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陽
精準扶貧是滯后三農建設的主要因素。精準扶貧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2013年,中辦印發《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精準扶貧的核心是“準”、重點是“精”,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精確識別、二是精確幫扶、三是精確管理。
1基本情況
華亭縣是全省17個插花型貧困縣之一,農業人口13.3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68%。近年來,通過大力實施“以工哺農”戰略和“1236”扶貧攻堅行動,全力列支支農資金,集中力量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培育壯大富民增收產業,持續改善貧困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全縣貧困面由2011年的31.6%下降到現在的16.6%,貧困人口由2011年的4.3萬人減少到2.26萬人,累積減貧2 04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由4312元提高到6177元。目前,全縣還有近2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有824戶3662人因居住分散、近3000戶1.5萬人地處采空塌陷區亟需搬遷安置,要在2017年實現整縣脫貧壓力大任務重。
2存在問題
雖然華亭縣扶貧開發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自然、歷史、經濟、社會等諸多因素制約,貧困程度深、收入差距大、扶貧成本高仍是全縣現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
2.1基礎差
華亭縣88%的耕地為山坡地,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的問題依然存在。尤其是下剩的18個貧困村2.26萬貧困戶集中分布在生產生活條件差、自然災害多、基礎設施落后的關山林緣區,80%以上的群眾房屋為60-70年代修建土坯房,行路、吃水、用電、上學、就醫還存在諸多困難,是全縣乃至全市基礎條件最差、貧困程度最深的的區域之一,也是扶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
2.2產業少
全縣核桃、藥材、草畜、蔬菜四大農業產業質弱量小,市場化程度低,整體效益不高。再者,縣域龍頭企業較少,對產業發展的輻射帶動能力不強,農民的增收渠道單一,快速增收的難度較大。加之,當前市場經濟低迷,一些農產品價格波動較大,農民難以摸清市場規律,無法規避市場風險,對種養殖等主導產業失去了發展壯大的信心。
2.3資金缺
華亭縣屬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工業縣份,受宏觀經濟下行影響,工業經濟下滑、財稅收入持續下降,加之僅僅被確定為全省“三大片區”中六盤山貧困片帶邊緣的“插花型”貧困縣,爭取上級扶貧資金的難度遠遠大于周邊縣區,國扶縣年均財政扶貧資金達3000萬元以上,而全縣不足1000萬元,用于保障扶貧開發的工作經費緊缺,導致扶貧難度大的鄉鎮扶貧缺少工作經費和項目建設費用,致使部分工作難以落實,實施效果也不夠理想。
3對策建議
華亭縣歷來十分重視三農建設中的精準扶貧問題,目前已全面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完成精準識別工作,進入對接項目、落實措施階段。針對上述問題,結合華亭縣實際,要確保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則不難看出2017年為重中之重,要定戶、定人、定時、定責,不脫貧不脫鉤,實現扶貧有平臺、有抓手。
3.1推廣產業
要堅持走“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路子。通過土地流轉,鼓勵龍頭企業在貧困村建立產業基地,吸納貧困戶就近務工,積極倡導致富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與貧困戶結成對子。勞務收入是貧困戶脫貧的“短平快”產業,采取政府搭橋、簽訂協議、企業訂單等辦法,利用包抓領導、駐村工作隊、幫扶責任人的各種關系,將有勞力的貧困戶及時進行勞務輸轉,盡快實現增收。應鼓勵物流快遞在貧困村設點,打造微信矩陣和公眾平臺進行全方位宣傳,強化電商和電商扶貧的專題培訓,引導各類金融機構通過授信、貸款等方式參與支持電子商務發展,開辦網店銷售農產品,優先扶持發展華亭核桃、華亭藥材等知名品牌網店,帶動林緣區貧困戶銷售土雞蛋、土蜂蜜、胡麻油等綠色無公害產品,形成一店帶一戶或多戶、一店帶一村或多村等電商扶貧模式。同時,應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大力發展觀光農業、游園采摘、民俗體驗、養生休閑等新業態,全面拓寬群眾的增收渠道。
3.2改善民生
要以全面解決貧困村、貧困戶的住房、行路、吃水、上學、就醫、社保等難題為切入點,逐步實現整縣消除土坯房,建制村道路全通暢,農村客運網絡全覆蓋,自來水全通達,貧困村三相動力電全通達,生活垃圾處置、衛生廁所普及率全達標。加強鄉村醫務人員,實現村村有村醫,標準化村衛生室全覆蓋。不斷提高新農合、大病保險報銷比例,及時將符合低保條件的貧困戶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使一、二類低保戶保障水平達到貧困線以上,從根本上減少返貧現象,實現全部脫貧。要安排專人對接“3341”項目工程、“1236”扶貧攻堅行動、“6873”交通突破行動、“6363”水利保障行動、關山林緣區移民搬遷及扶貧開發等項目,充實完善全縣扶貧項目庫,全力做好項目前期工作,最大限度爭取省市的傾斜支持。
3.3調配資金
由于農業經營受自然條件影響大,存在周期長、風險大、盈利低等特點,一些商業銀行往往不愿意將貸款投向農村。目前,針對精準扶貧省上已實施總規模40047,元的扶貧專項貸款工程,為貧困戶提供5萬元以下、3年以內、基準利率、免抵押、免擔保的小額信貸支持,由省級財政按基準利率全額貼息。并且要求從去年開始,按照貸款數量的3%建立貧困戶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切實解決真正有意愿貸、有能力干而貸不到款、貸不起款的群眾。應緊緊圍繞這一政策,在落實好雙聯惠農貸、婦女小額貸、農村小額信用貸等惠農貸款項目的同時,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協作,積極發展村鎮銀行、小額擔保貸款公司、扶貧資金互助社等融資機構,探索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抵押擔保貸款等辦法,降低貧困農戶擔保門檻。
發展的意愿在群眾,脫貧的主體是群眾,要全方位、多層次做好對群眾的宣傳、教育、培訓和組織工作,讓群眾自覺主動的參與到扶貧開發中來,改變長期以來被動依靠政府資助的“等靠要”思想,加快全縣三農建設步伐,全面推進小康建設進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