽留熱型,后期下降。前者發病率高,而死亡率較低,后者剛好相反,并且表現出明顯的敗血變化,治愈的生長發育受阻,剖檢變化有不同。
4、其他原因
將腹瀉與健康犢??漳c彎曲桿菌于實驗室分離。共進行了30頭,正常犢牛中檢出帶菌率2.5%,腹瀉犢牛檢出率10%??漳c彎曲桿菌是否是引起犢牛腹瀉的又一原因,尚未定論。
三、預防
為預防本病的發生,應對妊娠后期母牛加強飼養管理,幼畜進行護理。要做到:使新生犢牛能盡早吃到初乳,最好能在生后1h內吃到初乳。對體弱的犢牛,初乳應采取少量多次飲喂方式,因為新生犢牛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主要來源于初乳,不喂初乳的犢牛,其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低,因而腸道中細菌、病毒容易侵入血液,造成菌血癥或敗血癥。母乳不足或質量不佳時,可采取人工哺乳,做到定時、定量,乳溫要保持在35—37℃。畜舍及畜欄應定期消毒,墊草應經常更換,糞和尿應及時清除。犢牛腹瀉是最常見、危害較大的一種病。在防治過程中,長期采用單一的治療方法,效果不佳,甚至無效。因此應加強觀察,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用藥,降低損失,從而加快養牛業的健康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