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朝仙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新形式下發展農村經濟的一種生產經營體制的創新,在提高農民素質,增加農民收入,穩定農村社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現代農業的深入實施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不斷提升,景東縣龍街鄉農民專業合作社得到了快速發展,但也不可避免的出現了許多問題,限制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壯大。本文針對景東縣龍街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來進行分析。
1龍街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基本情況
龍街鄉從2005年開始建立第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經過十余年的探索和實踐,龍街鄉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數量、規模、效益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發展,彰顯出了蓬勃生機和強勁活力。截止2017年6月,龍街鄉共有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35個,入社農戶870戶,聯系基地42000畝,生產經營涉及烤煙、茶葉、核桃、種苗花卉、中草藥(重樓、續斷、黃精、龍膽草等)和養殖(黑山羊、烏骨雞、生豬)六個類別,累計帶動就業2700余人,直接創收820萬元。其中,養殖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4個,累計創收397萬元;核桃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10個,累計創收198萬元;茶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5個,累計創收105萬元;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2個,累計創收24萬元;烤煙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3個,累計創收84萬元;花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1個累計創收12萬元。
2龍街鄉專業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龍街鄉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有序發展并取得喜人經濟效益,得益于采取了以下做法:
2.1圍繞主特產業,積極引導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2010年以前,龍街鄉只有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010年8月,鄉人民政府根據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相關政策,結合龍街鄉烤煙、畜牧、茶葉、核桃四大產業發展狀況,大膽提出了“發展一個產業、組建一批合作社”的全新發展思路。在此思路指引下,畜牧業的烏骨雞產業率先而行,提出了“三個一”的發展思路:即每村建立一個烏骨雞養殖專業合作社、每村建設一個規模養殖場、每村建設1戶烏骨雞孵化戶。至2010年底,全鄉共成立烏骨雞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12個,入戶農戶108戶。2010-2012年,龍街鄉抓住生態茶園改造的契機,及時引導成立了茶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5個,入戶農戶32戶。與此同時,根據烤煙產業、核桃產業和林下產業的發展需要,由部分有一定規模的中微小企業牽頭,一批核桃種植和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也相繼成立,引領大批產業農民參加了相應的農民專業合作社。
2.2完善成立程序,不斷提升規范化管理水平。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初期成立程序不規范的情況,2010年,龍街鄉對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程序作了完善規范,規范后的基本程序是:確定發起人和組織名稱→填寫發起人登記表→起草發起人倡議書→選定組織辦公地點(經營場所)→召開發起人會議→擬定組織章程→擬定組織規章制度→召開成立大會→選舉法定代表人及批準組織章程和相關管理制度→向縣工商局(現為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正式登記注冊。
在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管理上,龍街鄉人民政府積極與上級相關部門對接,虛心接受指導,根據合作社的組建標準和章程,采取邊組建邊規范的方法,逐步規范管理。
2.3多項措施并舉,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增加助力。加大宣傳貫徹執行國家關于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相關政策的力度,增強農戶參加合作社的積極性和參與管理的主動性。努力爭取資金和技術支持,至2017年6月,龍街鄉茶葉、烤煙、核桃、畜牧四類合作社獲得扶持資金累計120萬元,為龍街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共舉辦核桃種植、畜牧養殖、茶葉種植、烤煙種植等各類技術培訓班160期15400人次,合作社管理人員培訓8批次22人,為龍街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打牢了技術基礎。
3龍街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1自身建設不規范。多數專業合作社能做到規范登記注冊,而對開展正常工作所必須建立和完善的內部運行機制卻關注較少,只注重成立,不懂得如何去運營管理。
