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彥明
1“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基本情況
目前,無棣縣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互聯網引入農業的形式以電子商務居多,另外部分農業經營主體使用了物聯網管理及農業大數據分析。
1.1互聯網+新型經營主體。大多農業企業通過淘寶、百度推廣、平臺、美團、微信等電商平臺,利用互聯網銷售、推廣農產品及加工品以及休閑采摘等農業服務項目,推動農村電商及農產品網上銷售平臺發展。2016年,通過電商營銷農產品86個產品品種,交易額達到1280余萬元。
1.2互聯網+精準化生產。與上東農業大學合作,在渤海糧倉無棣示范片建立科技示范工程大數據平臺,利用物聯網構建網絡化農業環境監測系統,實施農業精準化生產。目前,已安裝水鹽動態監測系統18套,建成小型自動氣象站1處,農業精準化生產面積達8.69萬畝,種植成本降低40%,每畝增收460余元。
1.3互聯網+網絡化服務。通過建立農業信息網絡平臺等服務體系,為動植物疫情防控、科學經營等提供服務。縣農業局創建的“測土配方施肥數據管理系統”采集全縣1.2萬個土壤數據,并根據不同土壤成分結構給出配方施肥方案,在全縣各鎮街三農服務大廳和主要規模化經營大戶設立觸摸式查詢終端,方便各層次土地經營者查詢各地塊土壤成分結構及配方施肥信息。
1.4互聯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國家級、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建設項目相繼落戶我縣,借助項目實施,建立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涵蓋生產過程監控、投入品監管、檢驗檢測、質量追溯和綜合管理等環節,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2主要經驗做法
2.1展“互聯網+”業務培訓。組織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職業農民等參加網店開設、網絡營銷等適用技術培訓,并在各類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中,將電子商務列為主要課程,并通過現場觀摩等形式,大力促進涉農企業和合作組織發展電子商務,拓展企業業務空間。2016年,共舉辦和組織參加電子商務、互聯網+等專題培訓班6期,受訓人數達300余人次。
2.2培育特色產業電商化。緊密結合農產品加工業和品牌農業,強化農產品特色化、差異化加工和包裝設計,全面培育更多適合網上營銷的特色農產品。十里香公司通過建立淘寶直營店、百度競價排名推廣和微信銷售等建立了復合型電子商務營銷模式;大齊黃金杏合作社通過美團網推廣鮮果采摘和休閑觀光,擴大了“大齊黃金杏”知名度;豐香園食品利用互聯網尋求國際合作,出口額逾100萬美元;華州農業通過APP終端訂單,開展餐桌農產品便捷的配送服務,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流通成本。
2.3組建農村淘寶服務中心。2015年11月,攜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引入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項目。建成縣級服務中心1處,30處村級服務站,實行線上線下齊步走、“土特產上網”、“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嚴密結合。縣級服務中心將承擔村級服務站(合伙人)的開發建設、村級代購市場的運營管理、縣村倉儲物流服務以及市場推廣、電子商務培訓、參觀接待等功能。村級服務站將承擔代買代賣,便民綜合服務、促進創業和帶動就業等功能。
2.4加強與科研院校對接合作。我縣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多個國家一流農業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與山東農業大學簽立協議戰略合作協議,在我縣渤海糧倉示范片建立大數據研究中心田問數據采集定位站,為打破我縣鹽堿地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瓶頸,通力合作解決鹽堿地綜合改良利用和區域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技術問題。
3存在的問題
3.1對“互聯網+”認識不到位。目前我國的傳統產業存在較為嚴重的觀念固化的現象,對“互聯網+”發展趨勢認識不足、認識不到位,對云計算、大數據等基礎設施服務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應用,固守傳統,不愿投資。
3.2企業信息化管理水平較低。長期以來,農產品加工業企業和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大多規模偏小,家族經營較為廣泛,企業管理制度尚不健全,企業信息化建設水平比較落后。
3.3行業“互聯網+”基礎設施投入不足。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三農”工作越來越眾多,對農業與農村的財政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面逐年加大了力度,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與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但總體上關于農業與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偏少,不能滿足當前“互聯網+”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3.4行業“互聯網+”人才隊伍亟待加強。目前,與低技能的勞動力相比,適應“信息經濟”發展的相關專業人才非常短缺,人才結構不盡合理。比如,電子商務人才、移動互聯網人才、互聯網金融人才等領域培養機制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互聯網+”現代農業專門人才則更加短缺,難以適應行業行業“互聯網+”形勢發展的需要。
4建議
加大“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的宣傳力度,對先進典型的先進經驗進行大力推廣;通過項目嫁接,加快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名優農產品推介平臺、農業新技術推廣平臺建設,凸顯在“互聯網+”現代農業建設中的示范引領作用;繼續組織、參與各類培訓、觀摩活動,提高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對“互聯網+”現代農業的認識和應用運行水平,推動“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建議各級政府及農業部門切實履行引領、推動作用,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好文章。
4.1研究推廣“互聯網+”典型模式。研究總結各地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好做法和好經驗,示范推廣一批“互聯網+”現代農業好模式,鼓勵和支持地方、行業組織、企業舉辦舉辦“互聯網+”現代農業研討會、論壇,研究“互聯網+”農產品加工業和休閑農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4.2組織開展“互聯網+”人才培訓。充分利用新型職業農民教育、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等項目,聯合有關教育培訓機構、電子商務企業,重點組織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互聯網+”技術和理念培訓,有計劃培養一批有理論和實踐能力的“互聯網+”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