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日余
引言
隨著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2012年山東金盛源集團抓住改革機遇,依托沂南縣盛大慶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在萬畝馬泉山投資創辦了馬泉創意農業休閑園。幾年來,園區通過不斷注入工商資本和金融資本,大力實施荒山綜合整治,持續發展有機林果種植加工和生態旅游,成為一處集生產研發、科技示范、旅游養生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生態環境改善,產業融合發展,群眾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條工商資本助推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路子,實現了現代農業良性可持續循環發展,推動了農業轉型升級,通過項目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引領當地農戶走向脫貧致富的道路。
馬泉創意農業休閑園位于沂南縣銅井鎮馬泉山,占地面積10000畝,涉及馬泉村、南泉村等8個村莊,昔日山巖裸露、雜草叢生、植被破壞嚴重,周邊村莊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年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661戶、1417人無固定收入來源、生活困難。隨著沂南縣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2012年山東金盛源集團抓住改革機遇,依托沂南縣盛大慶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在萬畝馬泉山投資創辦了馬泉創意農業休閑園。幾年來,園區通過不斷注入工商資本和金融資本,大力實施荒山綜合整治,持續發展有機林果種植加工和生態旅游,成為一處集生產研發、科技示范、旅游養生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往日的荒山禿嶺變成了如今林果飄香的花果山和山水相映的旅游樂園,生態環境改善,產業融合發展,群眾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條工商資本助推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路子,實現了現代農業良性可持續循環發展,推動了農業轉型升級。園區先后被評為“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林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山東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
1產業融合發展,厚植農業資源優勢,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多方共贏
園區堅持以林果為依托,拉長產業發展鏈條,推動“接二連三”融合發展,促進價值鏈提升,實現了農業提質增效、群眾增收致富、農村生態文明。
1.1實施農產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改變初級農產品銷售模式,拉長產業鏈條,走農產品深加工的路子,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園區投資2000多萬元,新上果品精深加工生產線,建設800噸恒溫儲存庫,逐步打造農副產品物流園區。2015年,園區加工柿餅、柿干等林果產品200噸,實現銷售收入2600萬元,價值增長近20倍。
1.2拓展農業休閑功能,放大資源效益。園區依托生態資源優勢,不斷拓展新功能,將現代農業與休閑養生、鄉村旅游、養老度假、觀光采摘等有機結合,推動園區多極發展。投資1.2億元,建設了民俗文化館、沂蒙書畫院、旅游接待中心、度假木屋、觀光采摘園,增加了旅游元素,促進了旅游發展。2015年,園區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200萬元,目前在3A級的基礎上,正積極爭創4A級旅游景區。
1.3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多方共贏。近幾年,園區通過與二三產業有機結合與協調發展,最大限度地釋放了農業所蘊藏的豐富能量。資產規模由2012年的1500萬元發展到現在的5.8億元,增長近40倍;提供就業崗位1000余個,周邊群眾通過土地出讓、入股分紅和就地就業等形式,年人均增收4000元;栽植黑松、白皮松等綠化苗木7萬余株,增加生態林1500畝,栽植大櫻桃、柿子等林果15萬棵,增加經濟林4000畝,園區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完成了荒山到花果山的美麗嬗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得到協同發揮,實現了現代農業的良性可持續循環發展。
2項目帶動區域產業引領脫貧
2009年,沂南縣盛大慶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投資10億元整山治水,建設起1萬余畝的馬泉農業休閑園,合作社立足生態農業,產業化帶動區域發展,實現了合作社發展與社會扶貧相融、項目推進與群眾脫貧相接,“一地生四金”的扶貧模式成為區域貧困群眾脫貧的核心動力。
2.1農戶進行土地流轉增加收入。合作社共流轉11個村202戶貧困戶616畝土地,戶均增收3000元;流轉村集體6600畝荒山、林地,每年為集體增收36萬元,每村至少增收2萬元以上。
2.2農戶到園區務工增加收入。園區與村莊黨組織結對幫扶,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貧困戶進行分類培訓,讓他們掌握一技之長,到合作社從事果樹管理、果品加工、保安保潔、餐飲服務等工作,實現130戶、195名貧困戶就業,月工資2400元-2800元。
2.3合作共贏促發展。園區與貧困村聯合利用上級扶貧資金共建800畝櫻桃園,村集體折合成30%股份,收益的70%用于無勞動能力貧困戶脫貧增收,實施動態管理,分類量化,2015年,112戶182名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730元。南泉、紅峪莊等7個插花村60戶貧困戶,以150畝土地入股合作社,每畝每年保底收A800元的基礎上,年底根據合作社經營情況進行分紅,2015年戶均增收3000元。
2.4鄉村旅游帶動旅游服務業的發展。帶動38戶貧困戶開辦了小商鋪、農家樂。68戶貧困戶在合作社園區出售農產品,或烙煎餅、賣小吃、進行手工制作等,戶均增收2萬元以上。
為進一步增強帶動脫貧能力,合作社申請了1000萬元無抵押、無擔保,政府給予3%的年貼息的富民生產貸,與周邊200戶貧困戶簽訂了脫貧協議,通過合作社園區務工、入園經營等方式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
2016年年底,合作社園區覆蓋的4個省定貧困村、7個插花村中有9個村可實現整體脫貧,2個貧困村可實現80%的貧困戶脫貧。
項目帶動區域經濟發展,開啟了產業項目帶動區域脫貧攻堅新路徑,讓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夢想不再遙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