3.2人才、技術、信息缺乏。一是各部門缺乏懂農村專業合作社知識的專業人才,合作社缺乏有實踐經驗、合作理念、市場知識的牽頭人,農民缺乏合作知識。二是合作社的產品多為初級產品,標準化、規范化生產程度低,且產業層次低,科技含量不高,難以深度開發農產品的附加值。三是由于思想保守,合作社之間的信息交流較少,供求信息渠道單一,影響市場的進一步擴大。
3.3凝聚力小,帶動能力弱。受自然因素、市場因素影響較大,抗風險能力較弱,對農民缺乏足夠吸引力,帶動作用不明顯。平時合作社與社員之間聯系松散,許多農民在組織分工、科技推廣、市場銷售等方面得到的鍛煉機會不多,民主意識、誠信意識較差。導致一些農民在銷售行情好時將產品自行出售給商販,行情不好時又一定要交售給合作社享受保護價,這非常不利于合作社的發展壯大。
3.4品牌雜亂,規模小。龍街鄉在六個類別的合作社中,只有戈瓦村景東玖玖山茶葉種植農民合作社和龍街村開祥泡核桃種植合作社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他的合作社都顯得產業化、規?;降?,未形成大氣候。同一類型產品品牌低且重復建設,不僅使好牌子叫不響,削弱了產品市場競爭力,而且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極大浪費。
3.5部門管理不到位。一方面,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的相關部門雖然陸續出臺了一些優惠政策,但多數時候仍停留在各自操作層面,橫向聯系少,缺乏相互協作精神,沒有形成合力共同抓好合作社發展。另一方面,主管部門對合作社的監管力仍需加強。
3.6扶持力度不夠。扶持資金總額偏小。政策性安排農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資金很少,遠不能滿足合作社發展的需要,而專業合作社自身積累有限,資產總規模小,大多沒有抵押物,貸款存在困難。
4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對策與建議
4.1加強宣傳引導。要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通過各種途徑大力宣傳合作社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合作社發展的良好氛圍。要通過幫助農民算經濟賬、穩定帳、技術帳等靈活有效的方法。引導農民轉換觀念,自覺加入行業相關的合作社。要鼓勵更多的經營大戶、農村能人、基層農村干部創辦、領辦專業合作社,主動挑起帶領農民共同富裕的擔子。endprint
4.2完善政策規章。要根據2005年10月《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意見》(云政發[2005]168號)文件精神,結合龍街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實際情況,指導好合作社建立健全內部管理章程,并通過簽訂合同、協議、契約等明確權利和義務,規范各自行為。
4.3推進資源整合。一是整合品牌。要按照主導產業、主導產品、“一村一品”的原則集中力量進行品牌整合,為同一類型產品打造統一品牌,制定統一的生產標準,嚴格保證產品品質。在著力做強、做大牌子的同時,可適當開發不同系列的同品牌產品,以最大限度追加產品附加值。二是促進合作。要鼓勵現有專業合作社之間的聯系或合作,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整合。要充分發揮優勢合作社在組織管理、基地建設、技術培訓、專業化生產和市場開拓方面的作用,帶動其他合作社實現共同發展。三是擴大規模。要積極引導達到一定的規模、符合條件的合作社轉化過渡為農業龍頭企業,并進一步推進品牌建設和生產規模、經營規模,進一步提升產業化、規?;?、標準化水平,提高合作社的規模效益,增強合作社的品牌效應和市場競爭力,增強合作社對基地、農戶的帶動力和凝聚力,為合作社的發展壯大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4.4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財政支持??h財政要確保原有扶持資金落實到位,并增加專項扶持資金額度,應按照規范性合作社的建設要求,通過考核評審,有選擇的扶持那些辦得好、有發展前景的示范性合作社,實行以獎代補的行式,每年表彰獎勵一批先進合作社,不斷壯大其發展實力。二是信貸支持。金融部門要從農村實際和農民需要出發,把扶持合作社作為信貸支農的重點。要適當放寬小額貸款額度,方便合作社資金周轉使用。同時可參照“信用企業”的做法,為合作社評定信用等級,擴大授信規模,提高貸款效率。三是人員培訓。要以實施“萬名農民素質培訓工程”為契機,制定培訓計劃,重點開展種、養殖技術、市場營銷、信息利用、財務核算、誠信經營等知識的培訓,逐步提高合作社帶頭人和參與農民的整體素質,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水平。同時,可組織合作社帶頭人到外地學習先進經驗,加強合作和交流。四是科技服務支持,相關部門要及時為合作社提供各類產品的最新生產標準,積極引導農民運用標準化技術和方法進行生產。要努力提升傳統產品質量,引進優良品種和精深加工技術,深入開發無公害綠色產品、反季節高效益產品。提高經營管理的科技含量,切實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五是爭取其他社會資金支持。要盡心盡力的幫助解決合作社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在符合相關規定的前提下,對合作社的辦公場所、廠房、倉庫用地申請以及水、電、路等方面存在的困難要優先考慮解決。
5結束語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龍街鄉更是一個純農業鄉,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夠整合社會人力、資金、技術力量,帶領農民脫貧致富,所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值得廣泛推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不僅需要政府支持,也需要其成員堅持問題導向,不斷摸索、總結經驗,做到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讓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的生力軍。endprint