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勇生
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支持下,臨滄利用各種生態資源優勢,積極發展地方養殖業,,大力發展區域經濟。重點從竹鼠的生活習性、臨滄獨特的地理優勢、精準扶貧的政策支持和高校強力的科技支持,加快臨滄精準扶貧脫貧步伐。
臨滄常被人們譽為是植物王國、動物王國、有色金屬王國、水電富礦、藥物寶庫、天然花園的縮影,還是亞洲獨具特色的水電基地。在習近平總書記“一帶一路”思想的指引下,通過加強竹鼠養殖業,大力發展區域經濟,加大小城鎮和美麗村莊建設力度,加快臨滄精準扶貧脫貧步伐。
一、竹鼠的生活習性
竹鼠的生活習性竹鼠又名竹根鼠、竹根豬、竹貍、竹騮等,是一種,體形較大的嚙齒動物。竹鼠群居,耐低溫,怕酷暑,尤其怕陽光直射和風吹雨淋;喜歡安靜,清潔,干燥,光線較暗的環境。竹鼠屬夜行性動物,晝伏夜出,在人工飼養環境中,白天活動有所增加,但主要還是在夜間活動、采食。
竹鼠的飼料來源廣泛,以植物的根莖和農作物秸桿為主,喜食植物性纖維。竹鼠不直接飲水,因此飼料中要多補充含水量高的食物。
最適溫度為10~28℃,低于8℃則生長緩慢,高于30℃則影響繁殖。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竹鼠4~5月齡開始性成熟,6月齡后進行繁殖,每年產3~4胎,年繁殖10只左右。剛出生的竹鼠全身無毛,3~5 d后長體毛;第10天時體毛密布;第15天體毛長齊;第20天體重達100 g左右;第28天睜眼,長出2枚門齒,重達150 g左右;第40天左右斷奶。
二、臨滄獨特的地理優勢
(一)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
臨滄是一個多種氣候類型的地區。主要受印度洋暖濕氣流和西南季風的影響,四季之分不明顯,但干雨季分明,雨水較多,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日照數在2000個小時以上,霜期較短,部分地區終年無霜;立體氣候明顯,山區年平均氣溫為13—15℃,中海拔壩區為16—18℃,低海拔河谷地區在19℃以上,亞熱帶低緯度熱區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1/3,占云南熱區面積的11.4%。
從全市氣溫分布情況看,臨翔、鳳慶、永德、滄源氣候溫和,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16.5—17.5℃,云縣、雙江、耿馬和鎮康四縣氣候炎熱,年平均氣溫在18—20℃,夏季較長,無明顯冬季。臨滄市雨量充沛,
滄源、耿馬孟定鎮、鎮康勐捧鄉為降雨多雨區,年降雨量1500—1750毫米,云縣、雙江和臨翔為較少雨區,年降雨量920毫米—1600毫米。
全市可劃分為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六個氣候帶。年平均氣溫為17.3℃,無霜期317~357天,年均降雨量920—1750毫米,年均日照1894.1~2261.6小時。具有光熱資源充足、四季差異不明顯、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干濕季分明、降水充沛、立體氣候顯著的特點。
2016年,全年平均氣溫19.4℃,日照2091小時,降雨量983毫米,相對濕度75.0%。
臨滄獨特的氣候,非常有利于竹鼠的生活,筆者曾在湖南新化做調查,發現氣候是新化竹鼠產業發展最大的制約因素之一,好幾家竹鼠養殖場,因夏季酷熱而導致竹鼠大量死亡而造成竹鼠產業很難發展,紛紛倒閉,而筆在在臨滄的溫度與濕度,非常適合竹鼠的生長,筆到曾到臨滄較大螞蟻堆、博尚的竹鼠養殖場調研,場主都表示氣候條件很適合竹鼠的生長。
(二)臨滄豐富的植物資源。
1.臨滄植物資源特點:
1.1種類多、區系復雜
復雜的地形地勢,立體多樣的氣候類型,豐富的光熱水資源,為森林植被的發育和植被的棲身繁衍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也不同程度的保存了一些古老種類,造就了豐富多樣的植物資源。臨滄既有絨毛番龍眼,干果欖仁、四數木為標志的熱帶溝谷雨林和季雨林,以杯狀拷、刺拷、紅木荷、滇楠組成的亞熱帶山地季風常綠闊葉林,也有以殼斗科、大戟科、木蘭科、樟科、樺木科、松科等為主的暖性針、闊葉林;長有懈樹、械樹、鐵杉、南方紅豆杉、蒼山冷杉、紅棕杜鵑、絨毛杜鵑、竹類等的溫性針、闊葉林,植被類型多種多樣。據初步統計,僅滄源南滾河國家自然保護區,已鑒定的種子植物就達1350種,在中國植物屬的15個分布區類型中保護區占有13個分布區類型。而且以熱帶成分為主體,占88.10%。
獨特的氣候,豐富的植物品種,使得臨滄四季出產的新鮮瓜果與農業作物不斷,如甘蔗、竹筍、玉米等,既保證了竹鼠的食物來源,又增加了竹鼠的營養與美味,而生態時鮮的食物,又減少了竹鼠患疾病的機率。
三、精準扶貧的英明政策支持
臨滄市強化產業扶貧促進農民增收。2016年以來,臨滄市圍繞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和年度貧困戶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或等于)當年國家貧困人口進退標準的脫貧目標,聚焦27個貧困鄉(鎮)、241個貧困村、貧困戶,統籌“插花”貧困戶,著力解決貧困群眾“增收難”問題:
一是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促進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1—10月,全市共建成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基地2110萬畝,涉及貧困鄉鎮、貧困村、貧困戶280余萬畝,貧困人口人均有增收產業基地5畝以上。大力發展短平快新興特色產業,積極推廣林藥、林菌、林糧、林畜等林下經濟發展模式,重點扶持發展石斛、茯苓、滇重樓、滇龍膽、續斷、魔芋等林下產業,每戶貧困戶都有1項以上短平快特色產業。在24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發展種植中藥村5.07萬畝,魔芋5.3萬畝,油料3.8萬畝,馬鈴薯3.09萬畝,蔬菜6.8萬畝。二是臨滄更積極發展現有產業,積極開拓產業扶貧的新渠道,竹鼠項目的實施,將是一條很好的產業精準扶貧的路子,有利于臨滄人民脫貧。積極試點探索下的竹鼠產業,必將有其光明前景。
四、高校強力的科技支持
滇西科技師范學院,一直致力與臨滄本土的發展,每年派出教職工積極扶貧對接,想方設法為臨滄人民脫貧致富,而其下面的生物技術與工程學院,有畜牧獸醫、作物生產技術專業、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等專業,不但有一批技術過硬的老師與不斷進步的學生,也有先進的動植物檢驗檢疫儀器設備,能為養殖戶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確保農民不懂技術的瓶頸。
總之,臨滄竹鼠產業,正面臨巨大的機遇與優勢將是臨滄經濟發展與脫貧致富的又一精準之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