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煥仙
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社會救濟制度也越來越得到國家的重視。但是經濟體制的改革,使得社會救濟工作不斷面臨著新的挑戰,因此,必須根據我國社會實際情況,不斷的完善社會救濟制度,才能進一步的為公民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進而推進社會公平化進程。
我國一直比較重視社會救濟,不同時期會投入大量的財力和物力,用來保障基本生活都解決不了的人們。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社會救濟制度已經不能滿足困境中人們的需要,部分農村人的生活時常面臨著困境。因此,必須盡快進行相關的改革工作,以適應新形勢的社會發展。
1農村社會救助制度實施的必要性
我國的社會救濟工作在建國之后就一直存在,大多數以應急性為主,沒有相對系統的體系支持。但是國家還是非常重視社會救濟,在農村社會救濟中,每年都會發放大量的救濟物資和救濟款,用來幫助災民和孤老病殘的人們。物資和款項數量在逐漸增加,全國每年社會救濟的人員也一步步增多。
如今社會的發展,貧富差距嚴重,如果不實行農村社會救助制度,會對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首先,當人們由于收入差距過大時,容易產生不滿情緒,這個時候容易造成勞動積極性低,勞動效率低,社會心理狀態上也會存在一定的偏差,阻礙社會發展。另外,農村經濟發展相對于城市有很大的不足,社會的發展,使得富人有大量的資本儲存,存儲的過程中,造成資金流動有一定的問題,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另外,農村的貧困人口過多,消費觀念和消費能力較低,對社會的平均消費傾向會有很大的不利之處,從而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農村社會救濟改革是當今形勢下必須盡快落實。
2我國目前的社會救濟存在的問題
2.1城鄉低保差異大
就目前而言,農村低保仍沒有納進中央財政運算,所以在農村社會救濟中,需要的資金和物力就由地方政府所承擔。但是我國社會發展地域不平衡,部分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差,財政資金不足,這也造成了農村社會救濟在實行過程中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再加上有些地方的社會救濟資金在分發過程中會出現被占用或者違規使用等情況,這也造成了農村社會救濟不能更好的展開。比如新聞上時常會曝光部分地區低保分發不合理,真正需要的人領不到的情況等,會給農村社會救濟的正常實施帶來很大的不利影響。
2.2社會救濟觀念出現偏差
農村地區在進行社會救濟時,還要注意農民的心理狀況。很多人會認為被救濟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對社會救濟不報太大的希望,并且不敢維護自己的權利,這就造成農村社會救濟經常會面臨著尷尬的境地,對于正常開展救濟工作非常不利。另外還有一些進行社會救濟的人員在工作中不認真、不負責,認為社會救濟只是在逢年過節之時對農村相對貧困的地區進行慰問,并沒有真正的落實救濟工作,導致農村救濟流于形式,無法科學化的開展。還有的地方政府把農村救濟當成政府相關人員的功績,不能以正常的心態面對社會救濟等,這些都會影響社會救濟的開展。
2.3農村救濟水平偏低
我國的農村社會救助資金大部分是由政府財政提供,雖然低保標準隨著社會的發展在進一步的提升,但是對于城鄉居民的正常生活水平來講無法真正滿足。政府的救濟屬于最主要的方面,其他社會救濟只能占一小部分,根本不能解決貧困家庭的正常生計。另外,政府近些年對地方慈善的行政干涉,也影響了地方慈善機構對農村社會的救濟。因此,我國的社會救濟仍然存在著資金不足,救濟效果有限。
3建立健全社會救濟制度
3.1合理分配農村社會救濟資金
首先,國家要更加重視農村社會救濟,并且盡可能早的將農村社會救濟資金歸入到中央財政預算方面,在進行農村社會救濟實行的過程中,加大中央財政投入,使救濟資金能夠更好的對貧困家庭進行幫助。其次是要減輕縣、鄉級的負擔,減少由于農村社會救濟給地方財政帶來的壓力。這個過程中,可以將資金負擔交由省、市等級進行分擔,這樣在實行農村社會救濟上資金會更加的充裕。最后是國家政策方面的傾斜,盡可能的根據實際經濟收入情況,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政策傾斜,使得社會救濟能夠真正用在需要救濟的人身上,進一步的緩解區域貧富差距,提高貧困農民的生活水平。
3.2不斷完善農村社會救濟立法
農村社會救濟工作需要盡快的建立健全立法,為進一步的開展救濟工作提供幫助。《社會救濟法》的盡快建立和完善,可以把社會救濟提升到法律層面,更好的為農村社會救濟提供制度保障。同時,立法的頒布,有利于扭轉人民群眾對社會救濟的認識,不會覺得社會救濟是一件丟人的事情,難以啟齒。同時,立法建立滯后,還要有相輔的一些社會救濟相關的條款,使得立法更加科學化、完整化。最終,最大限度的發揮社會救濟的作用。
3.3政府加強和民間組織的合作
農村社會救濟的正常展開,離不開政府的努力。而在社會救濟方面,政府相關部門體現出的是法定的責任,而民間組織也可以進行責任補充。相互配合,共同保證農村社會救濟更好的開展。在農村社會救濟方面,政府是負主要責任,所以要發揮主導作用,盡可能合理的對財政支出進行合理的分配,主動承擔起農村社會救濟的責任。同時,要幫助貧困家庭解放思想,正確認識社會救濟的意義,并能主動接受,并提高對社會責任感。另外,政府還要對民間組織不斷的鼓勵,以民間組織的名義設立基金會,盡可能的發動更多的人參與到社會救濟的工作中來。真正的做好農村社會救濟工作,保證貧困人們的生活狀況能得到一定的改善。
結語
農村社會救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對于實現“以民為本,為民解困”方面有重要意義,但是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足夠的信心去改革。因此,要針對農村社會救濟制度中出現的問題,不斷探索新的方式,真正做到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構建科學、合理的農村救助體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