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萍+張君媚+李嫣+周秋慧
前言
農業發展和國民經濟以及社會穩定發展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我國農產品價格受到市場很好的調控,農民經濟收入逐漸得到了保障。但是從世界經濟角度分析,我國市場經濟受到國際市場經濟的沖擊更為嚴重,在這種背景下,我國農產品價格市場存在不穩定的情況,對廣大生產者——農民群眾來說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通過農產品產銷對接,并對相應的工作機制進行創新,保證農村市場更加穩定,農產品價格更加平穩。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就農產品產銷對接模式和機制創新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同行有一定幫助。
最近幾年,慶元縣加大力度實施“農產品產銷對接”工程,按照集團化經營思路,抓網絡建設,助力農產品產銷對接。龍頭企業初具規模,采取在主要農特產品生產基地建社區綜合服務社,設農產品收購站,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社簽訂產銷合同的方式,以市場需求建立農產品直接采購制度,以“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模式,將直采農產品運回土特產品精深加工廠,經整理、加工、包裝后,由配送中心直接配送到各賣場。產地產品通過了“有機、無公害”等多項國家權威論證,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逐步形成農產品種植、商品加工配送、社區連鎖店開發、資訊管理與電子商務一體化的發展態勢。目前公司有直營店和農村連鎖店155家,農商通連鎖店168家。
1農產品產銷對接模式分析
針對不同農產品種類和、地域情況和市場經濟環境,目前我國主要形成了農超對接、農批對接、農工對接、農產品直銷以及農校對接和農舍對接的等多種農產品產銷對接模式,其中農超對接是最先發展起來的一種發展模式,在近幾年農超對接呈現放大趨勢,并蘊藏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是目前農超對接這種模式還不是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主導形式,農超對接過程中經營主體和超市的組織管理水平之間的差距以及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導致了農超對接很難進一步得到發展。而農批對接是目前我國農產品流程的主要并且渠道。但是現階段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比較落后,存在交易經營主體分散,缺乏信息交流合作。農工對是今后農產品產銷對接的一種主要發展模式,在保證經營主體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密切合作機制的前提下,能夠有效促進農產品質量提升。而剩下的幾種農產品產銷對接模式也逐漸發展起來。
2農產品產銷對接模式創新分析
2.1建立以合作社為主導的農產品產銷對接模式
在我國很多農業生產地區都已經建設了比較完善的合作社組織,但是這些組織并沒有真正發揮其應用的作用。在全新的歷史時期,農產品要想更好更穩定的發展農產品產銷對接模式,合作社應該首先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合作社應該加大組織化程度和科學管理程度,組織農產品進行生產、經營和流通,為生產者的共同利益而做出努力。在合作社發展進程中,適當引進社會資金、幫助農業生產者解決農業生產資金不足的問題,而合作組織可以代表農民群自動和專門的批發市場、超市、農產品生產基地簽訂合同,保證農產品質量,進行統一化的生產經營管理。同時還要實現合作社內部各個成員的信息共享,共同分析農產品市場變化動態,保證能夠幾十倍調整生產策略,實現共同致富。
2.2建立龍頭企業為主導農產品產銷對接模式
地區的農業龍頭企業是地區重要的農產品生產經營和流通主體,以龍頭企業為主導,發展基地+直銷+加工物流的模式主要是發揮地區龍頭企業在人力資源、技術設備、資金支持、經營管理和市場拓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和合作社、種養基地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實現實現農產品產銷更好的對接。因此,地區的龍頭企業應該切實發揮自身的帶頭作用,和生產基地建立聯系,對生產者進行統一培訓教育,從而保證農產品生產更加科學化和規模化,提高農產品生產質量。企業通過自身的經營能力,拓展銷售渠道,提高農產品在市場的流通率,最終降低生產成本,實現多方共贏。
3農產品產銷對接脊椎創新
3.1強化信息化建設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農產品產銷對接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但是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信息化發展程度較低,因此,在今后工作中就需要我們強化信息化建設,通過學習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等信息化技術,就案例網絡銷售渠道,利用網絡推介自己,轉變過去傳統銷售模式。在廣大農村地區發展電子商務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2提升社會恢復服務能力
通過農產品產業化服務、生產流通管理服務,提高農產品經營主體的綜合經營能力,保證農產品生產和市場需求有效的對接。這就需要在進行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針對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新形勢,為農民群眾和生產主體提供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分級,強化對農產品市場經營知識的培訓,保證農產品經營向著品牌化方向發展。同時還要搭建產銷對接服務平臺,通過多種形式,建立長效穩定的合作關系。
3.3加大政府政策支持
對于政府來說應該發揮其在政策支持和行政干預等發面的作用,在農產品生產技術和流通技術方面政府要加大財政支持。在農產品產銷對接過程中,要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采用鼓勵和積極引導的方式,吸引更多生產者加入到農產品產銷對接,促進地區農產品市場進一步向前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