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寧
一、近年來高效節水灌溉開展情況
同心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南部,屬寧夏中部干旱帶核心地帶,海拔高程1283-2625m。全縣總面積4662km2。農村總人口26.48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6710元。全縣水資源總量為0.27億m2,分配的縣級初始水權為1.61億m2。2016年農業引水量2.05億m2,耗水量2.05億m2,灌溉水利用系數0.65,農業用水的供需矛盾突出,缺水成為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大力實施和推行節水灌溉計劃,相對于同心縣而言,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近幾年,我縣高效節水灌溉工程主要在旱作區建設,土地均經過流轉,由種植大戶或公司經營。在下馬關高效節水項目區設立下馬關節灌站,揚黃灌區由于流轉費用較高,土地集約化程度較低,隨著糧食作物價格的低迷,目前正向集約化經營模式發展,企業或種植大戶承包發展特色產業。其他項目區水利基礎服務體系主要由各轄區水管所負責。
二、存在的問題
1、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
傳統的灌溉簡單費水,現代的灌溉復雜高效,如何將復雜的設備技術交給農民能夠簡單化使用是我們必須要處理的矛盾。截至目前,已建成的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均采用骨干工程(蓄水池至過濾器部分)由水利部門管理,田間工程由企業管理的聯合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一,工程的可持續運行無保障。供水系統設計使用壽命期結束時,更新改造怎么搞?問題二,水利部門不直接參與田間管理,無法獲取出水壓力、流量等第一手資料,也就無法及時掌握運行中存在的問題而及時處理,造成管理脫節。
2、集約化經營舉步維艱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農村現行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這種土地經營管理方式極大調動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有力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但這種土地經營模式與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存在著不相適應的矛盾,因此,只有創造條件,科學推進土地流轉,促進適度集約化土地經營模式,才能加快推進高效節水灌溉步伐。但土地流轉或合作社經營沒有政策性支持,農民信任度低,實施難度大。
3、揚黃灌區實收灌溉水價偏低
揚黃灌區現行灌溉水價0.137元/m3(含0.02/m3元協會價),節水省水費幅度不明顯。而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會增加蓄水池蒸發滲漏水損、運行管理費用、一次性滴灌帶更新等費用,對于農民來說(不計算自己勞動力),收益沒有明顯增加,反倒有額外支出,所以意愿程度低。
4、一家一戶搞高效節水灌溉矛盾突出
目前,在土地沒有流轉、合作社沒有成立的情況下嘗試推行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由于地勢不均勻、輪灌組時間安排順序等導致的局部不均勻灌溉之類的現象,農民難以接受,影響對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效益的信任。
5、作物種植結構調整難
目前,灌區玉米種植收入穩定,與大田渠道地面灌溉進行比較,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運行成本高,投入產出計算中,效益持平,難以說服農民進行大規模作物種植結構調整。
三、建議及措施
1、建議
從局部來看,高效節水灌溉在一時一地對水資源的要求并不會造成重大影響,但從我縣整體和全局上來看,高效節水灌溉的持續發展和規模化推進必然會對水土資源條件和其他社會經濟狀況產生深遠影響。因此建議:一是以縣域為單位,做水資源論證,科學論證水土資源條件,深入研究在水資源嚴重緊缺且水土資源不匹配情況下,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對當地生活、生產、生態的影響,認真做好水土資源平衡分析工作,系統評價將地面灌溉改變成為高效節水灌溉的可行性。二是要以節水為主線,以保障糧食安全、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尊重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與加強宏觀調控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大力調整作物種植結構,優化產業布局,重點發展市場前景廣闊、適銷對路、經濟效益好、能實現農民增收的特色產業。三是按照“統籌規劃、部門協作、整合項目、集中使用、渠道不亂、合理分工”的原則,著力從組織資源、政策資源、資金資源、人力資源、技術資源等方面,整合各類項目資金,理清區域布局和規模推進重點。對于高效節水灌溉而言,局部可行不等于總體可行,總體可行更不等于處處可行,應有目標有重點分別落實高效節水灌溉工程項目,避免盲目性和隨意性,讓千千萬萬的農戶能夠真正從發展高效節水灌溉中得到具體的現實的利益和好處。
2、具體措施
組織領導:高效節水灌溉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工作難度大。要完成節水規劃建設任務,要切實加強政府對農業節水的組織領導,加強行政推動力度,建立和完善農業節水建設協調和合作機制。要成立由各級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管理體系,建立健全的協作機制,把高效節水灌溉任務、指標層層分解、層層抓落實,確保各項措施到位,為我縣高效節水灌溉的發展和任務的完成提供組織保證。
水資源管理:實施水權交易,積極穩妥地推行水價制度改革和水權交易改革,科學合理調整各行各業用水結構,充分發揮價格杠桿在水資源配置和節約用水方面的作用,逐步探索形成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市場運行機制,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益。
財政補助機制:政府對項目區群眾進行財政補助,對節水力度大的鄉鎮進行獎勵。
基層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組織機構,成立由縣主要領導負責的節水灌溉領導小組,水利部門也應組建地方領導機構,形成縣、鄉、村三級領導組織保障體系。加強與農業部門的協調配合,明確部門分工。水利部門負責新增節水工程的配套,農業部門負責地膜覆蓋、結構調整,推廣節水、高效、增收的農作物,做好產前指導、產中保障、產后服務,確保農民增收。
資金整合:由于地方財政薄弱,地方配套資金短缺,以高效節水項目專項資金和小農水重點縣建設為引導,及時溝通,將農業、林業、農發和國土項目等涉農項目資金整合使用,形成了規劃、實施、管理、驗收等統一的資金整合平臺,有效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推動高效節水項目有序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